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

分享到:

定价:¥25.00

  • 出版时间:2006年04月
  • 页数:485页
  • ISBN:7-100-03948-7
  • 主题词: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
  • 人气:21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现代性研究译丛》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观察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商务印书馆特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述中,精选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性研究译丛”。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宪 许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后记

  首先得感谢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对我的信任,给了我翻译大卫•库尔珀教授的力作《纯粹现代性批判》的机会。库尔珀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研究现代性及后现代问题的哲学家,他的游学经历十分丰富,曾在美国多家大学任教,甚至还有在日本的教学经历;其著述更是涉及面广泛且十分前卫,有若干论述现代性、后现代以及超文本(hypertext)的著作和论文。

  翻泽本书最大的困难在于涉及到许多海德格尔的术语,而尤为困难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术语又经过了本书作者的英译名的中介,而在这些译名中又包含了作者本人的理解,所以要将它们准确翻译为中文就得同时兼顾德文原意及英译含义。为此,译者不揣冒昧直接向库尔珀教授求教,出乎我意料的是,库尔珀教授不仅不厌其烦地解释了他所以选用那些英译名的原因,而且还专门为中文版写了序言。在此,请允许我向库尔珀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库尔珀教授对海德格尔的两个术语的翻译。首先,关于“Ereignis”的翻译。库尔珀教授在通信中说,他选择“propriative event”这个翻译,是想把握住该词之“固有的”或“某人自己的”这一意思。然而,库尔珀教授认为必须注意到:海德格尔并不想把Ereignis解读成是源自于自身(eigen)的,而要把它看成是来源于开启(eraeugen)的。但是,库尔珀在英语中又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把握这种细微的差别。他说,即便考虑了英美哲学中关于事件(event)的本体论地位的所有争论,这些事件从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看仍然都是些“实体性的”存在者,库尔珀不想仅仅用“事件(event)”这个词来翻译Ereignis,因为这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他也不想用“居有(appropriation)”这个词(琼•施塔巴赫就是用它来翻译Ereignis的),因为它看起来像是表达了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发生过程。因此,库尔珀造了“本成(propriative)”这个词来与“appropriation”相对应,并把它用作为形容词来修饰“事件(event)”。

  其次,是关于“Gestell”的翻译问题。库尔珀教授也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翻译它,即将其译作“普遍化的强制(universal impostion)”,以求通达“Gestell”这个词在海德格尔看来的那种不可避免的性质,同时又兼顾某物被置于存在物之上从而获得揭示的含义,库尔珀指出,这是为了运用或获得效力的缘故。

  另外,本书第十一、十二章的初译是由学友方向红完成的,在此请允许我为他的出色工作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对于全书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和纰漏,其责任则完全应由我来担负。


                            臧佩洪

                            南京文德里

                            2003年2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大卫•库尔珀(David Kolb),美国缅因州贝茨学院教授。著有《后现代诡辩》、《迷宫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建筑与传统》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不仅对于学者来说,而且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现代性都是十令人困惑的概念,因为它似乎要求人们在压迫性的传统和空虚的、无根基的自自之间作出抉择。为了寻求对现代性的更为宽广的理解,本书首先考察了韦伯的观点,然后详尽解读了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最后试着让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这两位思想家对话。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是可能的,这种生活是自由的,但仍植根子共享的背景之中。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现代世界

  传统同一性与现代同一性

  现代性素描

  马克斯•韦伯

  形式合理性

  现代性的其他标志

第二章 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市民社会

  交互性确认

  市民社会的自由和新颖性

  对市民社会的批评

第三章 黑格尔的逻辑学及其运动

  逻辑学的必要性

  逻辑学之所为

  逻辑学之所不为

  螺旋状运动

  中介与设定

  运动事例之一:形式与内容

  黑格尔的论证模式

  其他螺旋运动

第四章 现代性范畴

  现代性范畴

  概念:普遍、特殊、个别

  从直接普遍性到形式普遍性

  超越市民社会的范畴

  客观内容

  克服现代形式主义

第五章 黑格尔逻辑学的运用

  黑格尔与有限性

  逻辑学事业的成功

  如何“运用”黑格尔的逻辑学?

  黑格尔真的在建构先验哲学吗?

  先验哲学与实在

第六章 市民社会与国家

  客观内容与自由

  自由与风俗

  关于国家的三段论

  市民社会的自我超越

  黑格尔式的国家的成功

第七章 海德格尔与现代世界

  无家可归的世界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特征的刻画

  与事物的现代遭遇

  对事物存在的各种理解

  前概念性理解

  理解的空间

  现代性与主观性

  现代性与技术

第八章 适当安置现代性

  现代时代的特许地位

  供认与克服

  居有(appropriation)

  开放空间

  相互需要

  本成事件的沉默

  本成事件的有限性

  本成事件的先在性

  作为先验思想家的海德格尔

第九章 现代世界中的生活

  思

  为遥远的未来作准备

  四重整体

  政治与社会后果

第十章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类似与差别

  关键问题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对海德格尔的批判

  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进一步的探讨

  深层条件与历史

  辩证法与现象学

  对多样性的思考

  自我的统一性

  多种多样的方法

  再论形式和内容

  关注差异

第十二章 对现代世界的重新审视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性与传统

  重新思考现代世界

  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中


注释

参考书目

  正文中引用到的黑格尔著作

  正文中引用到的海德格尔著作

  普通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