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4年07月
  • 页数:424页
  • ISBN:7-100-03702-6
  • 主题词:网络政治社会国家治理
  • 人气:535

显示全部后记

  对网络政治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原创性的工作,本书是在本人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希望这一研究能弥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网络社会与政府治理,将有助于强化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网络的有效控制,规范因特网的优化建设,促进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等,都具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本书的研究希望将有助于重塑政府,提高政府效率,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本人攻读博士期间,师从孙关宏教授,收益颇丰。孙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使我终生难忘。王邦佐教授、曹沛霖教授、林尚立教授、竺乾威教授等,也给了我很多教诲,使我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另外,邱柏生教授、倪世雄教授、燕爽老师、刘建军博士、陈明明博士等给予了我很多无私的关心和帮助,院办的陈友琴老师、李美玲老师等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1年6月9日,以姜琪教授为主任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以及张月明教授、曹沛霖教授、林尚立教授、高明政教授等对我的博士论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我感到十分鼓舞。

  1999年6月,在香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收集到大量网络社会与政治的资料,使我产生了研究网络政治的想法。在此,对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Roberts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朱民权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我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的美国朋友Dr.Dolores Ray,澳大利亚朋友David and Jenny Woodwards帮我购买了大量的有关网络政治的英文原版书,我从而能掌握最新的英文资料,使得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也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还要真诚地感谢陈其人教授,在我硕士毕业以后,他一直鼓励我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我至今还藏着他给我的亲笔回信。我的硕士同学董经纬、吕才明、沈国权也一直鼓励和帮助我,使我有勇气再次走进考场,跨入复旦大学的大门,圆了我的博士梦。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间里,总是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学业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都使我不敢丝毫懈怠。每成一文,心中总觉得忐忑不安。稍有心得,又觉几分欣慰。

  在攻读博士期间,承蒙有关杂志编辑的厚爱,先后发表了有关网络政治的文章近10篇。已发表的有关论文如下:

  “网络政治学解读”,《探索与争鸣》(上海),1999年第11期;

  “论网络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 年冬季号;

  “信息时代政府能力建设的范式变迁”,《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1999年第10期;

  “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管理方略”,《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2000年第4期;

  “网络时代经济发展战略特征”,《学术研究》(广东),2000年第4期;

   “网络社会的政府治理”,《行政人事管理》(郑州),2000年第8期;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德育新范式探索”,《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0年第6期;

  “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政治学研究》(北京),2001年第2期;

  “数字化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范式的变迁”,《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镇江),2001年第2期。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在研究网络政治的过程中,从因特网上下载并引用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没有前人的研究,就不会有创新。在此也向有关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攻读博士的三年里,学友程竹汝,谢岳,唐亚林,汪向阳,任军锋,陈尧,顾丽梅在学术上对我也多有启发,大有补益,在此也一并致谢。

  我还要真诚地感谢我的亲人和友人,没有他们无私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也同样不可能有我今天学术上的成就。

  本书虽六易其稿,但我深知本书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刘文富

                            2002年12月16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文富,1954年岀生,江苏省扬中市人。1979年1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著有《电子政务》、《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合著),《谋略事典》(主编)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对网络政治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随着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形成了网络空间及网络社会,出现了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社会和虚拟政治必然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国家主权、政治体制、政府管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相互的,现实政治中的政府权力等必然反作用于网络社会,从而产生新的国家治理范式。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部分 导论


1 网络政治的研究范畴

  1.1 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

  1.2 网络政治的研究

  1.3 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

  1.4 中国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

2 网络政治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网络政治的理论基础

  2.2 网络政治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3 网络政治的研究方法

  2.4 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二部分 网络政治的基础


3 网络政治的技术基础

  3.1 因特网的形成及其特点

  3.2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网络政治的社会基础

  4.1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4.2 虚拟组织与社会组织方式的革命

  4.3 网络时代的当代人类社会特质

5 网络政治的经济基础

  5.1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5.2 数字化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三部分 网络空间的虚拟政治现象


6 虚拟现实

  6.1 虚拟思想的历史演变

  6.2 数字化虚拟存在的形式

  6.3 虚拟现象的哲学本性

  6.4 虚拟现实的类别

  6.5 虚拟现实的社会性特点

7 虚拟社会

  7.1 虚拟社会的诞生

  7.2 虚拟社会的发展

  7.3 虚拟社区社会

  7.4 虚拟社区与政治参与

8 虛拟国家

  8.1 虛拟国家的含义

  8.2 虛拟国家的构成

  8.3 虛拟国家的实质

9 网络权力

  9.1 网络空间的个人权力

  9.2 网络空间的技术权力

  9.3 网络空间的想像力量


第四部分 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0 网络对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

  10.1 政治过程

  10.2 政治体制

  10.3 国家管理

  10.4 政治发展

11 网络社会的国家

  11.1 网络时代的国家特征

  11.2 网络时代的国家作用

  11.3 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

12 网络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12.1 网络成为改革政治制度的推动力

  12.2 网络时代的选举与公民参与

  12.3 网络时代的政府组织结构

  12.4 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13 网络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3.1 网络化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3.2 服务将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

  13.3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13.4 地方政府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

14 网络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14.1 网络社会的政治文化动因

  14.2 网络文化的功能

  14.3 网络社会的政治文化整合


第五部分 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


15 网络社会的权力转移

  15.1 政治权力的含义

  15.2 网络社会的权力转移

  15.3 网络社会的权力特征

  15.4 网络社会政府权力的转移

16 网络社会的电子政府

  16.1 电子政府兴起的背景

  16.2 电子政府的基本概念

  16.3 国外电子政府的建设

  16.4 电子政府的服务功能

  16.5 电子政府发展中的问题

17 网络社会的电子政务

  17.1 电子政务的含义

  17.2 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

  17.3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18 网络社会的数字民主

  18.1 网络空间与公共领域

  18.2 因特网与民主发展

  18.3 网络民主的主要内涵

  18.4 网络对民主的消极效应

19 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

  19.1 网络创建人类社会生活新空间

  19.2 网络切入社会的负面影响

  19.3 网络社会的法律规范建设

  19.4 网络社会的契约化进程

20 网络社会的伦理导向

  20.1 网络社会面临的伦理难题

  20.2 信息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20.3 网络社会伦理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4 网络建设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20.5 网络社会道德建设的若干探索


第六部分 网络政治的发展趋势


21 网络时代的政治挑战

  21.1 信息革命对当代政治的挑战

  21.2 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难题

22 网络社会的政治走向

  22.1 网络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工具

  22.2 电子政务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

  22.3 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网络政治的同步发展

  22.4 政治整合需要新的形式和新的方式

  22.5 网上霸权和反霸权将成为国际斗争的新领域

结语

  一、研究网络政治的积极意义

  二、发展网络政治的对策思考

  三、构建网络政治学理论体系

  四、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