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西学东渐研究(第三辑 )——西学东渐与文化自觉西学东渐研究

分享到:

定价:¥37.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本印时间:2010年01月
  • 开本:16页数:339页
  • ISBN:978-7-100-06614-3
  • 读者对象:哲学、历史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西学东渐研究第三
  • 人气:27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所集结的论文,无论从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进一步深化了对四百年来西方哲学理论东渐的认识。
 

显示全部前言

   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次文化交流的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它的历史进程。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世纪到8世纪间的中印文化交流,另一次是16世纪末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两次文化交流中,哲学都是交流的核心部分,表现在前一次是印度佛教思想的输入,在后一次则是西方科学与哲学的东渐。这两次的西学东渐进展至今,前者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历史,后者却仍在持续地进行之中。
   这后一个文化交融与知识流动过程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近现代思想史,基本上是由西学东渐的历史所构成的。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事件,无一不与西方思想的进入相关联。尤其是西方哲学理论的东渐,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历史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对这个过程的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学术领域。
   在广东省政协的支持下,中山大学在2006年12月1日成立了国内首个“西学东渐文献馆”。这个机构的产生有其直接的契机:中山大学所在的广东省,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582年,利玛窦便是从这里进入中国,并最早在中国传播西学,从而掀开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里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容闳率领幼童赴美留学,也是从这里出发的。康有为、梁启超对西学的选择,从制度层面推进到思想层面,同样是从这里开始的。孙中山领导的几次共和革命,也主要是依托广东地区进行。尤其是在中国第二次的主动对外广东更是处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前沿,扮演了排头兵的
   因此,在广东建立“西学东渐文献馆”,不仅可以对近代以来广东积累的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及其与中国文化交融的初步成果进行充分利用和深入发掘,而且也可以把西学东渐过程的系统理论研究作为总体方向,统合和规整现有的中山大学各个学科的研究力量。通过对西学东渐方面文献资料的系统收集,力图在若干年内首先构建一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的专门研究乃至西学东渐的一般研究的文献中心,而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努力形成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特色理论研究方向,构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聚合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医学乃至各门自然科学,都可以在这个总体的研究趋向下做出各自的努力。相信这个研究方向会对国内外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有所促进,并可以在若干年内,联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力量,最终构建出一个西学东渐的研究中心。
   怀着这些基本意向,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支持与协助下,与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于2006年12月1—6日先后在广州与汕头举行。为了取得对过去四百年西方哲学东渐的正确认识,提高未来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推进新世纪中外哲学更大规模的交流与更高层次的会通,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后者,即十六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交流心得、开展讨论。为此,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代表,围绕上述主题提交了一批论文,并在会上就与此有关的论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深入的讨论。
   这里集结发表的论文,便是这次研讨会报告的一部分。它们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进一步深化了对四百年来西方哲学理论东渐的认识。
   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编撰、发表,通过各种讨论、研究活动的组织,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希望能够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活动提供一个研究、交流、合作的场所!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2008年1月18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是以书代刊的形式。西方哲学理论的东渐,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历史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对这个过程的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学术领域。

显示全部目 录

以“文化自觉”精神进行西学东渐研究                    黄见德
“西哲”东渐与“中哲”的学术自觉
——关于“反向格义”之讨论的回应与思索                刘笑敢
当代新儒家涉及“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的探讨
——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            林安梧
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张西平
亚里士多德灵魂理论的“迁徙”和其早期的中国式阐释       沈清松
明清之际的友谊政策                                梅谦立
人华新教传教士译介西学术语述评                    冯天瑜
晚清逻辑学译介述论                                熊月之
中国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                            万德化
卜弥格《中国植物》中神秘的、真实的和书面的中国花园
                               Monika Miazek-M~czyfiska
穆尼阁(1610—1656年):跨文化对话的先驱            Leszek G~siak
为了贸易和传教服务的利器
——澳门和耶稣会对晚明朝廷的支持(1620—1650年)        Tereza Sena
迈克尔•卜弥格神父的报告及其17世纪中国礼仪之争的背景
                               Aleksander Wojciech Miko~ajczak
将对数引人中国的穆尼阁                        Sylwia Witkowska
德日进神学与中国                                李天纲
北京同文馆与广州博济医校的比较研究                      王芳
意大利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殷铎泽及其《中国政治道德学说》初探        罗莹
“西学东渐与文化自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贤勇


各期列表
该书是2006年12月“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由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与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合作举办。共收入论文18篇。展现了16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