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为什么欧洲富强了而亚洲没有:1600—1850年全球经济的岔路口 平装经济史与国富策译丛

分享到:

定价:¥78.00

  • 著者:188515 译者:
  •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本印时间:2024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43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994-3
  • 读者对象:世界经济—经济史—研究—1600-1850
  • 主题词:世界经济经济史研究1600-1850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全新视角解读近代欧洲与亚洲经济发展道路的差异

印度棉纺织品曾经风靡欧洲,后来被英国赶超;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读罢令人掩卷深思,重新审视当今的经济发展与竞争问题。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普拉桑南•帕塔萨拉蒂,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他以前出版的著作包括:《转向殖民经济:1720—1800年南印度的织布工、商人和国王》(The Transition to Colonial Economy: Weavers, Merchants and Kings in South India, 1720-1800 )(200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2009年与Giorgio Riello合作编写的《纺纱世界:1200—1850年全球棉纺织品贸易的历史》(The Spinning World: A Global History of Cotton Textiles, 1200-1850)。
王中华,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有《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英语》等教科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2项国家级和5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另外译有《穷国的国富论》《金融创新与市场的波动性》《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聪明的投资者》等10多部译著。
目录: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关于“为什么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实现了工业化,而亚洲却没有”这一个经典的问题,本书给出了全新的答案。通过从印度这个案例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普拉桑南·帕塔萨拉蒂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17和18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地区,与其说是有更大的差异,倒不如说是更为相似——无论从经济的复杂性,还是从经济的增长情况来看,都是如此。它们随后发展道路的趋异,可以归因为所面对的不同的竞争和生态压力。正是这些压力的不同,反过来导致了不同的国家政策和经济结构。这种解释脱离了传统的观点,即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在于欧洲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更发达的科学或更优越的制度。本书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重新解读——既涉及印度、日本和中国,也包括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既讨论了棉纺织工业和煤炭工业的作用,也分析了科学、技术和国家的作用。
 

显示全部目 录

第1章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背景:走上不同道路之前的欧洲和亚洲
第2章  印度与全球经济(1600-1800年)
第3章  政治制度与经济生活
第二部分  英国的不同选择
第4章  欧洲对印度棉纺织品的反应
第5章  国家与市场: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
第6章  从棉纺织品到煤炭
第三部分  印度的道路
第7章  印度的科学技术(1600-1800年)
第8章  19世纪初期印度的现代工业
第9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