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潮学集成•民俗卷 精装潮学集成

分享到:

定价:¥16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75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408-3
  • 读者对象:民俗研究者、潮汕文化爱好者
  • 主题词:潮汕文化民俗
  • 人气: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集中展现民俗学研究代表成果,展现潮州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面面观。


潮汕民俗文化圈是广东风俗文化的重要一支,其文化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后裔的广府民系,更与中原汉族世胄的客家民系迥异,具有极为丰富且独特的民情风俗。《潮学集成·民俗卷》集中汇录了潮汕民俗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展现了百年以来潮汕学人对本土民俗的追根溯源和提炼弘扬。本书既成为潮人乃至外界了解潮汕地区文化的窗口,也对新时代下延续潮汕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发展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示全部导言

本卷编选了潮汕现代民俗学研究资料共42篇。算起来,这个学科在潮汕地区的兴起和赓延已经超过 100 年,这篇导言将介绍这100来年 潮汕现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概况,包括潮汕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情况,以及潮汕籍民俗学者对各类民俗事象的研究和著述,希望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本书所选的文章。同时,介绍一些未能入选本书的研究成果,庶免遗珠之憾。
一、兴动(1922—1938)
最早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潮汕人
1920年12月,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周作人是研究会两位主任中的一个,负责研究会日常的工作。1922年年底,在他的主持下,北大《歌谣》周刊创刊。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是以歌谣征集运动为标志的。这个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很快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积极的回响。《歌谣》周刊吸引了一批倾心新文学的年轻人,他们纷纷把自己从家乡搜集的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投寄给这份刊物。
第一个给《歌谣》周刊投稿的潮汕人,是林德昭。《歌谣》刊出他投寄的潮汕情歌:
渡头溪水七丈深,一尾鲤鱼头戴金。一条丝线钓唔起,钓鱼哥儿枉费心。
虽然这首情歌只是抄自地方志书 b,但显然带给我们一个信息:在100年前,潮汕人已经参与了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
1923年5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了风俗调查会,张竞生担任调查会的主任。他制作了一份“风俗调查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登出来。调查表开头“旨趣”部分,清楚说明风俗调查的意义和在调查过程以及使用表格时候须要注意的事项,下面列出调查大纲,分3个部分,共54个细目。
9月份,张竞生开始给学生开讲“风俗学”课程。讲完理论部分,他要求学生在“风俗调查表”所列出的细目中任选一项,利用原来星期六的授课时间,各自去做“北京风俗”的实地调查,“再将调查后的心得著为论文即作为学年及毕业考试之用”。
虽然张竞生没有参与风俗研究会组织的妙峰山等处庙会的调查,也没有给潮汕现代民俗学带来实际贡献,却仍然是一个应该被记得的“潮籍最早接触民俗学的前辈”。
《觱篥》和“岭东平民文学研究社”
1927 年 4 月,北平苦茶斋。桌子上摊开稿纸,周作人提起毛笔,缓缓写下文章的题目 ——“《潮州輋歌集》序”。
文章是为正在北京求学的揭阳籍大学生林培庐写的。这时《歌谣》已经停刊,但周作人还是很乐意为歌谣运动做鼓吹,鼓励这些热心的年轻人。在文章中,他说:“因了刘半农、常维钧诸君的努力,这个运动很有发展,征集成绩既佳,个人辑录的地方歌谣集也有好几种完成了,如顾颉刚、常维钧、刘经庵、白启明、钟敬文诸君所编的都是,这部林培庐君的《輋歌集》乃是其中最新出的一种。”
林培庐是一个坚毅又热情的人。认定了的事情他会认真去做;联络和组织的能力也强,总能拉起一帮朋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923年暑假,林培庐来到北京,就读平民大学预科班。在这里,他认识了田印川。两人志同道合,决定成立一个新文学社团,并把这个设想传达给各自的朋友。1924年年初,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文学社团成立了。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丘玉麟也参加进来,他提议把社团命名为“觱篥文学社”。文学社的活动非常活跃,出版刊物之外,还编辑了丛书。《潮州輋歌集》就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
林培庐对民间文学的关注,是由丘玉麟引发的。丘玉麟对他说:“歌谣在文学上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研究文学者,应该负有搜集的责任。”丘玉麟对待民间歌谣的这种观念,直接承受自周作人。
1925 年,后来成为著名记者的黄天鹏(黄泽天),来到平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林培庐跟他住在一起,“时常过谈”。黄天鹏是普宁人,也受歌谣征集运动的影响,做过潮州民间歌谣的采集,曾经编了一本《普宁歌谣集》。他认为收集潮州歌谣,必须要有合作精神,进行团体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效。林培庐和丘玉麟都同意他的看法,他们在《觱篥》上发了一个提案,得到大多数会员的支持,“岭东平民文学研究社”就此组织起来了。
……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黄挺,1947年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潮州,长于澄海。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潮汕地区高校工作,潜心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潮学研究》 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潮汕文化源流》《潮商文化》《16世纪以来潮汕的宗族与社会》等。曾获社科院优秀论文成果奖、“山花奖”学术奖等。
陈贤武,1971年生,广东潮州人。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潮州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图书资料馆员。喜治潮州文史,有《潮州广济桥》《潮州牌坊街》《图说潮州文化》等。曾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广东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等奖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所谓“潮学”,主要以潮汕本地民众以及全球潮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理、方言、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乃牵涉面甚广的综合性学科。
从学术史立场着眼,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方言、思想、民俗、文学、戏曲、美术、教育、文献、海外潮人等十卷。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
《潮学集成·民俗卷》除卷首导言外,共收录文章42篇,分为“民俗文化”“民间文艺”“茶事饮食”三辑,文章内容既有对潮汕民间文学和风俗的介评,也有潮汕学人对于民俗学理论和方法的思辨,展现潮汕现当代民俗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以为推动潮学研究的不断深化提供借鉴。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言  黄挺 / 1
民俗文化
《潮州的习俗》邹序  邹炽昌 /41
《潮州的习俗》自序  杨睿聪 /43
民俗学杂谈——自序《潮州民俗》  黄昌祚 /48
《民间世说》罗序  罗香林 /52
《潮安年节风俗谈》林序  林培庐 /54
《潮安年节风俗谈》自序  沈敏 /57
《潮安年节风俗谈》张序  张其光 /59
全面地记述和研究潮汕风俗——兼评已见潮汕风俗编著  郭马风 /61
潮汕民俗文学何去何从 薛汕 /75
20世纪上半叶潮汕民间文学活动概述 王焰安 /90
《潮汕民俗大典》导论 叶春生 /100
澄海樟林民俗 黄光武 /114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樟林四个天后庙的研究 陈春声 吴雪彬/147
潮州佛化民俗 郑群辉 /160
潮汕游神赛会的传统及其在海外的传播 黄挺 /167
走向地方的新文化——《潮州民间文学选辑》总序 陈平原 /185
民间文艺
《潮州輋歌集》周序 周作人 /197
《潮州歌谣》代序 丘玉麟 /199
《潮歌》鸾序 鸾羽 /205
《潮州俗谜》丘序 丘玉麟 /208
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之婚姻观 钟敬文 /212
《潮州七贤故事集》容序 容肇祖 /219
《潮州七贤故事集》周序 周作人 /221
《潮州七贤故事集》赵序 赵景深 /224
《漳州歌谣集》林序 林培庐 /226
谈潮州歌谣 吴显齐 /238
从歌谣看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关系——潮州村落妇女的家庭生活缩影 陈礼颂 /259
潮州歌谣的艺术特色  李永明 /276
潮州歌谣——社会生活的面面观(《潮州歌谣选》代序)  马风 /301
潮汕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吴奎信 /306
茶事饮食
潮州茶经•工夫茶  翁辉东 /323
潮汕工夫茶道  张华云 /329
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  陈香白 /346
潮州工夫茶刍探  曾楚楠 /354
工夫茶与工夫茶道  黄光武 /372
工夫茶的再提高  郭马风 /402
潮汕“食桌礼仪”漫谈  孙淑彦 /411
潮州菜的源流与特点  曾楚楠 /419
潮州饮食文化初探  杨树彬 /429
潮汕美食的传统与文化特色  隗芾 /442
潮州菜的特点  杨方笙 /455
从潮州菜说“美食的三大支柱”  陈平原 /467
附注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