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神学政治论

分享到:

定价:¥12.10

  • 出版时间:1997年02月
  • 页数:299页
  • ISBN:7-100-02028-X
  • 主题词:神学政治
  • 人气:12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         <STRONG>   <FONT size=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FONT></STRONG></FONT></SPAN>

<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            出版说明</STRONG></SPAN>

</FONT><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SPAN><SPAN lang=EN-US>198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至</SPAN><SPAN lang=EN-US>200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SPAN><SPAN lang=EN-US>2004</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SPAN></FONT><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SPAN></FONT><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SPAN lang=EN-US>2003</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SPAN><SPAN lang=EN-US>1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月 </SPAN></FONT>


<STRONG><FONT face=宋体 size=3>            出版说明</FONT></STRONG>


  《神学政治论》是17世纪荷兰的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1632—1677)的主要著作之一。1670年匿名出版。

  17世纪的荷兰已经摆脱了西班牙的军事、政治的统治和宗教的干涉,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当时荷兰的资产阶级仍然面临着剧烈的斗争。反动的西班牙封建政权,不甘心失败,仍然想从政冶上、军事上和宗教上控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也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荷兰新教教会和犹太教会中的顽固分子继续迫害无神论者。在宗教的外衣的掩盖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腐朽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展开了严重的斗争。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斯宾诺莎出来向封建教会进行了坚决的、勇敢的斗争。《神学政治论》一书也正是适应于这个要求而写的。

  教会力图利用宗教麻醉人民。教会的神学家们用迷信的手法,援引各种“奇迹”,制造了各种神的说教以证明《圣经》的神圣性。与教会的这种神秘观念相对立,斯宾诺莎在这一部著作中提出了科学地解释《圣经》的方法。作者认为,解释《圣经》的方法与解释自然界的方法是一样的。解释自然界的方法主要是在于阐述自然界的历史本身。所以解释《圣经》的方法首先是要把《圣经》仔细研究一番。也就是说,解释《圣经》不预立原理,只讨论《圣经》本书的内容。然后根据《圣经》中的一些根本原理以推出适当的结论来,恢复作者的原意。

  斯宾诺莎为解释《圣经》立下了一条普遍法则,这就是根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圣经》中的话凡不能历史地加以解释的,就不能信以为真。作者所谓的《圣经》的历史是指,首先,《圣经》各卷的作者在写作时所使用的语言的性质和特点。《旧约》和《新约》的作者都是希伯来人,所以,了解希伯来语是极为必要的。必需把原文的句法和现代的通用的语法加以比较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理解原作者的真意。斯宾诺莎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希伯来文的用法,它和现代语言的区别,及其为解释《圣经》所带来的困难。

  其次,斯宾诺莎认为,《圣经》中所说的话必须与各预言书的背景联系起来,这就是说,必须要了解:每篇作者的生平,行为与学历,他是何许人,他写作的原因,写在什么时代,为什么人写的,用的是什么语言。还要研究每篇预言书所经历的遭遇,最初受到欢迎与否,落在什么人手里,有多少种不同的本子,是谁的主意把它归入《圣经》里。最后,还要了解现在公认为神圣的各篇是怎样合而为一的。斯宾诺莎用这种历史的原则,对《圣经》各篇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指出《圣经》中许多年代不准确,事实不可靠,语句有矛盾。

  这样,作者用科学的、历史的方法,在历史上第一次批判了并重新解释了《圣经》,驳倒了神学家们对《圣经》的各种歪曲和捏造,摧毁了教会统治的基础。

  恩格斯对于斯宾诺莎的这种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恩格斯指出:“当时哲学的最高光荣就是它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从斯宾诺莎一直到伟大的法国唯物论者都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恩格斯的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神学政治论》,因为作者在这一部书中所用的方法只是他研究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局部应用。

  诚然,斯宾诺莎在这一部著作中仍然沿用了许多宗教的术语,但是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这些宗教的术语却具有唯物主义的内容。例如,作者所谓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自然”。他驳斥神学家们说,对于一件事物无法解释,就归之于上帝的意志,这种人是懒汉,这是一种可笑的方法,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上帝”就成为这些人的“无知的庇护所”。他指出,《圣经》中听叙述的事物所以要归因于上帝,这是有其社会原因的。这就是因为《圣经》的目的不在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事物,而只是在叙述动人想像的事物,用最有效的方法以激起惊奇,因而使大众的心深受感动,以唤起他们的敬神之心。

  斯宾诺莎认为,《圣经》中有许多事情是用奇迹来讲述的,但是,我们绝不能自奇迹以推断上帝的存在,相反,如果奇迹是指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但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反而使我们怀疑上帝的存在。斯宾诺莎指出,《圣经》中所讲述的一些事物都可以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我们对于上帝的存在本来毫不怀疑,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然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运动的。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界的规律极其广阔。这种规律给我们指明了上帝的无限、永恒、与不变。归根到底,按照斯宾诺莎,“自然的效能与力量就是上帝的效能与力量,自然的法则规律就是上帝的指令。”(第91页)反过来说,“上帝”就是“自然”。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谓“上帝”的真正意义。

  这样,斯宾诺莎结合许多具体的例证,令人信服地给予《圣经》以唯物主义的和无神论的论证。但是,斯宾诺莎毕竟不能从宗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这又表现了他的无神论的不彻底性。也因此而遭致了许多资产阶级哲学史家的曲解。

  斯宾诺莎的这些论点以及所有其他的论点,归根到底是要证明他的政治主张,即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他主张政治与教会分离,哲学与神学分离,它们各有其领域,应当互不侵犯。他倡导社会契约说,天赋人权说,主张人民应该有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在《序言》中,他开宗明义地表明这一部书所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要指出“自由比任何事物都为珍贵。……欲证明容纳自由,不但于社会的治安没有妨害,而且,若无此自由,则敬神之心无由而兴,社会治安也不巩固。”(第12页)。按照他的学说,只有民主政治,即资产阶级的政治是最好的政治。“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在民主政治中,没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只有这种政体我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与我说明在一个国家之中享受自由的利益这个目的最为相近。”(第219页)

  斯宾诺莎接着论证说,如果国家强迫人民按照统治者的意思规定他的生活,按照统治者的命令以评定一件事是真的或假的,好的或坏的,公道的或不公道的,按照统治者的命令以接受某种信仰,崇拜上帝等等,这都是误用统治权与篡夺人民之权。他认为,人的心是不能由别人来安排的。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之权,这种权利是不能割让的。“政府最终的目的不是用恐怖来统治或约束,也不是强制使人服从,恰恰相反,而是使人免于恐惧,这样他的生活才能极有保障;换句话说,加强他生存与工作的天赋之权而于他个人或别人无损。政治的目的绝不是把人从有理性的动物变成畜牲或傀儡,而是使人有保障地发展他们的心身,没有拘束地运用他们的理智;既不表示憎恨、忿怒或欺骗,也不用嫉妒、不公正的眼加以监视。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第272页)

  同时,斯宾诺莎也反对个人的无限制的自由。他说,“虽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自由不能完全不给人民,无限制地给予这种自由是极其有害的。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研究,究竟能够并且必须给予到多大的限度,而不危及国家的安宁或统治者的权势。”(271—272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是反映新兴资产阶极的利益和要求的,这在当时显然是进步的。

  可是,在这里也表现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和机械论的局限性。他不能揭露国家的阶级根源,在他看来,国家的产生不是由于社会的经济过程,而是由于社会契约。他企图从“理性”,从“人的本性”推导出他的全部政治学说。同时,他卑视人民群众,例如他认为,人民的迷信是根深蒂固的,大众的褒贬是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是由于理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即能登上理性认识顶峰的“智者”才能获得自由。而他的这部著作正是为这些人写的。根据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如所有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方面,斯宾诺莎的观点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无可怀疑,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在反对宗教,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经院哲学中,他的这一部书以及其他著作起了进步的作用。斯宾诺莎的历史功绩正在于此。正因为这样,他遭受到当时的神学家的憎恶,并受到了宗教的迫害,但是所以这些,都没有使斯宾诺莎停止他的斗争。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62年11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之一。作者用本书与教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与当时的神学家们援引各种“奇迹”以证明《圣经》的神圣性相对立,作者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研究《圣经》只能以《圣经》本身为根据,即探讨圣书各卷的作者是谁,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写的,以及为何而作等等。作者用这种方法在本书中对于《圣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从而驳倒了神学家们的各种神秘的说教,摧毁了教会统治的基础。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所有论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论证他的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主张,他提倡天赋人权的学说,社会契约说,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民主政府”,即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政府等。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对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这一部著作起了进步的作用。

显示全部目 录



 迷信的起源与后果

 著者写这本书的原因

 他研究的经过

 这篇论文是意在给什么样的读者读的。著者服从他的国家的元首


第一章 论预言

 预言的定义

 对摩西和对别的一些预言家的启示之间的区别

 基督和所有别的接受启示的人的分别

 “灵”这个字的意义不明

 万物与上帝有关,这有不同的意义

 “上帝的灵”的不同的意义

 预言家借想像来了解启示


第二章 论预言家

 若是以为预言可以给人以关于现象的知识,这是错误的

 以(1)想像的鲜明、(2)神迹、(3)预言家的善良为根据所得的预言的确实性

 启示随个人的性情和意见而有不同


第三章 论希伯来人的天职,是否预言的才能为希伯来人所专有

 希伯来人的幸福不在非犹太人之不如人

 也不在哲学上的知识和美德

 而是在他们对国事的处理和避免政治上的危险

 甚至这个差别在亚伯拉罕的时候也不存在

 非犹太人对于上帝的律法和恩宠也有一份儿,这有《旧约》可以为证

 解释《罗马书》的表面上的矛盾

 对于犹太人是永久的神选这个论证的答辩


第四章 论神律

 律或是由于自然的必然性或是由于人事的命令。后者的存在与前一类的律不相抵触

 神律是一种基于人的命令的律,称之为神律是由于其目的的性质

 神律(1)是普遍的;(2)不倚靠任何历史的叙述;(3)不倚靠仪式;(4)其自身就是它的报酬

 理智并不把上帝看做是人的立法者

 以上帝为人的立法者这种想法证明是无知——亚当——以色列人——基督徒

 圣书上的证据支持理智和关于神律的合理的见解


第五章 论仪式的法则

 《旧约》中关于仪式的法则不是普遍的神律的一部分,而是局部的,一时的。关于这一点,有预言家们可以为证

 《新约》上的证据

 仪式的法则如何有助于保持希伯来王国

 基督教仪式的地位与此类似

 圣书中的故事哪一部分是不得不相信的


第六章 论奇迹

 一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混乱思想

 以为奇迹是违反自然律,这是荒谬的

 奇迹是指一件原因不明的事,其启迪的作用要逊于理解得比较清楚的事

 天意和自然的过程是一回事

 圣书中的奇迹应如何解释


第七章 论解释《圣经》

 流行的解释的方式是错误的

 用《圣经》来解释《圣经》是唯一的正确的方式

 这个方式现在不能完全见诸实行其理由何在

 但是这些困难不能妨碍我们了解最明白最重要的段落

 检查一些敌对的方式——驳斥解释《圣经》非用超自然的才能不可

 麦摩尼地的方式

 驳斥麦摩尼地


第八章 论《摩西五书》的作者与《旧约》中其余有关历史的书

 《摩西五书》不是摩西写的

 确为摩西所写的书与《摩西五书》不同

 其余有关历史的书有为后来的人所写的痕迹

 所有这些有关历史的书都是一个人的作品

 大概是以斯拉

 他先编了《申命记》

 然后编了一部历史,各卷以所讲的事项来作区分


第九章 论前面所提各书的其他问题,即是否各书完全为以斯拉所写完,是否希伯来原文的傍注是不同的本子

 各书没有彻底加以修改,弄得彼此相符

 有很多可疑的异文

 现存的傍注往往是如此

 驳斥别的一些对于这些傍注的解释

 空白


第十章 用以上所用的方法检查《旧约》的其余各书

 《历代志》、《诗篇》、《箴言》

 以赛亚、耶利米

 以西结、何西阿

 别的一些预言家,约拿、约伯

 但以理、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

 著者谢绝对《新约》做像以上那样的详细的检查


第十一章 论使徒们是以使徒与预言家的资格还是只是以教师的资格写的《使徒书》;解释使徒是什么意思

 《使徒书》不是预言的笔调

 使徒们不是受命而写作或到各地去传道

 使徒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教导人


第十二章 论神律的真正的本原,为什么称《圣经》为神圣的,为什么称之为《圣经》。为什么因为里面是上帝的话,传到我们,没有讹误


第十三章 论《圣经》只教人以很简单的教义,这种简单的教义足能致人以端正的行为

 对属于思辨的教义有错误的认识不算是不敬神——有正确的认识也不就算是敬神。敬神在于顺从


第十四章 信仰、信神的定义,信仰的基础,信仰与哲学永远分了手

 一般人对信仰的观念所生的危险

 信仰的唯一的标准是顺从和做好事

 因为各个人的意见不同,以致使人发生顺从之心的效果也有差异,所以普遍的宗教只能包含最简单的教义

 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基本的区别


第十五章 论神学不是理智的奴婢,理智也不是神学的奴婢,一个理智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使我们承认《圣经》的权威

 圣书应该与理智相合的学说——这个学说为麦摩尼地所主张

  ——这已在第七章中加以驳斥

 理智应该与圣书相合的学说——这个学说为阿尔怕哈所主张

  ——检查这个学说

 驳斥这个学说

 圣书和理智是各自独立的

 基本信仰的确实性不是像数学那样严正,而是有或然性

 启示的伟大的功用


第十六章 论国家的基础;个人的天赋之权与公民权;统治之权

 在自然界权利和力量二者是一样广大的

 这个原则也适用于自然状态之下的人类

 从这种状态转变到一种社会的状态如何是可能的

 人民不是奴隶

 平民之权的定义——不法的行为的定义

 论同盟

 论叛逆

 在什么意义之下元首们为神的律法所约束

 民政和宗教没有矛盾


第十七章 证明没人能或需要把他的所有的权利都交付给统治权。论摩西活着的时候与其死后直到王国成立之前的希伯来共和国与其优点。最后论神权共和国灭亡的原因以及何以即使继续存在也不能免于分裂

 统治权无限说是理想——事实上没有人能把他所有的权利都交付给统治权。关于这一点的证据

 各国的最大的危险是来自国内,不是来自国外

 犹太人离开了埃及之后的最初的独立自主

 先变为一个纯粹民主的神权政体

 然后变为服从摩西

 然后变为一个神权政体,由祭司长和众队长们掌权

 众支派的联邦

 对于政权的约束

 对于人民的约束

 利未人的祭司制所含的引起腐败的因素


第十八章 自希伯来人的联邦和他们的历史引出一些政治学说来

 希伯来政体现在不能实行了,也不合人意了,但是从其历史中可以得些教训

 把政治上任何权付托给教士的危险——把宗教和教条看成是一回事的危险

 从英国史和罗马史里举例来说明上边最后所说的那种危险

 再从荷兰史里举例


第十九章 说明关于精神方面的事物之权全靠元首,如果我们要正确地服从上帝,宗教的外形应该合乎公众的安宁

 形式上的宗教和内心的宗教二者之间的区别

 成文律的制定只能凭借大家的同意

 敬神是由太平和服从所助成

 使徒们的地位是例外的

 为什么奉基督教的国家有政权与教权之争,这与希伯来人不同

 近代的统治者们对宗教上的事物的绝对权


第二十章 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 自由发表意见

 心不受政权的支配

 因此,一般说来,言论不应受政权的支配

 一个人对于一条法律不以为然,他把他反对的意见呈之于当局加以审查,同时他的行动不违反那条法律,这个人是很对得起国家

 思想自由是有益处的,这可证之于阿姆斯特丹城的历史

 抑制这种自由对于国家引起的危险——本书的著者服从本国元首的审查


附录:

 斯宾诺莎生平和著作年表

 人名索引

 《圣经》和神话人物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