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的著作《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由张明国君译成了中文。而我的另一部著作《从市场竞争看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日本及国际经济背景)》已经由辽宁师范大学的廖正衡先生及其翻译组翻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作为作者,我由衷地高兴自己写的书能够对中国人民有用。
本书是从比较技术史的角度来撰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它写成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因此,该书不属于论文形式,并少有文献注释。不过,实际上,还有200个以上的文献注释。
概而言之,在历史上,日本经历了三次技术转移。第一次是7-8世纪。中国唐朝文化为日本奈良文化的建立奠定了技术方面的基础。尤其是大型的金属铸造技术,即使到现在,它还作为奈良的东大寺大佛保存着;而且日本还留有被地震毁坏的西安的文化。
第二次是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一时期,日本大量引进了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最后一次是从19世纪末到现在,技术全部国际化了。
在这样的技术转移历史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与其风土相适应的,也有因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阻碍技术扎根的。其原因多种多样。
从技术输出的一方来看,他们不知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他们仅仅会发出输出最高水平的技术却为何不起作用这样的疑问。所以,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他们都打算今后搜集以往的事例,分析20世纪技术转移失败的原因。同样,中国也几乎没有积累这样的事例。他们只有引进前苏联援助的技术却与本国不相适应的经验。因此,今后将会大量出现技术转移失败的问题。
然而,日本最初从中国、接着从欧洲,美国进行技术转移,并且,在此期间,积累了技术转移成功和失败的历史事例。在本书中,笔者首先分析了日本、中国、欧洲的风土环境和市场结构,并在比较研究中挖掘出技术转移所需要的条件;接着,阐述每个区域中所固有的技术特征;最后,从日本的事例中分析在技术转移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以此组成全书内容。
在日本的传统技术发明中,有折扇的发明。它是用“扇轴”把许多竹片固定在一起而制成的。本书所说的各个事例是以部分的竹片、整体上的扇子的形式来形成的。本书所运用的学问体系,也是通过人文地理学、经济史、思想史、社会学等各门学科方法形成的,它成为交叉领域中的重要学科。读者对其难以理解,但我写得很简明易懂,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本书由北京化工大学的张明国君翻译而成。1991年,在大连举办“日中科学技术发展比较”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张明国君在我主持的分会场中,担任翻译工作。此后,他作为朋友和我交往。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日中机械技术史国际会议”时,我在会上做了题为“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专利契约的功过”的学术报告,使我能够和张明国君在分别许久以后再次得以相见,同时,我们就出版本书事宜进行了富有实质性的协商。
另外,关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在出版《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曾受到关照的中国商务印书馆的再一次关照。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富田彻男
1999年11月22日
本书从气候风土和市场中的技术竞争这两个方面,对在技术转移中所出现的技术的性质进行历史性的考察。
之所以通过技术转移来考察技术,是因为当某种技术被置于不同的环境中,并与其他技术发生竞争时,它的性质、特征容易显示出来。气候风土反映出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市场竞争则反映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就技术与气候风土之间的相互关系,谈谈我的经验。
盆栽是我的兴趣之一。该兴趣始于20年前,当初,我买来所有的观赏性植物,并把它们栽入花盆里欣赏。但是,过了几年后,当我再看它们时,我却发现,开始购买的许多植物大都枯萎了。枯萎、死亡的植物,多半是生长在北海道、东北地区的石南花(Rhododendron)之类的植物,而南方产的石榴在冬天只落叶而不枯萎。当然,关东地区产的植物一直生长得很旺盛。
当时,我正创办由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延喜式》读书研究会。其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该书中所介绍的现在正在消失的技术和我的那些枯萎的盆栽植物有着相同的性质,即它们都具有不能忍耐日本夏季炎热的性质。不论植物枯萎或技术转移失败,其原因都是相同的。另外,当时,我们正在组织翻译贝克曼人(J.Beckmann,1739―1811)的《西洋事物起源》一书。作为翻译该书的负责人,我在审校全书译稿的过程中发现,在欧洲,存在着我们在日本所不曾经验过的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
例如,据理科教科书记载,如果用湿布包裹某物品,就会使之冷却。究其原因,从理论上说,此时,布包内该物品的温度将下降到露点温度(干湿球式湿度计的温度)。另据《西洋事物起源》记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皇子从葡萄牙到达巴黎后,他便让人把自己在本国使用的冷水器寄来。由于水从陶瓷容器的表面蒸发出去而使容器冷却,因此,在基本原理上,它和用湿布裹物相同。虽然在葡萄牙能够用这种方法使水冷却,但是,在日本,则几乎不能使用该方法使水冷却。东京和里斯本两地夏季的湿度有很大差异。在7月的里斯本,露点温度比当时的气温低10度以上;但在8月的东京,露点温度却只比当时的气温低4度。所以,在葡萄牙所采用的有效的冷却水的方法,在日本却不起作用。上述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它却说明,日本和欧洲夏季湿度的差异,导致两地区技术上的差异。
从上述经验中,我感到,需要从气候角度对技术重新进行系统研究。
另外一个研究角度,就是从市场中的技术竞争来研究技术。它是我长期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自从国民市场形成以后,技术与文化便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就音乐而言,一旦它失去所谓的地方特色,它同时也变得容易歌唱,变得精练。
例如,当我们谈及音乐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既包括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正统民歌,也包括通俗化的大众音乐和受到世界高度评价的古典音乐。这里,姑且不看某种音乐有无艺术性,只要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音乐,就会流行;或者,受到世界的高度评价的、并在音乐市场的竞争中幸存下来的音乐、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歌,有时也会不加改动地流行起来,但此时,它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
技术也同样如此。当产生于某一地区的具有特殊性和必要性的技术同来源于另一不同地区的技术发生竞争时,其结果,只有最适合者才能被选择下来。而且,现代尖端技术也是这样,服从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由此可见,气候风土和市场中的技术竞争,可以说是研究整个技术的两个基本方面。
在本书中,笔者不论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系统,而是从空间上,对整体技术如何随着区域和国家的变化而显示其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其结论是,“技术有国界”。
在本书中,“序章”论述了技术的性质;从第1章到第5章,则主要通过对以日本为中心的历史研究,以及对日本与大约同时代的欧洲的比较研究,来论述气候风土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技术、文明给文化带来的影响。
在第6章以后的诸章节中,将着重研究市场结构和产品竞争的特质及其对技术的影响;还要对江户时代的日本和同时代的法国及德国,以及日本和中国的近代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本书试图从上述两个方面,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对整体技术重新进行考察与研究。如能得到大家评判和指正,将不胜荣幸。
富田彻男
<STRONG><FONT size=4> 译 后 记</FONT>
</STRONG> 技术转移作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实施经济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措施,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本书作者依据其多年来的实践管理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从比较技术史的角度,通过把技术转移与植物迁移、中国、日本与欧洲之间的技术转移进行比较研究,较为广泛、深刻地论述了技术转移与自然(气候风土)、社会(市场竞争)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作者着重论述了日本、欧洲在技术转移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因未顾及到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遭到失败的教训。作者所采取的将技术转移与植物迁移相类比的研究方法、关注自然及社会环境对技术转移的影响这样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所提出的“技术有国界”和技术转移要特别注意自然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观点,对于我国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管理者来说,都是值得称道及借鉴的。这些有待于读者在阅读中去思考和评判。
自1987年以来,我一直从事着技术与文化(中日比较)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并以此常与日本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1991年夏,我在大连协助举办了“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本书作者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其间,作者在与我的交流中,把本书的日文版赠送给了我。1993年,我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学、大阪教育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同志社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了学术交流。在东京,作者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与我进行了有关本书内容方面的学术交流。以后,我与作者的交流一直持续进行着。他先后把自己撰写、翻译的书《知识产权》、《西洋事物起源》以及其他有关技术文化史方面的论文无偿地寄给了我,对我的学习研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1994年,我考入东北大学攻读科技哲学博士学位。其间和以后,我认真阅读了本书。作者的研究视角、思路、方法及观点都给我以较多的启发(我所完成的题为“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技术一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问题研究”的博士论文以及已经完成的国家软科学项目“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和正在进行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部大开发中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与其都不无关系,本书也是该项目中的研究成果之一)。于是,我就产生出了把本书翻译成中文的想法,并把它告诉给了作者(其间,我也参加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中的主要翻译工作,该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得到了作者的应允,也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狄玉明、王仲涛等同志的热情支持。
本书涉及到了许多植物学及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我国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书中的内容,我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注释的方式,对其中所出现的这些知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解释,对于书中所出现的有关植物名称、外国人名以及专用术语的外来语等,我除了进行解释以外,还尽量用西语标出,以便有助于读者自己体会(其间,我曾就此与作者多次进行了交流,征求他的意见,以达其意,也对书中的几处漏、误进行了修正)。“译者注”中的知识,多半参考了《国语大辞典》(日文版,日本小学馆,昭和57年第一版第8次印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日本、中国植物名比较对照辞典》(日文版,增渊法之编,日本东方书店,1988年版)、《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亚•沃尔夫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辞海•历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等文献。另外,在与作者的交流中,得到了在日本东洋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孙向力君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尽管译者尽量做到“信、达、雅”,但因知识、能力所限而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谅解,并欢迎批评、斧正。
张 明 国
2003年2月22日
北京化工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
本书作者富田彻男是研究技术史和专利问题的专家。《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是他的一本力作。全书以纵向、横向的比较方法,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技术转移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引进他国技术时须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否则便不能扎下根来。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资料进行论证,条理分明,剖析深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引进颇具借鉴作用。
中文版序言
前 言
序章 从比较技术史看技术转移
第l章 气候和技术的关系
一、气候对文明的影响
二、世界气候的考察
第2章 日本的技术转移
一、弥生时代以前的日本
二、中国的科学技术
三、技术和国家的产生
四、奈良时代的技术
五、未转移的技术
六、社会的思想
第3章 中世纪欧洲的技术转移
一、欧洲和日本的技术差异
二、技术与社会体制
三、自然观和思想
第4章 技术体系的确定
一、材料技术
二、技术体系
第5章 技术体系的文化引进
一、渗入到生活中的技术
二、技术工作者
第6章 国民市场与技术
一、技术的变化
二、18世纪的产业政策
三、工匠和产业思想
第7章 法国和德国
一、中央集权国家和联邦国家
二、法国
三、德国
四、工业化与自然观的变化
第8章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运动
一、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二、日本技术转移的失败
第9章 现代的问题
一、技术输出的问题
二、现在日本的问题
第10章 专利合同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功过
一、序言
二、一系列的专利
三、国际性的专利纠纷
四、技术转移上的制约
五、结论
后 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