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劳动教育学基础(第4版) 平装职业教育学术译丛

分享到:

定价:¥85.00

  • 著者:188897 译者:
  •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本印时间:2024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7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282-0
  • 读者对象:职业教育研究者、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企业人力资源部门。
  • 主题词:劳动教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工作环境,从教育科学的角度重新评估了劳动教育学,提出了新观点并呈现了各种实际案例,希望促进学校、企业和劳动者应对未来工作世界急剧变化的要求。
编辑推荐:本书是“职业教育学术译丛”之一,从教育科学的角度重新评估了劳动教育学。现在的工作世界在复杂性、整体性和工作设计方面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对劳动者产生了新的能力需求,本书基于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阐明了当前工作学习的前提条件、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了新的观点。
内容简介: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安德烈亚斯•舍尔滕(Andreas Schelten),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者,慕尼黑工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座教授(2013年退休)。曾任德国《职业学校》(Die berufsbildende Schule)杂志的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等。出版多部经久不衰的教材,如《职业教育学基础》(1996年被翻译为俄语,2010年出版第四版)、《劳动教育学基础》(2005年第四版)、《职业教育的术语和概念》(2009年第二版)。
陈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等。曾多次赴德进行工作访问和学习进修。出版多部德语中译文学作品,发表多篇学术译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当今工作世界在复杂性、整体性和工作设计方面的变化对劳动者产生了资质化需求,学校和公司的教育和培训必须采取新措施来促进劳动者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劳动教育学研究了工作和学习之间的联系,阐明了当前工作场所学习的前提条件、过程和结果。
本书是“职业教育学术译丛”之一。书稿立足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工作环境,从教育科学的角度重新评估了劳动教育学,提出了新观点并呈现了各种实际案例。它面向劳动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高校学生,以及在企业和服务机构中从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关人员,帮助专业人士了解工作场所学习,以此促进学校和企业两大学习场所的合作。书稿分为六章,概述了职业教育的概念、现状和体系,揭示了劳动的理论基础——劳动与学习理论,从而为如何运用劳动教育学提高劳动者资质提供思路和实践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劳动指导方法和工作岗位经验学习,最后反过来聚焦工作世界的经济、技术和生产变化带来的资质化要求,以及它给劳动教育学带来的诸如数字化学习、继续教育成本控制等影响。为了便于阅读,每章末尾都列出总结、重要术语和概念以及研究文献,大多数情况还附有练习,鼓励读者思考所读内容并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概念、现状和体系
第二章 劳动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动调节理论
第二节 行动调节的层级
第三节 职业动作技能
一、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二、动作训练的控制和调节模型
三、职业动作技能学习阶段方案
四、职业技能的学习困难
第四节 复杂工作活动中的行动策略
第五节 劳动教育学的结论
第三章 劳动指导的方法
第一节 指导的概念和方法
第二节 传统方法
一、四步法
二、分析性劳动指导
第三节 较新的方法
一、行动调节指导
二、引导文本法
第四节 劳动与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指导
第五节 指导者的语言
第四章 工作场所经验学习:员工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功能性学习
第一节 工作中的资质发展
第二节 问题解决小组中的工作学习
第三节 组织层面的学习
第五章 经济、技术—生产变化和资质化
第一节 劳动世界的变化和资质要求
第二节 数字化学习
第三节 企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教育控制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概念、现状和体系劳动教育学与职业和经济教育学并列,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劳动教育学与约翰内斯·里德尔(Johannes Riedel,1889—1971;参见 Riedel等 1967,1962,1940)的名字关联最为密切。在里德尔之后,劳动教育学就变得不再那么活跃,只有少数人还在从事劳动教育学研究。尤其是邦克(Bunk)仍然较为彻底地研究了劳动教育学的问题(Bunk等 1972,REFA 1975,REFA 1991)。1972 年德舍尔(Dörschel)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劳动教育学的发展情况,但并未表达新的观点。德德林(Dedering 1998)的研究涉及了劳动世界的教学法,不过没有明确采用本书所指的劳动教育学的表述。本书所指的劳动教育学既包括狭义的劳动教育学,也包括企业教育学和人力资源开发,它们与劳动教育学有着交集。另外,还包括来自心理训练研究或一般劳动心理学的研究,这些对劳动教育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参见 Schelten 1995,第 9 页)。关于本书中劳动教育学的所指在此处进行说明,后面将不再强调。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里德尔之后,学者未能展开带有更新视角的、系统的、全面的劳动教育学研究。这可能是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及之前,人们的兴趣在于劳动相关的资质化培训,这些资质化培训不属于正式的职业教育。彼时正好处在经济扩张时期,新员工越来越多,因此在工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初步培训。而且在随后的经济停滞和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期,这种初步培训也开始退居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