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者认为蔡元培撰写该书是有政治目的的,那就是以此表达反清革命思想,这一看法颇有影响,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看法。
结合蔡元培的生平经历来看,光绪二十年(1894)这一年,他在北京参加散馆考试,由翰林院庶吉士升补为翰林院编修,大量时间用在读书、交友上。此时他还没有产生反清革命思想,自然最初研究《红楼梦》也不会有这个动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
从1894年产生兴趣到1915年《石头记索隐》完成,其间蔡元培的思想发生较大变化,从事反清斗争,他会不会在此期间利用自己的这部红学著作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呢?应该也不会,因为该书主要写于民国建立之后,到他出版该书的时候,中华民国早已建立,失去针对性和时效性,不需要再做这样的宣传了。如果该书在民国建立前出版流传,政治动机说也许会更有说服力。
再者,《石头记索隐》出版后,蔡元培仍不断搜集资料,进行增补,这同样可以说明他撰写此说更多是出于兴趣爱好,并没有政治动机。
虽然《石头记索隐》开头说《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这是蔡元培对《红楼梦》主旨的认知,但这并不等于他本人也一定持这种思想和角度来研究《红楼梦》。
从全书内容来看,蔡元培重点在利用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来索隐历史人物,对反清排满思想并未着笔,读者也难以产生这样的印象。
在该书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怡红快绿之文,春恨秋悲之迹,皆作二百年前之因话录、旧闻记读可也。”这里说的很明确,蔡元培希望读者把《红楼梦》作为“因话录、旧闻记读”,而不是让他们关注其中的“民族主义”。
1935年8月3日,在《追悼曾孟朴先生》一文中,蔡元培说自己“是最喜欢索隐的人,曾发表过《石头记索隐》一小册。但我所用心的,并不只《石头记》,如旧小说《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以至于最近出版的《轰天雷》《海上花列传》等,都是因为有影事在后面,所以读起来有趣一点”。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动机,他说得再清楚不过。
总的来看,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一书应该是受到陈康祺《郎潜纪闻》的启发和影响,出于个人兴趣而撰写的,并不存在反清排满的政治动机,这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摘自本书导读《最是平生会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