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读《大转型》,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一定要切记波兰尼的忠告:有些东西绝不能市场化!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波兰尼关于19世纪大转型的分析,及其提出的市场-社会双重运动的思路,启发我们认识社会在时代大转型中的基础性意义,寻找新的视角来认识大转型背后的社会变迁。
——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资本主义是否是世界历史的终极命运,由所有人来承担?交易、货币、市场三位一体的世界体系,是否只是一个漂亮的神话?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掀开了霓裳华服的一角,通过对现代经济史中遍及全球的各种实例展开分析,告诉人们:“自我调节的市场”,原本是一种“强烈的乌托邦幻觉”;看似逻辑自洽的经济行为,终究是“嵌入”社会及政治制度的一种活动。市场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历史的一个过场,经济制度作为社会组织的功能之一,并不能主宰不同文明的未来道路。卡尔•波兰尼的伟大发现,足以使他与那些极具经典地位的社会思想家比肩。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波兰尼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市场的无节制扩张是灾难性的,但是其扩张是持续的、有普遍理论的;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必需的,但在实践中往往是被动的、缺乏系统理论和计划,因此可能带来危险的后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重提波兰尼,意在批评新自由主义走得太远。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读者可能要面对本书提出的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即怎么构造一个既包容又制约市场的社会,如何探索关于社会保护性的一般原则和理论。这会是对波兰尼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发展。
——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从道德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是西方现代史的首要主题,而《大转型》一书是研究这个主题的理论基石之一。时至今日,这本老经典依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依然能给人提供层出不穷的思想灵感:社会的碎片化、个体化会给经济行为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冲击?社群规范与法律之间如何转化与互动?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支撑?许多困扰中国知识分子与政策制定者多年的深层问题都可以在《大转型》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中找到一部分答案。不懂道德经济学,确实不足以谈政治。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读《大转型》,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 作序
经济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家弗雷德·布洛克 导读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王绍光、斯坦福大学教授周雪光、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牛津大学教授项飙、耶鲁大学教授张泰苏 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