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第一,道不是造物主——道造物而不为主。
“道不是造物主”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说道不造物,恰恰相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明确说出了“万物生于道”的观点。但道虽造物(生物)却不主宰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所以,我们说“道造物而不为主”。
老子对道的描述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无”。因为道无自我、无形体、无意志、无目的,所以,也无名。无意志的造物者,何以能够成为主?道只是“无目的的合目的”。
但道又是“有”:有精,有信,有物,有为。现在不少人认为道无为,这是不对的,无为只是其为的方式,是无目的、无意志、无我的为。《道德经》明确说道“为而不恃”,焉能说道“无为”?还有如“不争而善胜”——不争是表现,善胜是结果;“疏而不失”——疏是形态,不失是功能。
道为何造物而不为主?
道有为,但却是以“无为而无以为”(三十八章)的方式出现的。它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六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如是等等,可以看出,道是有为的,是有功能的,是与人事相应的,但是,这一切,又都并非有意志、有目标、有意识去“为”,只是道之规律如此,自然如此,所以,道有为而无人格,造物而不为主。
第二,道是绝对者,无限者——道绝对而不为神。
绝对者的特点是唯一性、终极性和最高性。但老子的道,绝对而不专断真理,不专断道路。所以,道绝对而不为神。
道能否成为一神教中的神?我的观点,道不是造物主,不可能成为一神教的神。道有神功,却无神体,不可具象,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体无象,所以,无法人格化。不可具象者,即不可人格化;不可人格化,即不可成为神。道造物,是任由万物自性自成,它只是顺应自然“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就是道有如此造就宇宙万物之功,却又不被承认是造物主的原因。
第三,道是终极回答,却不是终极答案——道是问题不是解答。
其实,从逻辑上说,终极性或极限性,其实就暗含着有限的人类永远无法到达和彻底把握。“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而这,恰恰给人类自身的判断留下空间,给良知留下用武之地。“不可致诘”,就是不可有最终说明,从而杜绝了人类中的野心家和原教旨主义者做终极性定义,垄断解释权。终极性的本质,即永无终极(这一点,道家的道,有点像儒家的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