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说明
《中国学术》是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外学者共同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文辑,设“论文”、“评论”、“书评”和“通讯”四个栏目,每季度出版一辑。其宗旨是提高我国人文及社科的研究水准,推展汉语世界的的学术成就;增强文化中国的内聚力,促进中外学术的深度交流;力争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工作语言,参与中国文化现代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建。它力争以“人文与社会”为轴心,追求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
卷 首 语
即使撇开不值一提的内部滋扰,书斋生活也并不平静;可它对外部巨变的反应,仍要严守自己沉稳的理路。
论文栏前两篇均以思辨的形式,应对当今文明的重大危机。伯恩斯坦考察了阿伦特的“根本恶”概念,以及此一概念在其发明人康德那里的含义。在阿伦特看来,根本恶与常人理解的罪恶动机无关,其最深层的含义体现于极权体制的实验室——集中营和死亡营,那里灭绝了个体的法律人格,又扼杀了其道德人格,最终毁灭了人之自由的任何痕迹,使人之为人成为多余。而在康德看来,此一概念指称着个人采纳恶准则的先天倾向,但这是一种奇异的先天倾向,闪它竟缘于对自由的运用。尽管康德之说不无混乱,我们仍能从他那里学到:为可怕的恶行寻找借口是荒谬绝伦的,个人在根本恶面前不可逃避罪责。吕森考察了危机、创伤与认同的关系,并藉此重新理解和规划历史研究事业。危机是指对偶然性的体验,历史意识指对偶然性的精神回应,而对历史意识的解释则是建立认同的过程。经由不同的策略——如正常化、道德化、审美化、目的化等——把创伤性事件置于历史语境,历史学就能弥合创伤,故历史研究实乃消解创伤的文化实践。但正因此,又须针锋相对地提出“二次创伤”的概念,因为历史表现应当强调灭绝人性事件的残忍恐怖,以铭刻日常生活遮蔽下的罪恶。
后两篇来自边疆史地。唐晓峰以殷代“外服”官员(封侯)的活动地带为主要对象,考察有组织的农业开发对外服地区扩展的推动。进而认为,殷商外服也是在领土上超越部族界限的政治行为,商国家藉此逐渐强化自己的权威,而当地族群亦逐渐接受商统治的新型国家地域。这种非血缘共同利益圈的形成,乃是国家领土发展的必经一环。张绪山通过对科斯马斯著作中的“秦尼扎”名称的考证,廓清了六世纪上半叶拜占庭人的中国地理概念,说明这一名称虽指向中国云南-缅甸-印度交接地带,但同时更广地涵盖了中国内陆;又以考古资料和中国文献资料来参证科氏的相关记载,缕述了中国丝绸沿陆、海两路的西传。
再两篇来自跨文化研究。杜赞奇针对后殖民史学这种特定的影响研究,从其理论渊源、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撰写不同于启蒙历史模式之替代性历史的可能。作者本是后殖民史学的代表,其经验之谈自比外部述评远为率真亲切。席文一反单纯追问由谁、何时、如何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的治史思路,从比较角度切入古代希腊与中国的文化综合体,以图将科学著作的发生与整个社会背景相勾连。作者本是中国科学史的宿儒,他对科学之文化语境的探究亦非寻常泛谈可比。
又两篇来自经典考辨。饶龙隼还原了“寓言”在中西碰撞前的本土语义,那并非理性认识的感性表现,而乃观念形态用象的衍生物。进而指出,诸子寓言的基形是叙事型观念具象组合,它受诸子学术体制演变和观念形态用象演变的共同影响,经历过准寓言、单体寓言、联体寓言和聚合寓言四种形态。俞志慧考察了“歌诗必类”的声类和义类之别,前者指所歌之诗的声乐当与身份相称,后者指所歌之诗要与表达的情理相通。进而指出,由此则便于理解孔子时代既放郑声又用郑诗的现象,并进一步理解《诗》的六义。
评论和通讯栏的文章全都围绕着儒家,分别来自大陆、台湾和北美,展示着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意识。通过述评李申的《中国儒教史》,郭齐勇和龚建平重提儒学的宗教性;又提出宗教性与超越性互有关联,所以倘不执定在认识论上,而是基于本体一境界论或价值论,儒家肯定是超越性的,在精神层面上也仍有活力。通过对比林毓生和蒋庆,李明辉赞同后者认定儒学中亦涵有责任伦理;但又指出他对韦伯概念的诠释尚嫌不深,也不可对生命儒学和政治儒学严格二分,否则会使儒学丧失系统性,甚至使儒家的外王之学成为无本之学。通过反驳西方传教士制造出了“孔夫子”一词的说法,蓝峰追思从“夫子”到“孔夫子”之称谓变化的文化史意义:在“夫子”前面冠以“孔”姓的用法流行于晚明白话文学,原是新兴市民文化对抗儒家话语霸权的表现,后为传教士所音译;不过随着国人近来重估儒家传统,此词所涵的批判色彩已渐消褪。通过回应万俊人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美德概念的对比,麦金太尔引申了这两种哲学传统的相互启发:首先,儒家认为仁的达成必需通过礼的实践,内与外方能统一;而礼而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范畴所缺,故后者应重视礼或仪式对一切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其次,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自然法则的道义原则是由理性导向共同利益,而人作为理性的行动主体可由其本性指引达成善,行动主体也有必要对自己的目的进行反思,如此就为评价个人行动提供了自然法则的标准;相对而言,儒家美德伦理也缺少类似的理性辩护。
已经没有篇幅再写了,但我仍想回到开头那个话题,因为兹事体大一一“当时间进程回归到正常的历史状态,来为其中的人定位,受害者的号泣、作恶者的狂笑和旁观者欲言又止般的沉寂都已逝去。二次创伤正是一种可能性,它赋予这个惨绝人寰的唱诗班某种歌声。以这样的方式记住了它,历史思维也就敞开了预防创伤继续发生的可能性。”
刘 东
2002年3月3日于北大草庐
本期容论文8篇,评论3篇,通讯1篇,书评15篇。延续了《中国学术》的一贯风格,汇辑了海内外学者原创论文8篇,其中,既有知名学者的近作,又有为奖掖后学而选用的年轻新锐的作品;《孔夫子名实考》等3篇评论对海内外汉学界近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关注;并以较多篇辑介绍了近期的汉学要著。
卷首语
论 文
伯恩斯坦 对根本恶的反思:阿伦特与康德
耶尔恩•吕森 危机、创伤与认同
唐晓峰 殷商“外服”农业发展在国家领土扩张上的意义
张绪山 拜占庭作家科斯马斯中国闻纪释证
杜赞奇 后殖民史学
席文 中国、希腊之科学和医学的比较研究
饶龙隼 先秦诸子寓言正义
俞志慧 春秋诗学经典命题释证——以《左传》《国语》赋诗为例
评 论
郭齐勇、龚建平 儒家、儒教,宗教性、超越性——以李申《中国儒教史》为中心的评论
李明辉 儒家政治哲学与责任伦理学
蓝峰 孔夫子名实考
通 讯
麦金太尔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的再讨论——对万俊人教授的回应
书 评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汪堂家)
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徐英瑾)
安乐哲编:《美学转向——解读艾略特•杜里奇的比较哲学》(李冠南)
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赵国新)
迈克尔•罗斯:《讥讽者的牢笼:记忆、创伤与历史建构》(陈新)
罗歇•沙蒂埃:《书写文化与社会:书的秩序(十四—十八世纪)》(张伦)
史蒂夫•梅森:《理解约瑟夫斯:七种视角》(宋立宏)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常绍民)
斯坦利•费什:《原则的麻烦》(戴沙迪)
约翰•第金斯:《美国左派盛衰录》(龚刚)
唐纳德•凯利:《人的尺度——西方法律传统中的社会思想》(武欣)
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凌斌)
宋岘:《回回药方考释》(陈明)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戚学民)
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常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