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文化遗产与共同体:第三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 精装

分享到:

定价:¥85.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7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630-8
  •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对博物馆、博物馆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博物馆学人类学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国内博物馆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汇集之作 

博物馆人类学研究在用人类学理论观照和指导博物馆实践,以及在博物馆里开展人类学研究这样两个维度上展开理论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无限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和工具性价值。第三届博物馆人类学会议水平高,成果突出,颇可借鉴。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何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郑茜,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艺术界)、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文化遗产与共同体”,是第三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的主题。结集成书的这一本会议论文集,既是中国博物馆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呈现,也是研究多方向多主题的具象化表现。所涉论题宽广、视野开阔,对前沿问题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全书共收录论文20篇,分为六个主题:主题演讲、表征共同体、多角度叙事、遗产的可能性、博物馆叙事的世界经验、收藏实践反思。 
 

显示全部目 录

一、主题演讲
     炫耀与指责:关于德国洪堡论坛中民族学博物馆的反思…………[英]麦夏兰(Sharon Macdonald)
     艺术何以乡建?——艺术社区与乡村博物馆(美术馆)行动的人类学观察………………潘守永
二、    表征共同体
     民国时期的民族文物展陈与中华民族知识传播……………………………………………李沛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史陈列”范式的生成………………………………………………关昕
“多元”与“一体”——博物馆国际展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孔达
共同体构建的当代路径——从博物馆身份认同和记忆角度分析…………………………沈宁
三、多角度叙事
中国西南民族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表述和意义………………………………………李晋 燕海鸣
“博物”与“明志”——一座民间博物馆的道德关怀……………………………………张力生
     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王 琴
四、遗产的可能性
   在地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以云南章朗生态博物馆为例…………杜韵红
   展演、认同与社会秩序重构——论耍歌堂的遗产化………………………………………陈岱娜
   遗产空间•地方叙事•文化认同——大理喜洲严家大院博物馆的个案研究……………杨晓
   工况城镇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以巴克维尔国家历史城镇互动博物馆为例…方茜茜/黄韧/周静
五、博物馆叙事的世界经验
   元叙事:哈萨克斯坦博物馆中的历史叙事研究…………………………………………乌日格木乐
基于二元文化认同塑造的展览叙事——以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蒂帕帕为例……………管晓锐
   博物馆与城市转型中的文化空间再造——以霍隆为例…………………………………陈曦
六、收藏实践反思
   从自炫之所到“接触地带”:人类学反思与西方博物馆去殖民化实践……………………林文
   归还?作为争议性文化遗产的殖民地文物及其伦理困境……………………………冯莎 张志培
   文物管理规制在民族文物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的定向作用……………………………周婷婷
   见人方见物——以广东省博物馆藏20世纪套红蚀花玻璃为例……………………………李 文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1936年,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王幼侨在《博物馆应注重民族部及其研究之范围》一文中谈到:“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则高矣远矣,不可捉摸,惟即器以求道,庶乎近之。”他将博物馆文物展陈旨趣直指“提高民族的意识,恢复民族的道德,激励民族的精神”,即中华民族意识自觉之“道”。民国时期王幼侨对博物馆功能的理解与认知并非孤例。随着国人自主创建博物馆、临时展览会等活动的兴起,这一具有“知识形塑”功能的公共空间开始结合民族文物展陈,以真实感、现场感承载起“即器以求道”,沟通内地与边疆,传播中华民族知识,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自觉的重任。这种具有强烈社会教育功能属性的展陈,也被博物馆学研究者视为脱离神庙式展陈,转向具有“阐释性”“表达性”,即超越器物物质属性,赋予其功能意义的新型展陈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民族文物的策展者深受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双重影响,均刻意区分自建博物馆与来华外国人所建博物馆。 为此,本文主要以中国自主筹设的民族文物展陈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考据”的方式,还原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风云诡谲的历史情境中,如何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实关怀,动态地将民族文物展陈作为利器,向普罗大众展现和传播中华民族知识,促进中华民族自觉意识。



                节选自“民国时期的民族文物展陈与中华民族知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