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文库》编纂大意
本馆自1897年始创,即着意译介西学,编纂课本,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务。
迨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学界亟需高等书籍,本馆张元济、高梦旦诸先生乃与蔡元培、梁启超等学界前辈擘画宏图,组编诸科新著,以应时需。是为本馆出版学术著作之始。
尔后数十年,幸赖海内外学人伐山开辟,林林总总,斐然可观。若文学,若语学,若史学,若哲学,若政治学,若经济学,若心理学,若社会学以及其他诸科学门类,多有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开山之著、扛鼎之作。学术著作的出版使本馆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培植和民族新文化的构筑,而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光荣。
五十年代以后,本馆出书虽以移译世界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先,而学术著作的出版亦未曾终止。近年来已先后有多种问世,今后拟更扩大规模,广征佳作,以求有为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建树。
转瞬百年。同人等因念本馆素有辑印各种丛书的传统,乃议无论旧著新书,凡足以反映某一时期学术思潮、某一流派学术观点、某一学科新的建树、某一问题新的方法以及其他足资长期参阅的作品,均拟陆续选汇为《商务印书馆文库》而存录之,俾有益于文化积累而取便学林。顾兹事体大,难免力不从心,深望各界读者、学界通人共襄助之。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7年10月
导 言
吾国先哲精研史学者,以刘知几、章学诚二氏为最著,刘氏《史通•外篇》,有《史官建置》、《历代正史》两篇,所论自上古迄唐初之史学源流演变,即中国史学史之滥觞也。章氏曾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撰《史籍考》,寻其义例,盖欲藉乙部之典籍,明史学之源流,体大思精,信为杰作,惜其稿本,以未付刊而散佚,不然,亦史学史之具体而微者矣。近人梁启超晚年喜治史学,尝论及中国史学史之作法,谓其目有四:一曰史官,二曰史家,三曰史学之成立与发展,四曰最近史学之趋势。其前两目,盖原本于《史通》,其后两目,则自此而引申之耳。其弟子姚名达,欲依梁氏所示,撰成一书,稿本略具,尚未刊行。今辑是稿,前无所承,虽有仰屋之勤,难免覆瓿之诮,重以颠沛之余,旧典多丧,即欲详说,实病未能。谨依刘、章之义例,纬以梁氏之条目,粗加诠次,以为诵说之资;若夫正谬补遗,始终条理,政有待于异日,更所望于方闻。编纂义旨, 括如下:
史字之义,本为记事,初以名掌书之职,继以被载笔之编,于是史官史籍生焉。吾国史官,古为专职,且世守其业,故国史悉由官修,而编年一体创立最早。后世私史如林,衍为多体,于是卓然名家之彦,遂代史官以兴。本编所述,首以史官,继以史家、史籍,并于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阐述,以明私家成就殊胜于史官,其义旨一。
回溯清代以往,史学成就,综以两端:一曰撰史,始以编年,继以纪传,号称二体。编年体如《春秋》,记载犹疏,纪传体如史、汉,组织渐密,《隋志》以下,以纪传体为正史,而编年体降居次位,即为史学进步之征。二曰论史,刘氏《史通》创作于前,章氏《通义》嗣响于后,良以时届唐宋以降,史籍纷陈,不有辨章体例商榷利病之书,何以明征实去伪剔粗存精之旨,是则于史学向前发展之中,更获新绩。本篇榷论史学,止取马、班、刘、章四氏,以树二者典型,余则散见所述史官史籍之中,不复别白。其义旨二。
先哲撰史途径,于魏晋南北朝启其机缄,于唐宋以后拓其境界,何以明之?姑无论纪传、编年之外别有纪事本末一体,称为创作,如衍《左传》、《汉纪》之绪而有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衍《周礼》、《唐六典》之绪而有杜佑之《通典》、马端临之《文献通考》,衍《禹贡》、《山海经》之绪而有郦道元之《水经注》、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衍《汉书•儒林传》之绪而有黄宗羲、全祖望二氏之《学案》,衍《别录》、《七略》之绪而有清代之《目录校雠学》,悉为分门别类由简趋繁之明证。兹编所述纪传、编年、纪事以外,典礼、方志、学案、校雠诸体并包,并举一二范作,略致商榷。其义旨三。
史学寄于史籍,史籍撰自史官、史家,四者息息相关,不待论矣。然尚有一端宜述,史料是也。史官记注、官署档案、州郡计书、文士别录、金石之志、地下之藏,无一不为史料。如何葺录、保存、考订、编次,以至传世行远,吾国先哲,实优为之。又如撰史之初,广搜史料,辑成长编,长编即为葺录之后,再加以考订编次之功,例如唐宋以来官修之实录、会要,悉属此类。近人于此一端,用力颇勤。本编虽未立专章论述,但亦于各章中附为叙及,以明整比史料,亦属史学之科。其义旨四。
上举义旨四端,略示编纂梗概,全书结构,括以九章,并为便于叙述,略分古代、汉魏南北朝迄唐初及唐宋迄清为三期,权作商榷之资,藉为就正之地,大雅君子,幸督教焉。
作者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分成几个时期,对每个时期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前后论述了古代史官、史家与史籍,介绍了孔子、左丘明及他们的代表作《春秋》与《尚书》;介绍了司马迁、班固之史学《史记》与《汉书》;论述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私家修史之盛况,介绍了史家代表陈寿、崔鸿、李延寿等及他们的著作《三国志》《十六国春秋》《南史》《北史》等;论述了唐宋以来官修与私修史之全貌;全面介绍了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史通》与《文史通义》;论述了近代史家之成就及史学发展之趋势。由此书可看出我国史学发展之脉络。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导 言
本编之四要义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
史以纪事为职不过掌书起草 史字之本义 中与贰之释
义 周礼五史与左史右史 古代史官表 汉官有太史令
无太史公 古籍掌于百司之史即百家出于王官之所本
古人未尝以史名书
第二章 古代之史家与史籍
六经皆史之释义 尚书春秋俱为古史 春秋与左氏传
左氏传与国语 逸周书 竹书纪年 世本 战国策 穆
天子传及山海经 春秋时各国皆有史 古史保存之法
孔子与左丘明之史学
第三章 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
司马迁作史记之动机与背景 史记之得失 史记释名
史记缺篇 褚少孙补史记 班彪史记后传 班固因父作
而修汉书 汉书之得失 史记、汉书之优劣 续补汉书
荀悦汉纪 史记、汉书皆属于撰述亦皆为私修之史 纪
传一体之所本 马班二氏之史学梗概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一)后汉史:东观汉纪与三史 范晔后汉书 司马彪续
汉书八志 后汉书之得失 袁宏后汉纪
(二)三国史:陈寿三国志 三国志与汉晋春秋 裴松之三国志注
(三)晋史:十八家晋书 臧荣绪晋书与新晋书 诸家晋
书之得失 唐重修晋书
(四)十六国史:崔鸿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伪本与辑
本 十六国春秋与晋书载记
(五)南北朝史:宋、南齐、梁、陈四史及魏、北齐、周、隋四
史 李延寿南史北史 李氏侪隋代于七朝之故
南北二史可补八书之阙 附于隋书之五代史志
本期私史繁多之原因 本期史家之等第 史例典礼与方志
第五章 汉以后之史官制度
职掌天时星历之太史与修史之官分途 史官之名凡三
变,初名著作,次名史官,再次名翰林官、女史 记注之法
及其得失 刘知几论设馆修史之弊 韩愈、柳宗元之论
修史 万斯同论设局分修之失 唐宋以来官修国史之原
因 中朝之史官不若州县之典吏 历代史官制度沿革表
<STRONG>第六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STRONG>
本期纪传体正史私修者少之原因 唐宋以来官修国史之制度
(一)编年体之实录:实录表 唐实录 宋实录 辽实录
金实录 元实录 明实录 国榷 清实录 东华
录 宣统政纪
(二)纪传体之正史:旧唐书 新唐书 旧新两唐书之得
失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辑本与原本 宋史 宋
国史 辽史 金时所修之辽史 金史 刘祁与元
好问 张柔献金实录 王鹗初修金史 元代迟修
三史之故 脱脱主修三史 三史义例 三史之得
失 元史 明修元史凡两次 明史 明史之改订
清史稿
(三)典礼:经礼与典礼 唐会要 宋会要 元经世大典
明会典 清会典 两汉三国诸会要 大唐开元礼
政和五礼新仪 大金集礼 明集礼 大清通礼
(四)方志:隋区宇图志 宋元丰九域志 元大一统志
明寰宇通志 大明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宋以后
之地方志 各省通志 官署志
官修之史与史家之关系
第七章 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STRONG>
一、纪传体之正史别史
(一)创作之史:王偁东都事略 王鸿绪明史稿 契丹国
志 大金国志
(二)改修之史:古史与尚史 续后汉书二种 晋记与晋
略 五代史记与续唐书 宋史质宋史新编 宋史
记与宋史稿 元史类编与元史新编 元史译文证
补 蒙兀儿史记与新元史
(三)分撰之史:西魏书 两南唐书 十国春秋 渤海国
志 南宋书 西夏书事与西夏记 南明史 清开
国史 太平天国史
(四)总辑之史:通志 通志初名通史 通志与通史 通
志二十略 续通志
(五)补阙之史:补志 补表 补传 辽史拾遗 金史补
(六)注释之史:诸史旧注 汉书补注 后汉书集解 晋
书斠注 新唐书注 史记会注考证 诸史志表列
传之单篇注释及考证
(七)合钞之史:南北史合注 南唐书合订 新旧唐书合
钞 五代史记补注
(八)辑逸之史:清代私家所辑诸史 清代官辑之史
二、编年体之《通鉴》
英宗命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 通鉴初名通志 通鉴
之佳 考异 外纪 前编 胡三省注通鉴 续通鉴长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朝野杂记 三朝北盟会编 王薛二
氏之宋元通鉴 徐乾学通鉴后编 毕沅续通鉴 明纪
明通鉴 通鉴补正 通鉴纲目 续纲目 纲目三编 纲
目前鉴 通鉴辑览 辽金纲目
三、以事为纲之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宋以下诸史之纪事本末 通鉴长编纪事
本末
四、属于典志之通史专史
刘秩政典 杜佑通典 通典之美善 杜佑理道要诀 马
端临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命名之故 通考与通鉴 通考
与通典 宋白续通典 王圻续通考 朱奇龄续通考补
清续通典通考及清通典通考 徐乾学读礼通考 秦蕙田
五礼通考 四通与五通 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 国朝学
案小识 两汉三国学案 汉学师承记 各体专史 裴秀
贾耽之地图学 元和郡县图志与太平寰宇记 大元混一
方舆胜览 读史方舆纪要与天下郡国利病书 史表 清
代著名之府厅州县志
本期史家之商榷及史学之趋势
第八章 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
史学之称始于石勒 刘宋立史学及史科
(一)刘知几与史通:史通释名 史通次第各篇之意旨
史通以扬榷利病为主亦兼阐明义例 史通之精要
语及应节取各事 史通之作由于愤悱 史通可以
考逸又为史学而治史 论才学识三长 刘氏所撰
之他书 史通之注释 史通之刊正 史通之续作
(二)章学诚与文史通义:论六经皆史 论记注与撰述之
分 论通史 论方志 论校雠 史学之阐明 因
事命篇为作史之极则 章氏之阐明义例 刘章二
氏之比较 文史校雠两通义之校刊 章氏遗书全
稿之编刊 史籍考 主修各方志 校雠通义之续
作及史籍考之重修
郑樵非刘章二氏之匹
第九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
清代史家与浙东史学 黄宗羲 万斯同 全祖望 钱大
昕 王鸣盛 赵翼 邵晋涵 纪昀 崔述 徐松 张穆
何秋涛 治西北史地与东北史地诸家 清代因修史罹祸
之诸家 王国维及其他诸家 清代史家之趋向
第十章 最近史学之趋势
(一)史料之搜集与整理:殷墟之甲骨文字 敦煌及西域
各地之汉晋简牍 敦煌石室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
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 古代汉族以外之各族文字
各地之吉金文字史前遗迹与无文字之史料 梁启
超之史料分类与搜集鉴别之法
(二)新史学之建设与新史之编纂:梁启超与何炳松 通
史与专史 章炳麟通史略例及目录 梁启超通史
目录及文化史目录 陈曾二氏之通史略例 史籍
分部之新旧两式 主题研究法
疑古派之批评
结 论
史学之分期 本编备史籍之要删兼为史学之总录 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