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夏威夷尽管相对隔绝,但西方文化对它的影响要比其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得多。贯穿整个19世纪,基督教的传播、对外贸易的开展、商业化的农业生产,以及劳工移民,影响了传统夏威夷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糖料作物带来的影响最大,这是该群岛第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经济作物。
在欧洲人发现夏威夷时,岛上的甘蔗正茂盛生长。它源于印度,然后被传到了南太平洋的岛屿。随后的波利尼西亚移民把它带到了遥远的夏威夷。但甘蔗在商业上的重要性,还要等到欧洲人和华人到来,才凭借他们的创业技能开发出来。
据1850年夏威夷人口普查,当时1962名外国侨民中,华人大约有71名。这些人中已有数人在独立经营小型的制糖厂了。他们是自己主动来到夏威夷的。从夏威夷被发现(1778年)到第一批华人契约劳工抵达(1852年)之间,这些人已乘坐探险和贸易船只来到了夏威夷并定居于此。
1802年,据说在一艘买卖檀香木的商船上,有一个中国人,带来了一个石辘和几口煮锅。他的名字据说是王子臣(Wong Tze-chun),但在中文或其他记录中未获证实。据说他在拉奈岛上布置好工具,磨碎了少量作物,并制出了糖。但这个营生并未达到他的预期,第二年,他就带着自己的工具回国了。
1828年,一家制糖厂由恒泰公司(Hungtai Co.)在毛伊岛(Maui)的威陆库(Wailuku)建立。该公司是陈恒(Ahung)和阿泰(Atai,姓不详。——译者)两人合伙创立的。
1835年,威廉·弗伦奇(William French)从中国带来很多华人,以及石辘和制糖工具。他把他们带到了考爱岛(Kauai)的怀梅阿(Waimea),并在这里与凯基欧·伊娃(Kaikioewa)总督签订契约,加工总督提供的甘蔗 。
1851年希洛甘蔗种植面积报告同样表明了华人参与到制糖业的发展:报告中提到马卡哈那路的阿新(Ahsing)种植园,400英亩;普留奥的阿金(Ah Kina)种植园,90英亩;和普诺哈威夷的阿英(Amoi)种植园,55英亩。
因此,华人是夏威夷商业化制糖的先驱,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说,“捕鲸船和其他抵达岛屿的船只,零散地留下了一些华人。然后人们很快发现,总体而言,这些人不仅是比当地人更好的劳动力,而且在工业生产中更有优势并且更可靠,因此他们非常适合被雇为种植园的工。”
制糖业的早期历史可以在早期版本的赛拉姆的《夏威夷年鉴》中找到,这是关于夏威夷历史的重要参考指南。
……
约翰·卡斯(John Cass)船长在1852年1月3日从中国带来了第一批契约劳工,他被称作是一位“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人。他的英国三桅帆船忒提斯号(Thetis)载了大约200人,从福建南部港口厦门出发,开启了去往夏威夷的漫长旅程。在55天的时间里,他们只损失了四五个人。同年晚些时候,卡斯船长进行了第二次航行,使当年的中国移民总数达到293人。
这些华工的契约是:“为期五年,每月3美元,外加路费,食物、衣服和住宿的费用。在中国已预付了每人6美元,在他们到达后分期从他们的工资中扣除。除了契约劳工,船上还有20多个位置,是给一些男孩的,他们愿意被雇佣为家仆和其他仆人,为期五年,每月2美元,他们的船费由雇主提前支付。”这篇移民局的报告同时记载道,1852年1月3日忒提斯带来195人,1852年8月2日带来98人 。
卡斯船长在他的旅途中还带来了新的植物品种——柚子(可食用的柑橘类水果,比葡萄柚大)、黄皮(小的肉质水果,有扁平的绿色种子和可食用的皮);龙眼(甜的,樱桃大小的水果,皮又薄又硬又光滑;和荔枝类似)、蜜橘、金橘、荔枝,还有佛手柑,中国人称之为佛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