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跨文化对话(第52辑) 跨文化对话

分享到:

定价:¥12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本印时间:2025年07月
  • 开本:16页数:335页
  • ISBN:978-7-100-25439-7
  • 读者对象:大学本科及以上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化研究专业学者和研究者
  • 主题词:东西文化比较文化文集
  • 人气:11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面向南亚与东南亚的文化互鉴

《跨文化对话》52辑在创刊主编乐黛云先生逝世一周年以一束好友和后辈的文字给予深切的悼念。特稿集中探讨了中国与印度这两个重要的亚洲大国之间的文化互鉴,对未来两国的文化对话应有相当的借鉴作用。特稿则聚焦东南亚三国的一些文学话题。本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水准。
内容简介: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邦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语系、东方学系、东方学研究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梵语及汉语佛教文献、佛教文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自1984年起在国内以及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瑞典、爱沙尼亚、尼泊尔、美国、荷兰、丹麦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金丝燕,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获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博士学位。法国阿尔多瓦大学 (Université d’Artois)东方学系主任、教授,孔子学院法方院长。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跨文化对话》杂志副主编,“远近丛书”法方主编。研究领域:中法诗学、接受研究、跨文化学。主要著作有《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主体性》、《中国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国早期的期待视野:汉译〈大本经〉研究》等5部,主编研究论著7部,发表研究论文60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跨文化对话》是一部中法合办的集刊,为CSSCI来源集刊,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中法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
《跨文化对话》第52辑首先由金丝燕、尹捷等发文纪念去世不久的前主编乐黛云先生。特稿收有张哲俊、李雪涛、朱青生等学者的论文,对比较文学文献学、中国近代“鞍型期”和“第三抽象”艺术等具有学术前沿性的话题加以研讨。专稿则从舞蹈、教育、中印作家交往等层面,聚焦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互动。论稿则包括《水浒传》的越南传播等多种主题。学术信息则对北京大学第八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等活动加以提纲挈领的报道。

显示全部目 录

乐黛云先生逝世周年纪念
In Memory of Prof. Yue Daiyun
《远近丛书》的故事 :当下还是永诀?... 金丝燕
Jin Siyan, Histoire de la Collection Pro"ches-Lointains : à présent ou jamais ?
炉中之火... 尹 捷
Yin Jie, The Eternal Flame Within the Furnace
池塘骤雨停,归路晚风清:怀念乐黛云先生 ... 萧盈盈
Xiao Yingying, Pluie s’apaise sur l’étang, âme retourne dans la brise du soir : Hommage à Mme Yue Daiyun
追随乐先生的“跨文化之路”
——记乐黛云先生与《跨文化对话》... 江 力
Jiang Li, Following Prof. Yue’s “Cross-Cultural Path”: In Memory of Prof. Yue Daiyun and Dialogue Transculturel

特稿
Special column
“桥上人”与“楼上人”:我们怎样相互“看风景”?... 王邦维
Wang Bangwei, "The People on the Bridge” and “The People on the Tower”: How We View Each Other’s Scenery
比较文学文献学:作为总体研究方法的目录与索引 ... 张哲俊
Zhang Zheju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Bibliography: A Catalog and Index as a General
Research Method
中国近代的“鞍型期”与跨文化性(上) ... 李雪涛
Li Xuetao, The “Saddle Period” of Modern China (1840-1911) and Transculturality (Part One)
中国诗的“现代性”之二
——文明的特殊维度:与宇宙对话 ... 金丝燕
Jin Siyan, Modernité en poésie chinoise(II)Une dimension culturelle particulière : dialoguer avec le cosmos

专稿
Focus
新中国的第一位印度外教
——柏乐天在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的任教历程 ... 陈 明
Chen Ming, The First Indian Lectur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eaching Career of Pandit Prahlāda Pradhāna in the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Peking University
中印互动中被遗忘的篇章:新近发现的泰戈尔画作背后... 张 幸
Zhang Xing, A Forgotten Chapter in China-India Interactions: Recently Discovered Paintings
of Rabindranath Tagore
旅印学者周祥光的学术交往与历程 ... 朱 璇
Zhu Xuan, The Academic Journey of the Scholar Dr. Chou Hsiang-kuang who Had Ever Lived
in India
近现代印度的华文教育: 档案与访谈所见噶伦堡中华学校兴学情况(1941-1960) ... 赵晋超
Zhao Jinchao, Chinese Education in modern India: Re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t the Chung-Hwa School in Kalimpong (1941-1960) through Archival Materials and Interviews
乌黛•香卡舞蹈团 1957 年的访华演出与印度现代舞蹈在中国...〔美〕魏美玲
Emily Wilcox, Uday Shankar Dance Company’s 1957 China Tour and Indian Modern Dance in China
孟加拉本土期刊中想象与现实中的中国(1860 年代至 1940 年代) ...〔印〕萨尔瓦尼•古普图 撰,李睿 译
Sarvani Gooptu, translated by Li Rui, China in Imagination and Reality in Bengali vernacular periodicals (1860s to 1940s)
重思泰戈尔翻译的“忠实性”问题 ....〔印〕马蒂蕊 撰,林俊涛 译
Adhira Mangalagiri, translated by Lin Juntao, Rethinking the Problematic of Faithfulness in Tagore’s Translations

论稿
Articles
《水浒传》及其故事在越南的传播及影响 ... 刘志强
Liu Zhiqiang,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Water Margin and Its Stories in Vietnam
佛教宇宙观的跨文化传译与构建
——以泰国佛教文学经典《三界论》为个案的考察 ... 熊 燃
Xiong Ran, Tran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t Cosm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Thai Buddhist Literary Classic Traibhūmikathā
“万国之子”
——普拉姆迪亚民族主义思想的多源兼收与开放包容 ... 郄莉莎
Qie Lisha, “Child of All Nations”: A Study on Pramoedya Ananta Toer's Multi-sourced and Open-minded Nationalism

学术信息
Bulletin d'information scientifique
北京大学第八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 虞雪健 刘雪瑽
The Eighth Academic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Image” Successfully Held at Peking University
“文明与互鉴:东方的文学与文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研究分会2024 年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 黄群俸
Huang Qunfen,The Second Symposium on “Civiliz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Liter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East” of the Oriental Studies Branch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2024 was successfully convened
“学脉与学术:近现代学人的学风养成与学科建设”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姜蕾
Jiang Lei,Academic Workshop “Academic Lineage and Scholarship: The Formation of Scholarly Style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Modern Scholars” Successfully Held
潮起东方 美韵华章——“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选萃”新书发布
The Rising Tide of the Orient and The Rhythm of Beauty: “Selected Works of the Ancient
Oriental Art Theories” Book Release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泰戈尔的自我翻译策略(节选)

 1912 年,泰戈尔的首部英文诗集《吉檀迦利》在伦敦出版,书名页上标注了如下说明:“由作 者根据孟加拉语原作翻译成的诗集”。读者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本英文的散文-诗集翻译自 1910 年出版的同名孟加拉文诗集。然而,众所周知,英文版的《吉檀迦利》与孟加拉语原版有很大不同, 因为“英文《吉檀迦利》仅与孟加拉语的《吉檀迦利》有勉强过半的重合:103 首诗中有 53 首来自 孟加拉文的《吉檀迦利》,其余的诗则选自其他十本书,其中并非所有都属于‘吉檀迦利阶时 期’”。泰戈尔在英文《吉檀迦利》中选入的“其他十本书”包括《Naibedya》(1901)、《Kheyā》(1906)以及《Gītimālya》,后者在英文《吉檀迦利》两年后,即 1914 年出版。因此,部分出现在《吉檀迦利》中的诗作先以英文面世,后才在孟加拉语中出版。由此可见,这部为泰戈尔赢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原创”文本,从一开始就动摇了“原作”作为唯一且先于译本的概念。泰戈尔的《飞鸟集》于 1916 年以英文出版。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可以视为《飞鸟集》作为翻译所根据的孟加拉语版本。相反,《飞鸟集》包含了一些诗歌的英文版本,这些诗最早发表于泰戈尔的孟加拉文诗集《Kanikā》(1899),并且还包括了专门为《飞鸟集》创作的英文原创作品。此外,该书与其他作品有着复杂的文本互涉关系,包括双语诗集《Lekhan》(1927,以孟加拉语和英文出版,涵盖了从 1912 年起创作的十年间的诗作)、原作为英文的《Fireflies》(1928),以及泰戈尔去世后出版的《Sphulinga》(1945)。因此,泰戈尔的《飞鸟集》复杂的出版历史和文本互涉网络,实际上进一步质疑了“原作”及“原意”的观念。当人们越是试图界定一个原作,文本就越是逃脱这一界定,进而否定这一尝试。泰戈尔在自我翻译时的择取过程,表明了他对作品即将进入的英文市场以及西方读者对“东方”诗歌的期待有着敏锐的理解。从他写给朋友、出版商和读者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尽管泰戈尔对他们的品味有所批判,但他明确地试图触及并满足这一新兴读者群体。关于作品的翻译,泰戈尔在 1922 年一封信中写道:
我认为在英语版本中,有些部分[…]可以省略掉,这样比较好,因为我发现英语读者对他们不熟悉的场景和情感几乎没有耐心;他们对不理解的东西感到一种抱怨——他们不想去理解任何与他们熟悉的世界不同的东西。
 泰戈尔准确预见到西方读者会欣赏一位“东方圣人”所写的虔诚和灵性诗歌,因此他特意在英文 《吉檀迦利》中选择了符合这一特征的诗篇。正如森(Nabaneeta Sen)所言:“与泰戈尔用孟加拉 语创作的庞大作品相比,他特意为西方读者挑选的内容非常有限。这些作品……是精心挑选的,旨在用灵性和平静洗涤欧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说泰戈尔迎合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神秘主义者的旺盛需求,这一策略使他在英语世界中既新鲜又熟悉。
——摘自本书《重思泰戈尔翻译的“忠实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