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资讯 |“探索鲁迅之路——王得后的学术与人生”
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5-10-28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 闫凯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12
  10月14日上午,由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座谈会“探索鲁迅之路——王得后的学术与人生”在北京泰康之家(燕园)召开。座谈会由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分别致开场辞,由陈平原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吴秉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赵京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温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小燕、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鲍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袁一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浴洋分别作主题发言。发言结束后,由赵园、王得后二位先生分别致答辞。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
 
  陈平原在致辞中表示,钱理群曾多次提到,王得后的学术贡献被低估了。他认同钱老师的判断,并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王得后的写作方式与现今学院派的专著写法不同;二是王得后本人太低调;三是王得后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不过,因为王得后、赵园曾多次受邀参与北大硕博论文答辩,所以二位先生和北大老中青三代学人都有深厚交谊。因此,在钱理群老师的提议下,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得后著作为契机,两个单位联合举办了此次讨论王得后学术与人生的座谈会。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
 
  郑勇首先代表商务印书馆对王得后先生、钱理群先生、孙郁先生等为出版《鲁迅研究笔记》《〈两地书〉研究》做出贡献的老师表示了感谢。他认为,商务印书馆与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联合举办这次座谈会,既是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延续,也是对张元济、蔡元培先生百年前学术出版合作佳话的当代传承。商务印书馆愿意大力支持学人作品出版,促进当代学术发展,并期待王得后先生、赵园先生能够继续为读者奉献优秀作品。
 
与会嘉宾合影
 
  致辞结束,王得后先生、赵园先生同与会嘉宾合影。随后进入发言环节。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率先发言。他指出,王得后是当代中国鲁迅研究史上“生命学派”的代表性学者,他提出的鲁迅“立人”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高尚人格也为同侪后辈做出了表率。钱理群认为,王得后在鲁迅与孔子、鲁迅与左翼文学及《两地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得后的鲁迅研究还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品格,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鲁迅式杂文写作的继承者,王得后基于切实的社会观察,提出了新的思想。在发言的末尾,钱理群激动地表示:“我们这一代人,成绩是这样的单薄、肤浅,影响也有限,但也许并不平庸。不平庸在当代中国,是多么的难得,不容易,不容易啊!”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吴秉杰 
 
  吴秉杰回顾了与王得后的交往历程,从人生经历、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等方面,阐发了王得后在学术与做人方面的统一性。他认为,王得后最鲜明的治学特点就是重视史料和考据,因而他的文章也写得十分扎实。他还提到,王得后在一些方面比较传统与保守,但也因此塑就了他的温和和友爱,王得后是他们全家人可靠的、值得信赖的朋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
 
  夏晓虹讲述了她眼中的王得后先生。她认为,王得后先生从不以师长自居,反而喜欢和年纪轻一点的朋辈们,甚至是小孩子们混在一起,大家因而可以亲切地称呼他为“得后”。王得后先生不仅平易温和,而且常设身处地地为周围的年轻人着想,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夏晓虹还表示,王得后先生是为自己写下最多评论的朋友,他的书评具有鲁迅式的杂文风格,在鼓励之中不乏委婉的批评。这些批评多指向温和派,由此可以看出他倾向于激进派的文化立场。从王得后先生的文字中,往往能够发现鲁迅的声音,而他始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鲁迅精神。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
    
  王培元认为,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其文学坐标、学术坐标、思想坐标、人格坐标上都应该有一个鲁迅。在这四个坐标中,前三个还相对容易实现,而最后一个人格坐标,则少有人能够秉持。在鲁迅研究界,“做戏的虚无党”不少,而王得后先生则是少有的能够在人格上以鲁迅为坐标的研究者。鲁迅影响了他的思想、精神和人格,而他亦将这种影响切实地传递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
    
  孙郁梳理了王得后先生在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工作的历史。他指出,王得后先生充分继承了他的老师李何林先生的学术传统,通过组织学术会议的方式,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学者。不仅如此,王得后先生还推动了《鲁迅全集》的数字化,完成了鲁博许多资料征集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孙郁还表示,王得后先生身上其实有很多传统儒家的美德,他不仅“尊长者”,而且“爱幼者”,既善于向有智慧的前辈求教,又乐于提携有潜力的后辈学人。王得后老师写鲁迅与孔子的关系时,对孔子多有批判,他的文章也极有风骨,而他的性格却是那样温厚,这是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赵京华
 
  赵京华从王得后先生与木山英雄先生的交谊说起,讲述了自己对王得后先生学术论著的阅读经历。他表示,王得后先生对鲁迅左翼和左联左翼的辨析,对自己做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及鲁迅后期转向等问题的研究助益尤深。王得后先生曾提出鲁迅思想有三块基石,一是进化论,二是十九世纪末非大众的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王得后先生指出鲁迅并未如瞿秋白所说,抛弃了进化论而转向马克思主义。相反,这两种思想在鲁迅那里是并行不悖的。他通过对普列汉诺夫著作的重新细读,为王得后先生的判断提供了佐证,也证明了王得后先生的远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
 
  高远东认为,王得后先生虽然为人低调,但他的研究在学界广为人知。就鲁迅研究而言,王得后先生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发现者和开发者,是鲁迅礼教批判的当代传人,还是鲁迅左翼自由文化的弘扬者,为鲁迅研究做出了原创性、原点性、基础性的贡献。在学者之外,王得后先生还是一位电影批评家、杂文家,展现了他的文人风貌。高远东还指出,王得后先生面对长辈、平辈,守的是旧文化的理;而面对年轻人,守的是新文化的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鲁迅价值观的坚守。中国今天之所以有未来,之所以不堕落,正是因为有王得后先生这样深沉、智慧、纯真、无私的人存在,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希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
    
  王风从人格、思想、文献三个方面阐述了对王得后先生的理解。他认为,王得后先生这一代的中国学人,包括日本的丸山昇先生、木山英雄先生,和此后学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自己就在研究对象之中。王得后先生是用生命同鲁迅对话,同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话,从而提出自己的思想。王风还指出,虽然同为“生命学派”,但王得后先生与钱理群先生、王富仁先生在学术方法上亦有差异。王得后先生更加重视文献,特别是校勘学的方法,这使得他思想的提出往往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
 
温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小燕
 
  彭小燕认为,王得后先生的鲁迅研究在1978到1981年间已经自觉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维度,一是突出鲁迅实践型思想家的秉性,二是首倡鲁迅有其独特的“立人”的思想体系。而在这个“立人”思想体系中,王得后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鲁迅在“个的自觉”层面的思想,而且强调了鲁迅对人我关系如何建构的认识,与后来高远东、代田智明等所讨论的鲁迅的“相互主体性”意识形成呼应。她还指出,王得后先生的鲁迅研究是针对人类社会和生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所生发的,对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发展仍有着指示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鲍国华    
 
  鲍国华指出,王得后先生这一代学人的学术文章往往自成一体,相比之下,现在的学术研究则往往缺少鲜明的风格特征。王得后先生在北师大读书期间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他的老师当中有启功先生、钟敬文先生、郭预衡先生等名家,因而他的鲁迅研究从文献做起有一定的必然性。鲍国华还补充道,王得后先生在上大学时即表示喜爱《诗经》中的《蒹葭》篇,所以他选择从《两地书》这样一个一开始是纯私人化、后来出版后成为半私人化的文本出发研究鲁迅,或许与他个人的文学趣味有一定关联。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张丽华     
 
  张丽华谈到,作为一名鲁迅研究的后辈学者,阅读王得后先生鲁迅研究论著的最大感触就是,他非常敢于聚焦大问题和真问题。在鲁迅研究日益琐碎化的今天,这样的研究显得难能可贵。她还指出,王得后先生的鲁迅研究看似零散,实则有其独特的体系。在他所处理的鲁迅与孔子、鲁迅与左翼等学术问题背后,在他关于对既定秩序的不合作、对体制化的主义的反抗等论述中,都暗含了他关于鲁迅“立人”思想的思考。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袁一丹
    
  袁一丹分享了与王得后先生通信的信笺,对王得后先生的关怀和提携表示感谢。她认为,王得后先生《〈两地书〉研究》中所呈现的校勘学方法在青年学人中已经得到许多继承,但其中所展现的“苦涩的伦理感觉”却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苦涩的伦理感觉”包括爱人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是通过切身的生命体验体贴出来的,包含着个人的隐痛。王得后先生在讨论木山英雄先生的周作人研究时,对“镇魂”和“失败主义式的抵抗”这两种表述展开追问,并就此问题同木山先生有着极密切的信件往来,这体现出中日两国学者在周作人落水问题上不能通约的分歧。袁一丹表示,民族身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为周作人研究者,如何握住这一双刃剑,是需要持续警惕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浴洋
  
  李浴洋重点强调了王得后先生这辈学人接着鲁迅“往下做”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仅仅是一部鲁迅研究史不足以展示鲁迅传播和接受史的全部面貌,要理解鲁迅的为人,必须将他的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要理解鲁迅之于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什么是“活的鲁迅传统”,就必须将鲁迅传人们的文化实践纳入视野。李浴洋还指出,在“一个人”与“一代人”之间,还有“一群人”的存在,要理解王得后先生的鲁迅研究,则必须关注与他声气相求的那个鲁迅研究群体。最后,李浴洋还站在一名北师大在职教师的立场上,梳理了王得后先生在北师大的学缘关系,呼吁北师大师生重新认识北师大在学科意义之外的鲁迅研究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王得后
 
  发言结束后,赵园先生、王得后先生分别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在一片老友叙旧的氛围中,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鲁迅研究笔记》 (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两地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
 
  王得后与钱理群合著的鲁迅研究论文集《鲁迅研究笔记》于2021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编选,收录王得后四十年学术成果。全书分五辑,围绕鲁迅“立人”思想展开,分析其婚恋、家庭关系中的精神特质,批判孔子及中庸之道,辨析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异同。研究基于鲁迅文本,结合思想史与社会语境,探讨其思想复杂性。钱理群逐辑评点,构建学术对话框架,强调以贴近鲁迅原典的方式解读内核。附录含王得后学术年表,涵盖《两地书》版本考证等专题 。
 
  王得后著《〈两地书〉研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于1982年,2025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修订再版。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对鲁迅与许广平通信的校读,作者细致标记了原信与二人修改稿增删改动的内容,并附有简短的评述。作者认为,原信内容丰富、生动,通信人细致的心理活动在其中有更多表现。后一部分是作者基于《两地书》生发出的八篇文章,剖析处于母子、夫妻、父子关系中的鲁迅的情感生活与灵魂样态,以及他对教育、政治和旧中国之改造的看法,想回答“一个看透了大众灵魂的人的灵魂,是怎样的”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