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蔡元培论红楼梦 精装碎金文丛•第五辑

分享到:

定价:¥59.00

  • 著者:3577,3190,189678 
  •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本印时间:202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56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958-4
  • 读者对象:红楼梦爱好者,古代文学爱好者,以及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读者
  • 主题词:《红楼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红楼梦爱好者,古代文学爱好者,以及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读者

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在20世纪初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也代表着不同学术理路的分野。以蔡元培和胡适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索隐派”和“考据派”两种解读路线。虽然备受诟病,但以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一文为代表的索隐方法,有着中国文学阐释传统的深远渊源,成为红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也是研究者绕不过去的存在。
遗憾的是,人们对蔡元培红学的认识,往往仅限于《石头记索隐》一文。本书是红学专家苗怀明教授精心搜集整理蔡元培先生所有相关资料的汇编,使大家对蔡元培先生的红学贡献有着更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对索隐派也能有更客观深入的思考。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教育总长等职。其《石头记索隐》为红学索隐派的代表性著作。
苗怀明(1968—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毕业,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有《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风起红楼》《话说红楼梦》等十余部,整理编选《红楼二十讲》《寻梦金陵话红楼》等十余部,在《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蔡元培是20世纪红学流派“索隐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路,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本书系统搜辑蔡元培与红学相关专著、日记、书信、简历、书序、演说词等资料,附编辑录张元济、胡适、鲁迅等人的相关书信、书序及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蔡元培红学研究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整理者苗怀明还撰文论述蔡元培红学研究的始末、治学特点及学术地位,以助读者从百年红学的总体视角思考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的得失。

显示全部目 录

1894—1899年日记
致蒋维乔(节选)(1914年10月2日)
致蒋维乔(节录)(1915年4月27日)
石头记索隐(1915年11月)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节录)(1916年12月27日)
以美育代宗教说(节录)——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1917年4月8日)
1917—1918年日记
《评注阅微草堂笔记》序(1918年11月18日)
发起国语研究会请立案呈(1919年1月)
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节录)(1919年3月18日)
1919年日记
传略(上)(节录)(1919年8月)
在国语讲习所演说词(节录)(1920年6月13日)
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节录)——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演说词(1920年10月)
美术的进化(节录)(1920年10月29日)
1921年日记
致胡适(1921年9月25日)
致胡适(1922年1月4日)
《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对于胡适之先生《红楼梦考证》之商榷(1922年1月30日)
致胡适(节录)1922年2月17日)
致胡适(1922年4月20日)
致胡适(节录)(1922年4月21日)
1923年日记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节录)(1923年12月)
自书简历(节录)(1923年秋1924年间)
《红楼梦本事辨证》序(1926年6月30日)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节录)(1931年5月)
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节录)(1931年6月15日)
1934年9月13日日记(节录)
追悼曾孟朴先生(节录)(1935年8月3日)
1937—1939年日记
自写年谱(节录)(1940年2月)
附编
张元济致蔡元培(节录)(1915年12月25日)
张元济致蔡元培(节录)(1916年11月22日)
张元济1916年11月22日日记(节录)
张元济致蔡元培(节录)(1916年12月8日)
张元济致蔡元培(节录)(1919年9月4日)
王小隐:读红楼梦剩语(节录)(1920年)
胡适:红楼梦考证(初稿)(节录)(1921年3月27日)
俞平伯致顾颉刚(节录)(1921年7月23日)
胡适1921年9月25日日记(节录)
鲁迅:小说史大略(节录)(1921年)
刘文典致胡适(1922年2月22日)
胡适1922年2月18日日记(节录)
俞平伯:对于《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的批评(1922年3月7日)
胡适1922年3月13日日记(节录)
顾颉刚:《红楼梦辨》序(节录)(1923年3月5 日)
俞平伯:作者底态度(1923年4月)
鲁迅:清之人情小说(节录) (1924年)
鲁迅: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节录)(1924年7月)
补庵:我读了《红楼梦考证》和《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以后(这种标题是学时髦,就是“书后”的意思)(1924年)
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 题记(1926年)
张元济致蔡元培(节录)(1928年6月14日)
胡适:从旧小说到新红学(节录)(1957年)
胡适1961年2月16日日记(节录)
胡适1961年2月18日与胡颂平的谈话(节录)
俞平伯:索隐与自传说闲评(1978年10月17日)
最是平生会心事——蔡元培和他的《石头记索隐》   苗怀明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一些研究者认为蔡元培撰写该书是有政治目的的,那就是以此表达反清革命思想,这一看法颇有影响,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看法。
结合蔡元培的生平经历来看,光绪二十年(1894)这一年,他在北京参加散馆考试,由翰林院庶吉士升补为翰林院编修,大量时间用在读书、交友上。此时他还没有产生反清革命思想,自然最初研究《红楼梦》也不会有这个动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
从1894年产生兴趣到1915年《石头记索隐》完成,其间蔡元培的思想发生较大变化,从事反清斗争,他会不会在此期间利用自己的这部红学著作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呢?应该也不会,因为该书主要写于民国建立之后,到他出版该书的时候,中华民国早已建立,失去针对性和时效性,不需要再做这样的宣传了。如果该书在民国建立前出版流传,政治动机说也许会更有说服力。
再者,《石头记索隐》出版后,蔡元培仍不断搜集资料,进行增补,这同样可以说明他撰写此说更多是出于兴趣爱好,并没有政治动机。
虽然《石头记索隐》开头说《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这是蔡元培对《红楼梦》主旨的认知,但这并不等于他本人也一定持这种思想和角度来研究《红楼梦》。
从全书内容来看,蔡元培重点在利用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来索隐历史人物,对反清排满思想并未着笔,读者也难以产生这样的印象。
在该书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怡红快绿之文,春恨秋悲之迹,皆作二百年前之因话录、旧闻记读可也。”这里说的很明确,蔡元培希望读者把《红楼梦》作为“因话录、旧闻记读”,而不是让他们关注其中的“民族主义”。
1935年8月3日,在《追悼曾孟朴先生》一文中,蔡元培说自己“是最喜欢索隐的人,曾发表过《石头记索隐》一小册。但我所用心的,并不只《石头记》,如旧小说《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以至于最近出版的《轰天雷》《海上花列传》等,都是因为有影事在后面,所以读起来有趣一点”。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动机,他说得再清楚不过。
总的来看,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一书应该是受到陈康祺《郎潜纪闻》的启发和影响,出于个人兴趣而撰写的,并不存在反清排满的政治动机,这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摘自本书导读《最是平生会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