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通识教育评论(2022年总第十一期) 通识教育评论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本印时间:2023年11月
  • 开本:16页数:282页
  • ISBN:978-7-100-22900-5
  • 读者对象:国内外通识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以及亲历者,关注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通识教育文集
  • 人气: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复旦大学承办,著名学者甘阳、孙向晨主编,荟萃海内外教育专家的精彩文章,读懂世界级高校的“育人之道”!

★强强联合,打造经典——本刊是商务印书馆和复旦大学战略合作,一年2期,定时推出的优秀出版物。
★领军学者,守正创新——主编甘阳教授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非常有影响的标志性人物”,新时代“通三统”主张的提出者。
★全球视野,紧跟前沿——本刊及时汇总优秀高校改革创新的代表性经验,对有志于了解、推进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管理者来说,是一手参考材料和启发性读本。
★多元主题,精彩有料——竺可桢、中国通史、《西游记》、生命科学、主题教育……新一期的《通识教育评论》收录不少有趣有料的精彩文章,打开这本书,让你知道通识课也可以上得很精彩!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甘阳,清华大学文理通识大类首席教授,新雅书院原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及大学理论等。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曾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等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通识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国高校改革的共识。《通识教育评论》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复旦大学承办,于2015年创刊,为半年期学术集刊,致力于呈现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彰显学术特色,积极关怀实践,鼓励围绕通识教育开展争论和交锋。刊物包括名家论通识、通识新视野、通识教与学、通识动态等常规栏目和不定期推出的特色栏目。

显示全部目 录

名家论通识
在“通识教育委员会成立暨通识教育研读文库启动仪式”上的总结讲话
钱旭红
通识教育:坚守与创新  /徐飞
《复旦通识卷一》序言  /孙向晨
人类学与通识教育
通识课中人类学思想的教与学——以共情与反思的教学为例  /张巧运 汪昊辰
多样性、“他者”与种族——人类学通识课“文化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丁玫
通识写作
通识写作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创新——以生命科学类主题为例  /米真 贾雯旭
通识写作与文学阅读——上海科技大学“文学与写作”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  /张蕴贤 陈娅妮
通识教与学
混合式教学如何运用于史学类通识课程——以“中国通史专题”为例  /向静
细读、搬演与文化传承——通识核心课程“《西游记》导读”教学回顾与启迪  /张怡微
经典细读的选段与步骤——以《伊利亚特》课堂教学中多隆喜剧形象分析为例  /石磊
溢出学院派——“走进绘画”的教学实验  /马佳伟 孙博
通识新视野
为知新而温故——循序渐进PBL教学模式的探讨  /赵斌
研究型大学实施经典阅读教育的路径探索与效果初检证——以南京大学为例  /于天禾
高校书院类型及挑战——兼论书院实践“通专结合”的多种可能  /李会春
大学传统与通识教育
道问学即是尊德性——竺可桢通识教育理念之演化  /张凯
大学史通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娄岙菲
“中国大学史与大学精神”通识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韩戍
基于校史课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索——通识选修课“百年南开校史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赖鸿杰
他山之石
韩国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出路  /洪圣基 张会见译
从课程改革出发——澳大利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乔译萱 袁青
书评
探寻大学的现代性——读《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  /植庆华 侯定凯
通识动态
《通识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通识教育评论》投稿须知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通识教育委员会成立暨通识教育研读文库启动仪式”上的总结讲话
钱旭红


尊敬的各位顾问,各位委员:
首先,我代表学校,感谢各位顾问和委员对我校通识教育的大力支持。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是我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学校通识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7月7日,我校开启全校范围的“卓越育人”行动将“卓越育人”作为全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卓越育人”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这是通识部分的要求。第二是“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即我们的很多专业教育需要立足前沿,要包含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第三是“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作为师范大学,我们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未来专家型教师的终身发展。第四是“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我们关注人工智能、未来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引领,希望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模式,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英才。
从学校角度,首先和最主要的就是抓“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因为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把整个学校教育聚焦到“卓越育人”的目标上来。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建立“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的有效途径,并辐射到专业教育和其他教育。通识教育是我们探索的最前沿。学校还将发挥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探索成立思维训练中心,搭建思维教育的交流培训和推广平台。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为其他学校提供参照,提供样板,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现在学生的课程很多,所以要先“做减法”,然后“做加法”。“减法就是在学校能够进行技术操作的层面,减少学生负担。在此基础上,再开辟新的通识教育内容和各种支撑服务体系
我们希望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正从开放性、平台型的卓越学院开始,推行“一人一案”,为每个同学提供个性化的、一人一策的、师生共拟的培养方案,把“培养卓越的人”作为第一性原理。假如学生在哪方面有特长,表现得与众不同,学校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予学生减免或留白,用这种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拓展自己。
关于下一阶段的通识教育工作,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想法:
第一,今后要进一步系统地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和顶层设计。我校的“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是由“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系列课程、“四本经典”为代表的经典阅读课程、“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模块式课程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旨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全面素养。
通识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管理者在观念和认识上转变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在顶层设计中,要深刻理解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即在思维层面,至少思维的各个要素是全面的。就像维生素,可以有多有少,但不能没有。所谓“自由”,即给学生选择的自由。
第二,通识教育强调“思维导向”,所以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至少将四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因为我们发现,有时学生之所以毕业后很难再往前走,不是陷在某个知识点上,而是陷在思维方式上。2016年到2021年间,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多次测评显示,我们中国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明显下降的,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然,我们不仅仅强调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关注到更多的思维,但至少要抓以上四种思维,以四种思维带动全体。其中需要特别注意,在强调批判性思维时,一方面要防止“只鼓励批判,而不知道创造”,最后以“破坏性”和“非建设性”作为追求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只强调创造,而没有鉴别和批判能力”,最后以“仿造”和“仿制”作为追求目标,把“仿制”和“仿造”当成创造。
第三,整个通识课程体系应该更为开放。校园内和校园外要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结合;动脑和动手要结合,比如创新创业训练、比赛社会调查等等。要使课程更具开放性,真正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追求“卓越学术+卓越育人”,形成“唯卓越方能立足”的氛围。“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肩负着我校走向卓越、实现卓越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今后工作的“排头兵、开拓者”,对全校工作起着引领作用。
今天特别感谢各位顾问和校内外的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个会议。相信今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我校的通识教育也为我们国家的通识教育做出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2022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