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阅读的光芒: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68.00

  • 著者:188362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本印时间:2024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638-6
  • 读者对象:对阅读、思想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书评中国现代选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呈现十年解放书单精华内容,闪烁耀眼阅读光芒

1.作为一份诞生和呈现于新闻媒体的榜单,“价值、高度、前沿”是“解放书单”始终的追求。本书即是“解放书单”10年精选集,从30期的300余篇文章中,臻选100余篇由学者大家撰写的独家书评,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和印证了“解放书单”的品质与追求。
2.本书收录了包括葛兆光、俞吾金、刘擎、江晓原、巴曙松等多位知名学者的书评、采访,汇集了10年由名家评选出的好书百余种,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十年来的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具有时代侧写的深远意义。
3.本书为四色印刷,采用80G特种纸印刷,16开精装,外封烫珠光、烫黑工艺,内封压凹、烫金工艺,考究精致
4.本书书末附有6折大拉页,收录30期书单全部300本书目和30张报影,读者可按图索骥,由此开启阅读,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之意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彭卫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
朱爱军,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时光与书页一同翻过,这一份叫作“解放书单”的阅读榜单,已经走过10年。
本书即是“解放书单”10年精选集,从30期的300余篇文章中,臻选100余篇由学者大家撰写的独家书评,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和印证了“解放书单”的品质与追求。
人类的记录不仅照得进过去,更是投向未来的光束。书籍是承载记忆和记录的一种独特存在,也因此,阅读充满光芒。

本书即是“解放书单”10年精选集,收录了包括葛兆光、俞吾金、刘擎、江晓原、巴曙松、汪品先等多位知名学者的100余篇独家书评、采访,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十年来的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具有时代侧写的深远意义。本书书末附有6折大拉页,收录30期书单全部300本书目和30张报影,可按图索骥以扩展阅读。

显示全部目 录

寻路•问道
讲好生动故事,感悟难忘历程——高 渊 / 3
这个时代没有超越马克思——俞吾金 / 7
反腐是一个伟大时代的重要命题——周梅森 / 9
红色基因,渗透到这座城市的血脉深处——张黎明 / 12
《共产党宣言》:每个党员的必修课——王公龙 / 15
历史大转折中经典案例的典型展示——李忠杰 / 19
用细节真实还原共和国的诞生——董 伟 / 22
从“火种”到“寻路”,在历史中感受时代——忻 平 杨 阳 / 25
历史的见证与现实的回答——丁晓平 / 28
百年大党的常青之道——李俊伟 / 31
读懂“第二个结合”,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陈章乐 / 33
在历史现场书写转折的胜利密码——徐建刚 / 37
了解大工程建设的信史——黄庆桥 / 42
1978,在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上开始破题——刘金田 / 44
经世•求实
看穿席勒的一扇窗——张 军 / 49
研究经济,只有经济学家已远远不够了——托马斯•皮凯蒂 巴曙松 / 51
对未来的看法,从未像今天这般重要——陈 宪 / 55
企业家精神与千年兴替——陈永伟 / 58
16位“刺猬型大师”眼里的市场经济——梁小民 / 61
回避问题,“灰犀牛”就会变得愤怒——秦 朔 / 64
重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陈永伟 / 67
拥有但是分享,利己同时利他——诸大建 / 70
改革大道上的行与思——胡笳落 / 73
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出中国道理——高培勇 / 75
不要每次都重回原点——何 帆 / 78
气候问题,如何让“510亿”变为“0” ——许小峰 / 81
我们有能力应对下一场全球危机吗——梁 捷 / 84
驶向数字经济的路徐徐展开——赵墨非 / 86
中国经济转型的三个重要视角——吴 晨 / 88
创造•踏浪
不能跪倒在科学面前——江晓原 / 93
全社会需要转变对创新的认识——巴曙松 / 95
不能淹没在工业4.0概念的炒作中——郑春荣 / 98
一段鲜为人知的科技史——饶 毅 / 100
一幅全新的科技与社会图景——刘 松 / 103
上帝原来是个程序员——魏文胜 / 106
“三磅宇宙”的探秘之旅——杨雄里 / 109
做一个“有问题”的人——郑永春 / 112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AI剧本——盖瑞•马库斯 / 115
胸怀星辰,潜入大海“深处” ——黄庆桥 / 118
元宇宙:虚拟与现实联通的世界——吴 晨 / 121
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是暗淡的——周炳红 / 124
如何迈过“卡脖子”技术这道坎——章 元 / 127
为什么要有国家实验室——郑永春 / 130
在当今的世界,芯片就是“战争”本身——克里斯•米勒 / 132
大语言模型的前世今生与技术奥秘——陈晓东 / 135
察时•纾惑
生机勃勃的思考,挑战你对生活的惯常看法——刘 擎 / 141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思考题——顾文英 / 144
了解我们的“背面”,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张继君 / 147
融通知识,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金恒镳 / 149
历史从他们身上走过,就像河流经过重要地点——宁 肯 / 152
清洁城市的他们,能否清洁自己的“污名” ——张经纬 / 155
人行道上的微小行为,构成城市的微妙信任——黄剑波 / 158
更要重视的是认知的缺乏——李大巍 / 161
科技时代的科学求真——汪 冰 / 164
用“复杂系统科学”解决复杂问题——陈清华 / 167
寻找“日常生活的语法” ——李钧鹏 / 170
审视隐私,价值与误区同时存在——周 辉 / 172
走进多元面向的骑手世界——王 星 / 175
“二手”生活让人远离现实——叶祝弟 / 177
理解人与技术关系的新世界观——郁 锋 / 179
继往•开来
带给读者“煞风景”的历史——葛兆光 / 183
书写最宽广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张倩红 / 185
唤起人们对历史的信任——脚 印 / 188
用百姓故事,书写历史纲目——许倬云 / 191
全球视角看“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 / 194
曾经的常识里藏着生命的基因——鲍鹏山 / 197
海权之路,路在何方——杨 震 / 199
了解历史,才能想象一个不同的未来——尤瓦尔•赫拉利 / 202
大数据时代,阳明心学值得再读——姜义华 / 205
信仰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彼得•沃森 / 208
专业性与普及性,“硬币”的两面——姜 鹏 / 211
于无声处听惊雷——王升远 / 214
用爱与痛,书写阿富汗自己的故事——陈保平 / 217
于“流水”中见真章,一部近代中国航运史——柯 静 / 220
相信人类会重新成为整体——邹兆辰 / 223
讲述中国故事的流动舞台——段 伟 / 226
大笔一挥,变成了两次应许之地——王 健 / 229
走笔•观海
莫迪亚诺的魅力与寓意——柳鸣九 / 233
人生的一面镜子——梁晓声 / 237
一本“大说”的小说——张新颖 / 242
一个伟大城市永不停息的声音——陆建德 / 245
我们时代一道迷人的风景线——王宏图 / 248
“文无定法”即是文章新法——孟繁华 / 251
一条运河,两重观看——李 浩 / 254
唯一可以仰仗的是语言——阿 来 / 257
他把“莫言”写进了故事——陈华文 / 260
独辟蹊径的红色书写——白 烨 / 263
江南岭南,相看两不厌——叶祝弟 / 266
亘古的怀恋,别样的乡愁——李 舫 / 269
天地身何往,感激怀知己——秦 蓁 / 272
“命”的四样写法——刘诗宇 / 275
循艺•藏美
善于发现美的情怀——单霁翔 / 281
一把感受王国维灵魂之美的钥匙——郑欣淼 / 283
中国山川的“艺术之书” ——洪再新 / 286
艺术即历史,艺术即“心印” ——朱良志 / 289
人太强势了,自然就会离我们远去——王 澍 / 292
为善于拿来与创造的海派油画存史——汪涌豪 / 295
巴赫:赞美生命固有的神圣性——王纪宴 / 298
书法史写作,需走出“孤芳自赏”圈子——张长虹 / 300
不知人,无以论诗——方笑一 / 303
于书法中见个性、见时代、见历史——祝 勇 / 305
通过“空间角度”重新进入“敦煌” ——邹清泉 / 307
艺术即历史,是一种真实——顾村言 / 310
此心安处是吾乡——陈 凌 / 313
一种只关乎艺术创作的野心——马 凌 / 315
营造•更新
营造一座宜居城市是每个人的关注——刘 刚 / 319
“若你厌倦伦敦,那你一定厌倦了人生” ——彼得•阿克罗伊德 / 322
“城市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有意思——徐磊青 / 325
一座充满哀伤、沉思与奋起的城市——何怀宏 / 328
巴黎,是什么让她脱颖而出——赵晔琴 / 331
百货公司,上海摩登里的那页活色生香——陈建华 / 334
你能改变街道,你就能改变世界——珍妮特•萨迪-汗 / 337
有上海人,才有上海城市精神——沈祖炜 / 340
智能城市为谁而建,因何而建? ——韦 青 / 343
城市中心的未来潜力——沙永杰 / 346
区域城市化视阈下的都市转型——刘 畅 / 348
7个空间变迁故事,一部上海史——徐锦江 / 351
另一种打开——“副书单”精选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 355
品读“三种文化”,看到怎样的上海 / 363
在阅读中,了解人类与疫病的故事 / 373
碳中和,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 380
与传统文化互通互动共情共鸣 / 389
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 399
科创是“关键变量”,亦是“最大增量” / 408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考察上海时指出,“中国永远要做一个学习大国”,各级领导干部“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时光与书页一同翻过,这一份叫作“解放书单”的阅读榜单,已经走过10年。
2014年7月25日,第一期“解放书单”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解放日报社创办推出。这是全国首个以领导干部为主要目标受众的读书榜单,兼及向社会大众推介好书。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同志为首期“解放书单”撰写了题为《静心读书》的文章,他写道:要勤学、多思、善用,要“努力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
“解放书单”创办初衷就是希望在上海助力掀起读书学习的热潮,持续建设书香之城,打造一张城市阅读名片。
“价值、高度、前沿”是“解放书单”的追求。来自业界、学界的遴选团队从那个夏天出发,“解放书单”迈出的每一步、上新的每一期,皆循此追求读书、选书、荐书。“解放书单”评选,以书籍的思想文化品格、专业品质和时代特色为考量标准,力倡探索新思、获得新知、启发心智,兼顾受众接受度、普及度。评审机制方面,建立和完善科学、严谨、公平、透明的评选流程,聚合中外专家学者名流荐书评述作保障。10年的坚持,30期“解放书单”蔚为大观,在尽可能宽阔的书海视野中,大浪洗金;在时代与发展的浪潮中,深度察思;在维护评荐的专业性与提升读书的品位之间,通衢搭桥。截至本书付梓,“主书单”已推介300多本好书,力求一本有一本的分量,一本有一本的指向:历史社科类书籍,拓展我们观察时间的宽度;文学艺术类书籍,帮助我们关注生活的深度;科技新知类书籍,提升我们洞悉未来的高度……
作为一份诞生和呈现于新闻媒体的读书榜单,“解放书单”与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相通相承,也体现和映射着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解放书单”持续关注时代所趋,努力打造党报引导力,为读者提供权威、扎实、有营养、能获益的内容,提供了开卷有益的窗口,为切实提升上海的文气、书卷气,乃至助推更大范围的读书氛围,持久吐蕊溢彩。
《阅读的光芒: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是10年30期“解放书单”的精选集,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由“解放书单”推荐的30期300多本好书、100余篇学者大家撰写的独家书评,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书是思想的产儿。经过时间沉淀,本书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和印证了“解放书单”的品质与追求,也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
10年“解放书单”已形成了一份关于文化、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时代记录。我们庆幸自己不曾缺席,还将继续“开卷”,助力领导干部读书乃至全民阅读,助力读书成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鲁迅说过,“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人类的记录不仅照得进过去,更是投向未来的光束。书籍是承载记忆和记录的一种独特存在,也因此,阅读充满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