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通识教育评论(2023年总第十二期) 通识教育评论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本印时间:2024年08月
  • 页数:271页
  • ISBN:978-7-100-24066-6
  • 读者对象:国内外通识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以及亲历者,关注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通识教育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复旦大学承办,著名学者甘阳、孙向晨主编,荟萃海内外教育专家的精彩文章,读懂世界级高校的“育人之道”。

★领军学者,守正创新——主编甘阳教授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最有影响的标志性人物”,新时代“通三统”主张的提出者。主编孙向晨教授是著名哲学家,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全球视野,紧跟前沿——本刊及时汇总优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创新的代表性经验,对有志于了解、推进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管理者来说,是必备的一手参考材料和启发性读本。
★多元主题,精彩有料——人工智能、技术宰制、风景园林、当代小说、经典阅读、主题教育……最新一期的《通识教育评论》收录不少有趣有料的精彩文章,打开这本书,让你知道通识课也可以上得很精彩!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甘阳,清华大学文理通识大类首席教授,原新雅书院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及大学理论等。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曾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等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通识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国高校改革的共识。《通识教育评论》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复旦大学承办,于2015年创刊,为半年期学术集刊,致力于呈现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彰显学术特色,积极关怀实践,鼓励围绕通识教育开展争论和交锋。刊物包括名家论通识、通识新视野、通识教与学、通识动态等常规栏目和不定期推出的特色栏目。

显示全部目 录

名家论通识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之路——回顾与前瞻 /甘阳
情感教育与通识教育——专访浙大城市学院校长 /罗卫东
阅读经典的意义 /张汝伦
通识教与学
“侦破式”案例教学——以“社会学的想象力”一课为例 /晋军
文明认同与通识教育——技术宰制时代的人文经典教育 /丁耘
面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美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风景园林艺术史”通识核心教育课程为例 /于冰沁
如何在通识教育中落实文学阅读——以“中国当代小说选读”的小班研讨为例 /曹禹杰
通识写作
思想的构成与表达 /江怡
也说通识写作——美式大一作文的经验与启示 /陈麟)
在美国大学教学术写作课——思维定式、多元化需求与人工智能的挑战 /张泽懿
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作用与强化 /徐雷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通识教育的文明使命 /吴飞
通识新视野
作为哲学实践的通识教育——四川大学“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课程建设与反思 /梁中和
“与自然对话”通识课的国际化 /王永雄 彭金满
共识、共鸣与共同体——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教育生态学研究 /沈晖 李慧韬
大学传统与通识教育
“专心去造成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张彭春在清华学校教育改革考察(1923—1926) /金富军 陈立
大学的坚守和挑战: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 /王丹红
书 评
暴力的退却:以人性之良善捍卫文明与启蒙——读«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余江
重返教育与知识的生命——评阿伯特«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王思凝 王利平
会议综述
中原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研讨会综述 /王花磊 郝聪聪
新文科背景下的哲学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 /叶斌 全洁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通识动态
《通识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通识教育评论》投稿须知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之路——回顾与前瞻
甘 阳
中国的通识教育,包括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学教育,毫无疑问会有一个日益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吸取资源的问题。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孔子以来历代中国教育的理念;第二是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传统,包括现在民间很多高校都在复兴的传统书院这样一种制度;第三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校长,包括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等已经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些很重要的资源。应该说,一直到民国时期,包括梅校长在内,只是产生了通识教育的一些想法和理念,并不能说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制度的起步,归根到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学面对自己的问题而进行的实践。
所以,我认为,应该很明确地把1999年定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制度化的起步之年。因为那一年,教育部不但在53所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最重要的是规定了相应的学分要求,这是一个根本的制度性保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场的各个大学之所以能够开展通识教育,首先是因为学分,学分的保障提供了制度上开展通识教育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没有完成规定的学分,学生就不能毕业。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部推动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其第一步是中国的老一代科学家,特别是杨叔子等理工科高校校长、院士们所提出来的。1999年所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有两点,第一点是规定学分制度,第二点更为重要——明确提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