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潮学集成•方言卷 精装潮学集成

分享到:

定价:¥15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4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320-8
  • 读者对象: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潮汕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汉语方言研究人员等
  • 主题词:潮汕文化汉语方言
  • 人气: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卷是20世纪以来潮汕方言研究的优秀成果汇编,可称为一部潮汕方言研究简史。 


 

显示全部序言

“潮学集成”总序
陈平原
在中国,从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到清儒大规模辑存乡邦文献,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省蔚然成风的地方文献整理与刊行,具有学科意味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终于逐渐成型。在此过程中,“地方上的”学问、思想与情怀,日渐显示其内涵与意义。若兼及对象、方法与境界,这四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关键词—“地方”“民间”“乡土”“边缘”,对于一向高高在上的主流/中心/整体的论述策略,隐约构成某种强有力的挑战。
从事人文中国研究,除了纵向的学科划分,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等,还有横向的都市研究(比如“上海学”“北京学”)与地域研究。后者中,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学问、拥有一大批专业人士的,当属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这三大显学起步早,视野宽,资料丰富,学术积累深厚。至于第二梯队,目前还在开疆辟土,有很大发展空间,我首先推选的是潮学、徽学、客家学。
有趣的是,这“三大潜力股”都发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前也有若干专门论述,但由浅入深、由小及大,逐步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这需要某个机缘。这里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了著名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同年年底,饶先生及诸多专家商定,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同样是1993年,安徽黄山市举办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暨黄山建设研讨会,第二年推出“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与敦煌学由外而内的发展路径不同,这“三大潜力股”的形成,明显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虽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但还是大陆学者起主导作用,且得到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所谓“潮学”,主要以潮汕本地民众以及全球潮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理、方言、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乃牵涉面甚广的综合性学科。若从1993年饶宗颐教授首举义旗算起,至今已过去三十二载。中国人喜欢说“三十而立”,因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襄盛举,加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的“潮学”已初具规模,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顺应此学术潮流,邀请二十位专家通力合作,编纂了十卷本的“潮学集成”。
从学术史立场,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方言、思想、民俗、文学、戏曲、美术、教育、文献、海外潮人等十个专题,各自单独成书,由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一次性推出,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此举的目的是正本清源、扬清激浊,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潮学研究的学风与方向。
这项工作,起始于2022年3月25日—在当天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的会议上,我建议编纂“潮学集成”。获得初步响应后,我用半个月时间拟就“潮学集成”编纂计划,并广泛征求师友及出版方意见。6月8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正式立项,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林伦伦、黄挺、程国赋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并陆续敲定了各卷的主编人选。筹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于是,6月21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召开各卷主编视频会议,详细介绍工作计划及编纂体例,得到积极的反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学术史总结,确立潮学研究的学术/精神标杆,为后来者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潮学集成”必须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独立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对各卷主编的资格、能力及志趣提出很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拒绝时下盛行的申请制,而是采用邀请制—敬请若干学有专长的朋友共同参与。
最初的设想其实很简单,只有以下这几条:第一,每卷30万字,包含一篇万字左右的导言,站在学术史角度,总结此领域的发展线索及现状;第二,特别注意钩沉早期文章,即便论述粗疏或表达不规范,只要真有见地,或曾推动学术发展,便值得收录;第三,兼及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业绩;第四,名家好文章很多,但考虑到代表性,每册中同一作者论文原则上不超过两篇;第五,重要论述牵涉不同领域,初选时各自为战,而后再统一协调,互相趋避;第六,选录标准是曾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除了完整论文,也可以是著作摘录,甚至残篇断简。
此后两年半时间里,我们不断完善编辑思路。除了个别沟通,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全体编委集中深入讨论的是以下这两次:2023年9月7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编纂讨论会,再次商讨“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工作目标与技术要点,各分卷主编介绍编纂进度及面临的困难,出版方则详细分解编辑要求。2024年9月29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统稿会,就篇目确定、导言审读、体例统一,以及联系版权、交稿时间等,做了明确规定。
拿到陆续交来的文稿,阅读各卷选目及导言,说实话,我相当欣慰。这十卷“潮学集成”,包括陈春声、刘正刚主编的“历史卷”,林伦伦、陈晓锦主编的“方言卷”,陈少明、陈椰主编的“思想卷”,黄挺、陈贤武主编的“民俗卷”,吴承学、黄景忠主编的“文学卷”,吴国钦、梁卫群主编的“戏曲卷”,王璜生、李伟铭主编的“美术卷”,陈平原、林晓照主编的“教育卷”,周少川、陈广恩主编的“文献卷”,以及张应龙、李志贤主编的“海外潮人卷”。可以说一卷在手,百年潮学的规模、进路及境界,基本尽入眼中。
“潮学集成”共收录论文361篇,涉及作者近300人。受制于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各卷论文水平不太一致,有的比较成熟(比如历史、思想、方言、民俗、海外潮人这五卷),有的则相对稚嫩或松散。至于收文的时段以及评价的标准,取决于各卷主编的立场与眼光—为什么如此划界,甄选标准何在,导言怎么撰写,我等虽参与讨论,最终还是由各卷主编自行定夺。有大体,而无定体,允许伸缩,不强求一律,我以为是主持大套丛书应遵循的原则。
最后说一句略带广告意味的自我评价:十篇导言,固然代表十卷主编的学术立场;合起来,何尝不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潮学”学术史?
2025年1月28—29日,除夕及大年初一,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林伦伦,1957年生,广东澄海人,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曾任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长期从事潮汕方言及区域文化研究和教学,在《中国语文》《方言》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潮汕方言历时研究》等著作数十种,曾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陈晓锦,1950年生,广东潮州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粤客闽方言,尤其是海外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获国家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泰国华人社区的汉语方言》、《美国华人社区粤方言与文化研究》等著作十几种,主编海外汉语方言论文集数部。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潮学集成·方言卷》除卷首导言外,共收录文章28篇,分为“综合研究”“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和“工具书研究”五辑,力图保存、展现百年来潮汕方言研究的优秀成果,并借此回顾潮汕方言研究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推动潮汕方言研究的深化和提升提供珍贵的借鉴资料。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言  林伦伦 陈晓锦 林春雨/1
综合研究
潮汕方言的代表语问题  黄家教/23
从潮汕方言古老的语言特点看其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李新魁/28
试论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林伦伦/44
广东潮汕方言在东南亚的流变  陈晓锦 肖自辉/62
语音研究
潮州方音之研究  刘声绎/77
潮州音类古源考  吴双玉/92
广东省饶平方言记音  詹伯慧/127
粤东闽语存在齿唇音声母  潘家懿/149
广东丰顺𨻧隍潮州话的语音特点  高 然/155
粤东的一个福建闽南方言点:云澳方言语音研究  林伦伦 林春雨/166
词汇研究
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缀述  曾宪通/181
出土文献与潮汕话词语研究  陈伟武/197
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词语  李永明/207
东南亚潮州话词语的借出与借入  陈晓锦/222
潮州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甘于恩 吴 洁/233
试论方志中的潮汕方言研究  王 笑/253
潮汕地名词中若干自然地理类通名汇释  陈小枫 许冬晖/259
潮汕话方言字简论  丘学强/278
语法研究
汕头方言的人称代词  施其生/297
潮汕话的否定词“未”  张晓山/308
潮阳方言形容词的程度状语补语与宾语  张盛裕/316
海丰方言动词的态  杨必胜 陈建民/335
新加坡潮州方言中的三种正反问句  李子玲 柯彼得(Peter Cole)/361
工具书研究
《潮声十五音》前言(节选)  张世珍/377
《潮汕字典》编辑大意  陈凌千/381
《潮汕方言》自序  翁辉东/383
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389
菲尔德《汕头方言音义辞典》的音系及其相关问题  张屏生/411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我曾在《广东闽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一文中论述过,潮汕方言的“远祖”是吴语,其“近祖”则是闽语。意思是说,潮语是由闽方言分化出来的,而闽方言则是由更古时期的吴语演变而成的。在潮汕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用“吴语→闽语→潮语”这样的发展公式来表示。
但我们又认为,闽语或潮语不单是从吴语分化而成的。就其来源来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是古代吴越语的遗存和发展,同时吸收了楚语的某些成分。
(2)直接或间接受了中原共同语强大的影响。
(3)包含有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即一般所说的“古侗台语”的某些沉积成分。
就其分化、发展的时间来说,也不是始于三国以后或南北朝时期,它至少也可以包括三个时间层次:
(1)战国至三国东吴之前,是闽语从吴语分化演变的阶段,也是潮汕方言从闽方言分化出来的起始阶段。
(2)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潮语日渐发展的第二阶段。
(3)唐宋时代,是潮语最终形成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这三个不同的时间层次与三种不同的语言来源,在潮汕方言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交织在一起,汇合在一起。各种不同的来源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中发生不同的作用,而几种不同的来源在几个不同的时间层次中表现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经过漫长的两三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潮语这支相当独特的汉语方言。
战国以后至三国东吴王朝这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是吴语演变出闽语的时代,也是潮语从闽语开始分化出来的时代。现代闽南方言和潮语有较为明显的两种读音差别,一是说话音(白读),另一是读书音(文读)。前者保存了汉代以前相当多的语音特点和此一时期的语词或特有的词义,这个音读系统和词语体系,可能就是汉代以前吴越语的遗留。后者则保留六朝及唐代的语音特点及词义较多,其语言时代显然较为后出。现代潮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的上古时期汉语的特点,表明它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年代相当早,不会是晚至唐宋之时才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