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代背景
加藤:我这里将向您请教的问题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我们先来看一下“翻译的背景”,这是个大前提,也涉及明治初期的国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首先才是“一般都翻译了些什么,哪些是有必要译的?”其次是“什么样的人翻译的?”第三才是“为何要采用翻译这种拿来主义?”。与当今的日本不同,为什么那样彻底地采用了翻译主义,这点反倒和当代的中国有些相似。
接下来就是“如何翻译”的问题。这里就比较具体,哪些概念究竟该怎样译、怎样处理?最后才是“明治时期这种翻译主义的功与过”,也就是对后来的日本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我想就这些问题向您请教,您觉得怎么样呢?……
丸山:光是这些问题就可以写一篇大论文了。还要我再说什么呢?(笑)
加藤:最先提出的翻译的背景,与其说是提出问题倒不如说是我有这样的看法,我先说出一个大概的思路,然后请丸山先生修改,谈谈意见……
我的意思是,明治以前或到十八世纪末为之,日本的对外关系,虽然也有朝鲜使节团,和荷兰的长崎贸易,但大致上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和中国的关系。自古以来,除了所谓的“蒙古来袭” 以外,实际上并没有来自中国的直接的军事威胁。江户时代以前交通又非常不便,其后就开始锁国了。与朝鲜半岛的交流关系暂且不论的话,与外国的直接接触,特别是人员往来都极少。从中国来的人,在南北朝时代或室町时代还有一些,在江户时代就非常少。也就是说,从直接的人员交流方面来看中国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但是从情报的收集方面来看中国又是个十分近的国家,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自19世纪初期以来,西洋是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出现的。人家的船队靠近海岸,人也过来了。来的虽少,却是要面对面直接交涉的对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当然那是因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航海术发达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只要西方人想来日本就可以抵达海岸。但是,我们对西方的信息情报却知道得很少。从日本这边来看,和中国完全不同, 西方是一个比印度还要远的地方。太遥远了!于是乎我们突然面临的是,很难知道他们那儿发生了些什么事,信息情报传来得太慢了。这样的情形,大概持续了半个世纪。人家来到海岸边了,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对方了,尽管都到了这种状态,可是他们在想些什么,那边的国家是怎么样的,我们却完全不知道。于是就显露出知识情报完全不足的窘态。而这一点恰恰是和中国相反的。中国是信息情报虽然来得多,但人不来;西方是,人来了,却没有什么相关的信息情报。
于是,突然醒悟过来:“这可不得了,得赶快收集些情报”,连到了家门口的是什么人都不知道怎么能行,所以无论如何都想得到情报。这就像太平洋战争后,战败的日本对占领国美国以及对海外的情报都急于收集的情况相似。与日本的这种敏感反应比较起来,中国则悠哉游哉,漫然处之。
摘编自本书第1章“翻译文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