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介绍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研究概况及著名学者
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研究概况及著名学者,可供历史学、地理学等专业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韩光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历史地理学。研究方向:历史人口地理、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应用历史地理。著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从国家制度到京师户口》《历史地理学丛稿》《从幽燕都会到中华国都--北京城市嬗变》《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研究》《应用历史地理研究》等书。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历史地理学作为边缘学科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衔接处形成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它曾与民族志学、地名学、农业史及一系列其他的科学门类紧密关联。历史地理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地位而具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在于历史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家们均把它视为“自己的”学科,并以相应的方式规定了它的对象、任务和发展前景。
本书共收录了历史地理学论文25篇,其中“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1篇、“农学家”1篇、“历史地理学史”5篇、“历史地图”5篇、“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3篇,1篇译稿作为附录收入,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想脉络。
第一编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一、17 世纪的中国地理学
1. 探讨地理规律,向近代地理学转化
2. 提出经世致用说和人地相关论
3. 大兴地理考察之风
4. 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萌芽
二、梁份与《秦边纪略》
1. 梁份的生平
2. 梁份的学术思想
3. 三次实地考察
4.《秦边纪略》的内容
三、孙兰的地理学贡献
1. 怀才隐居,布衣而终
2. 倡导革新舆地著作的传统内容
3. 探讨人地关系,提出万物协和的新思想
4. 坚持经世致用学风,提出综合治理河淮水患的方略
5. 摒弃天圆地方观念,宣扬地圆学说
四、徐旭曾的人生与学术
1. 徐旭曾的人生
2. 徐旭曾的演讲——《丰湖杂记》
3. 徐旭曾《梅花阁吟》诗文创作历程
五、魏源与《海国图志》
1. 魏源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活动
2. 《海国图志》成书及内容简介
3.《海国图志》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
六、张其昀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
1. 张其昀的生平及其地理学贡献
2. 张其昀的历史地理学学术思想
3. 历史地理研究学术成就
七、侯仁之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
1. 侯仁之传略
2. 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思想
3. 侯仁之的治学精神
八、开拓者的足迹——侯仁之的沙漠历史地理考察与环境变迁研究
1. 新中国改造沙漠迫在眉睫
2. 1960—1964 年侯仁之的沙漠历史地理考察与研究
3. 1966—1976 年侯仁之的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4. 从沙漠历史地理考察到人地关系研究的转变
九、徐兆奎先生的生平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
1. 生平履历
2. 徐兆奎的教书育人
3. 徐兆奎的学术贡献
十、仇为之先生学术思想及其经济地理学贡献
1. 生平履历
2. 仇为之是新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的创建者
目 录 | xiii
3. 仇为之经济地理学科的治学思想
4. 仇为之的教学与科研贡献
5. 仇为之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高贵品德
十一、王北辰及其历史地理贡献
1. 王北辰的教书育人
2. 王北辰的历史地理研究
3. 王北辰的其他学术贡献
十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 徐光启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2. 《农政全书》的内容与特色
3. 徐光启的农业科技实验及《农政全书》的价值
第二编 历史地理学史
十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特点及其贡献
1.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2. 中国学者对历史地理学的贡献
3. 历史地理学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十四、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新收获
1.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2. 历史自然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
3. 历史人文地理
4. 沿革地理与地名考证
5. 历史地图编制探讨
6. 古代地理文献研究
7. 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8. 历史地理学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十五、历史地理学发展之中西比较
1. 中国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萌芽及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2. 西方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播
3. 俄罗斯(前苏联)历史地理学思想的产生与理论发展
4. 中西历史地理学发展之比较
十六、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70 年发展历程
1. 筚路蓝缕:侯仁之为早期历史地理学发展付出的努力
2.“拨乱反正”:从教研室、研究室到研究中心的发展
3. 专业建设方向与反思
十七、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地名渊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
2. 近代地名学研究阶段
3. 现代地名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编 历史地图
十八、历史地图集编制理论问题
1. 历史地图集编制内容和性质
2. 历史地图集编制理论基础
3. 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
十九、《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编制理论与实践
1. 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缘起和过程
2. 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3. 《北京历史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及技术处理
二十、北京史前人地关系的地图再现——《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编审设计
1. 史前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地图表现
2. 《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二卷)的内容
3. 图集的表现形式和技术设计
二十一、历史地图集的社会实践价值——以《北京历史地图集》为例
1. 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迫切需要
2. 《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社会评价
二十二、《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过程——协助侯仁之先生编制图集的日子
1. 早期侯仁之对北京历史地图的设想
2. 《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取得成功
3.《北京历史地图集》(三卷本)的完成
第四编 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二十三、中国古代都城户口规模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1. 确定都城户口的隶属关系
2. 都城户籍制度和户籍类型
3. 都城行政管理体制和城市居民管理体系
4. 研究古代都城社会治安组织
5. 都城户口规模演变过程的背景分析
二十四、区域历史地理进展与研究方法
1. 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
2. 区域历史地理的进展
3. 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
二十五、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1.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透视
2. 历史地理学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
3. 可持续发展历史地理学思考的理论基础
4. 历史地理学有关个案研究举例
附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的发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