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学术(第十辑) 中国学术

分享到:

定价:¥26.00

  •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 页数:357页
  • ISBN:7-100-03565-1
  • 主题词:中国学术第十
  • 人气:171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说明

    《中国学术》是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外学者共同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文辑,设“论文”、“评论”、“书评”和“通讯”四个栏目,每季度出版一辑。其宗旨是提高我国人文及社科的研究水准,推展汉语世界的的学术成就;增强文化中国的内聚力,促进中外学术的深度交流;力争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工作语言,参与中国文化现代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建。它力争以“人文与社会”为轴心,追求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

显示全部前言

卷首语

    几乎从创刊那一天起,就老念着要去上海组稿,可直到最近才还了愿。触动最深的是,那边的青年才俊不仅阵容整齐,更其士气高昂,可从根柢处保障这一方学术重镇的未来份量。
    本期论文栏的打头文章,和评论栏上那篇短文,均关涉到由“现代”这个词根所衍生出的种种术语,如现代主义/现代性/后现代之类。苏姗•弗里德曼通过戏剧化的对峙与并置,浓缩了定义这类术语的困难,因为它们不光被千差万别地使用着,更被两两悖反地使用着。作者由此发出了她的“定义之旅”,发现无论聚焦于“现代性”的名词内涵或形容词内涵,都注定要产生误导。然而,定义行为所固有的“二元”、“循环”和“转喻”问题,适显出术语本身也是历史的建构,也有自己的过去、发展、功能和效果。所以,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的矛盾涵义,不仅不应否弃定义活动,反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冲突的对话进程,此过程涵容了这些术语所影射的各种现象的历史形成与表达方式。同样,于尔根•科卡也不赞成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理解,而赞成埃森斯塔德加诸其上的复数。可他又提出了概念的多元化亦非没有代价,弄不好会使东西被冠以“现代化”。作者就此提出了“协商的普遍性”,希望在从经典现代化理论到多元现代性观念的转念中,能基于输出方和接受方的交互创造性,来规避彼此隔绝的相对主义陷阱。
    接下来是经典研究。“方便通经”是从达摩至五家分灯以前中国禅宗史和重要问题,龚隽以此为中心,从六至九世纪禅宗思想史的脉络入手,详析了禅师在通经与离交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先从心法和经法的关系入手,考察了经师与禅师间的紧张关系用各自的解经理想和方法;又详查发达磨禅的“藉教悟宗”是如何发展成依教和别教的不同法流,并重评了楞伽宗的谱系、北宗思想的分流、《坛经》中的“转经”及其影响下荷泽与洪州分化等,特别对禅宗通经思想中“口传与书写”、“解经与隐喻”问题进行了专论。尚秉和的《易林》向被视为近代易学的一大贡献,杜志国却挑战性地认为其研究相当可疑,作者从方法、内容、版本、学术渊源诸方面对尚氏《易林》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多有自相矛盾和不可信之处,从而判定其研究多为望文生象和牵强附会,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再两篇是宋史研究。奚如谷以《南烬纪闻》为案例,触及了有关史学与文学之关系的亘古难题。这个备受正统史学排斥的虚构文本,又不失为有关徽宗死亡的真实文本,它讲述了一个虽非“实有”但却“真实”的故事,——那是呈显在心态历史中的另一种真实,因为对那个为着一己私欲而牺牲了千万生灵的昏君来说,那本是他应得的折磨和惩罚。田浩结合现实经济转型,继续发挥他对宋代儒学传统多样性的一贯挖掘,认为探讨宋代道学内外具有竞争性的儒学谱系,可以增进有关儒学内部不同观念与取向的理解,从而发现相对于东亚的某些现代问题而言,那些有别于朱熹的宋代思想家,那些试图调整和义利、公私关系的受到压抑的思想线索,可能比正统儒家话语更容易和值得激活。
    再两篇是理学研究。与上面的话题不无关联,董平也分疏了吕祖谦之婺学直至明初的传承,认为其统绪大体可分为“金华系”与“四明系”;不过作者却认为,吕学与朱学的融会与整合,并未使吕氏学术走向消解,其对后世之影响主要表现为某种治学方法与学术精神的贯彻。作者又对朱、陆、吕三家之学作了简略的衡定,认为吕氏之学将天道性命的追寻推进于社会历史的演进,实质上开辟了历史哲学的研究向度。最后,彭国翔通过追述中晚明阳明学的知、识之辩,试图再现道德与知识之关系问题的古代解答。作者先考察了关键人物王龙溪对于良知与知识的看法,又检讨了不同阳明学者之间知、识之辩的具体内涵与理论形态,还尝试性地对上述知、识之辩的思想史意义提出了看法。
    通讯一栏,针对魏丕信发表于第七辑的《创立、冲突与常规化:1594-1700年的掣签授官制》一文,潘星辉指出,其实早在掣签法之先,吏部即以性质相同的抓阄方式处理监生拨历与吏员拨历、升参等项,特未施之选官而已。所以孙丕扬在急选、大选中推行掣签法,实为对下层铨法的“上层化”。此外,清代对掣签法的继承,看似轻易摆脱了明代的困境,实则在满足狭隘民族利益的前提下,破坏了制度应有的张力。故清王朝在形式上继承明制的同时,却斩断了与明制的血脉联系,不便摈弃了明制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如会推制等),也由此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拉大了距离。因而,尽管就十七世纪而言,掣签法之由明末到清初的发展自成首尾,的确不以1644年为界;但若就明、清易代而言,对于掣签法的这种丧失灵魂的承袭,其本身恰恰意味着割断。
    限于篇幅。书评栏的十二篇文章,就不一一介绍了。
                            刘东
                         2002年7月于京北弘庐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第十辑收录论文7篇,评论1篇,通讯1篇,书评12篇。

显示全部目 录

卷首语
论 文
苏珊•弗里德曼 定义之旅:“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的涵义
龚隽 中国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从六世纪到九世纪
杜志国 尚秉和《焦氏易林》研究质疑
奚如谷 “史”之解构:荒唐皇帝宋徽宗之死
田浩 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
董平 南宋婺学之演变及其至明初的传承
彭国翔 中晚明阳明学的知、识之辨
评 论
于尔根•科卡 多元的现代性与协商的普遍性
通 讯
潘星辉 承袭背后的割断——从“掣签法”看明、清制度的嬗变
书 评
史书美:《“现代”的诱惑: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写作》(葛以嘉)
童若雯:《写给父家长们的寓言:唐代话语中的社会性别政治》(易素梅)
菲利克斯•格罗司:《公民国家和部族国家》(王建娥)
乔治•米诺依:《西方自杀史》(吴飞)
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西无)
汉斯—格奥尔格•摩勒:《哲学化的哲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耿幽静)
邓艾民:《传习录注疏》(吴震)
王启龙:《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苏发祥)
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司佳)
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研究的新时空》(吴刚)
瓦纳尔•耶格尔:《Paideia:希腊文化理想》(陈恒)
雅克•勒高夫:《圣路易》(张稷)
各期列表

    《中国学术》是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外学者共同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文辑,设“论文”、“评论”、“书评”和“通讯”四个栏目,每季度出版一辑。其宗旨是提高我国人文及社科的研究水准,推展汉语世界的的学术成就;增强文化中国的内聚力,促进中外学术的深度交流;力争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工作语言,参与中国文化现代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建。它力争以“人文与社会”为轴心,追求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中国学术》辑刊已收入cssci期刊方阵索引,入选文章经过匿名评审,内容涵盖哲学、社会学、中国文学、史学、政治学、艺术理论等学科。另有相关学科最新著作的书评、知名学者讲演稿等。这些文章全面反映了近期社会科学最前沿的学术思潮,并对优秀学术成果的出版予以最及时的评论,具有前瞻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供稿人来自世界各地,主要为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是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