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遗体利用的合法化、堕胎权利的拉锯战、患者自主权的觉醒……深入剖析道德变迁著名案例,结合鲜活历史叙事,解析道德变革的内在逻辑。
相关推荐:
基于对道德革命与科学革命同构性的坚定信念,《道德革命的结构》的作者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道德观念生发流转的总体类型与基本结构,而且也是一幅作为生命伦理学诞生历程的动态的道德历史发展长卷。围绕着道德的漂移、改革、革命和反革命等独特概念,作者通过对道德变迁现实机制的描绘,揭示出道德本质的整体样态,即道德从根本上讲并非一套抽象的原则,而是一项公共性的事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道德不完善与缺陷的克服;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道德常理,实际上产生于历史长河里惊心动魄的腥风血雨。正因为此,道德并非伦理学家舒适书房里的纯粹思辨与空洞说教,而是像洛克与边沁主义者那样,通过范式转换引导了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与道德哲学革命,从而以新的标准重新评价了其所处的时代,也重新定义了其所影响的世界的未来。思路明确、语言流畅的风格,对道德变迁的逻辑分析同历史场景生动描绘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此书的文气贯通与引人入胜。
——甘绍平(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声名卓著,学界的讨论目不暇接,但运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解释道德的变化则十分鲜见。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的历史材料、清晰的论述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在我看来,作者的论述透出一种深厚的实用主义气息:道德不是封闭的真理体系,而是一项开放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探究事业,任何有效的道德体系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从某种先验的原则中推论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与历史境遇、社会经济状况、技术变迁等因素协调共生而来。在一个迅猛变化的时代,该书为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提供了深入的洞见和启发。
——陈亚军(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主任)
贝克在结尾强调,并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往往受文化影响并随时间演变。无论历史学家对书中某些观点持何种保留意见,他们必定会认同这一基本主张——正如贝克所总结的:若想理解道德变迁,读者就应当“成为历史的研究者”。
——《医学社会史》
罗伯特·贝克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的学术训练,同临床环境中的哲学实践经历及医学伦理史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完美融合,成就了这部非凡著作。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主编的“基本生物伦理学”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克的著作为这套丛书增添了璀璨光彩。
——《圣母大学哲学评论》期刊
从遗体利用的合法化,到堕胎的非罪化,再到病人知情权及自主权的确立
以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模型为基础,构建道德变迁的范式理论
以分析哲学的精密刀锋解剖历史案例,呈现道德标准的戏剧性转折
破解道德绝对主义的迷思,为大众提供理解道德变迁的钥匙
麻省理工出版社“基本生物伦理学”系列力作,商务印书馆“交界译丛”全新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