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教育改变了什么? 精装

分享到:

定价:¥78.00

  • 著者:189207 
  •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本印时间:2025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5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857-0
  • 读者对象:教育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教育问题的读者
  • 主题词:教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翻开《教育改变了什么?》,跟随刘少雪教授一起解锁个体成长与教育问题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秘教育如何塑造受教育者的发展轨迹。

身处现代社会之中,个体随着义务教育的时代洪流,“自然而然”选择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我们对于教育问题熟悉却又陌生,焦虑却又往往缺乏深刻的洞见。刘少雪教授新作《教育改变了什么?》犹如一场及时雨,回应了反思教育意义的心理需要;又如一盏明灯,为深陷教育迷思的我们寻求教育的真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本书巧妙地融合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用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数据资料揭示了教育的深远影响,从职业选择、生活方式、能力培养等视角深度剖析了教育是如何在显性、隐性的不同层面全方位塑造个体成长轨迹的。无论是否为人父母,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自身发展的读者,都能在此书关于教育问题的条分缕析中收获全新感悟。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少雪,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生教育、工程教育、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先后出版《中国大学教育史》《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等6部学术专著,在中外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大多数家庭总是倾向全力支持子代的教育。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的背景下,适龄青少年获得各级教育的机会已然不是大问题,但教育内部的竞争依然非常剧烈,那么人们到底在竞争什么?为什么竞争?竞争是否值得?说到底,人们投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诸多问题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回答。本书通过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证据,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成长发展的角度,尝试揭开教育能否改变人生以及如何改变人生的秘密。

显示全部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教育与职业——学历是职场的外衣还是硬核?
第一节 学历与职业的外显性关联
第二节 对教育与职业关系的争论
第三节 新中国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教育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第一节 教育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对婚姻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能力——孰因孰果?
第一节 教育与智力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非智力能力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与成长——教育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节 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过程中的个体成长
第五章 教育改变了什么?
第一节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改变人?
第二节 教育如何改变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教育对个体的改变会因人的社会性特征而产生弥散性影响。一方面,教育对个体的改变,会通过婚姻家庭、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生产与消费方式等途径,转化为家庭性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然后通过子女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营养健康、教育、职业等方面的投资消费等方式,响子女后代。子女通过代际传承机制所继承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既反映了不同类型家庭的绝对经济社会地位水平及消费水平,也反映了子女与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并以此影响子女后代的受教育能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另一方面,教育对个体的改变,还会同时通过社会竞争机制和示范效应方式,向外延伸、扩散,影响家族、社区的教育投资观念行为。就像贝特兰·罗素所说,“乞丐不嫉妒百万富翁,虽然他们一定嫉妒比自己收获更多的别的乞丐”。最有力的竞争对象或者榜样示范,通常来自于熟悉、邻近或地位相似的人,教育对个体的明显改变,会对周围人群、社区产生弥散性的示范效应,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改变本已习惯的决策路线和行为方式,从“倾向于从他们最熟悉的选项中做出选择,从而走上一条看起来相对好走的道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中做出某些改变,将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以不同“振幅”、不同“波长”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扩散方式,扩散到家族、社区乃至社会。相对来说,越是在信息相对封闭、改变路径相对贫乏的地区,教育改变个体的示范性效应及弥散性效应越大。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代际传承、示范效应和弥散效应等方式,虽然可以将教育对个体改变的某些影 响向外扩散,但教育对个体的生理、心理性改变自身并不能进行人际转移,而只附着于个体自身的生命,并随着个体生命的终止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