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九辑) 中国美学研究

分享到:

定价:¥138.00

在这儿买: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本印时间:2022年06月
  • 开本:16页数:409页
  • ISBN:978-7-100-21207-6
  • 读者对象:美学及美学相关联领域(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学者、学生及美学爱好者等
  • 主题词:美学中国文集
  • 人气:142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以世界性视角观照中国本民族美学研究前沿的学术出版标杆;集聚国内美学界学术新锐,助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编辑推荐:
1.权威专家和顾问团队,一流学者,直面美学学术前沿
本书主编朱志荣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本书顾问团队包括陈望衡、阎国忠、杨春时、叶朗、张玉能、朱立元等国内美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本书所收论文集聚海内外美学名家、新秀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直面美学学术前沿。
2.强调本土特色,彰显时代价值
中国历代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资源,但与其他诸多学术领域一样,遭遇了古与今、中与西、本土与外来、世界与民族等多对矛盾交织的“现代性”困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接处,王国维、朱光潜、蒋孔阳等美学先驱以西阐中,在当时无疑为中国美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在此基础上,《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九辑)更强调中国美学本身的特色,主张通过中西美学诸多范畴的对照,彰显中国本土美学资源自身的特点和内在意蕴。其中涉及王国维美学思想、庄子美学、新儒家生态美学、杨简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宋代工笔画的美学观、实践美学对康的美学的突破等,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民族特质,又圆融自信地移植西方美学资源;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原汁原味,又彰显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价值。
3.以世界眼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九辑)将本民族的美学研究放在时代的潮流中,以世界性视角进行剖析,旨在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平台,并为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层次价值,促进中国美学的现代转换和运用提供条件,对美学研究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理论和中国艺术史研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九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西方美学”“生态美学”“书评与综述”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美学的“象喻式命题”,杨简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研究进路辨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现代新儒家生态美学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美观,等等。

显示全部目 录

【中国古典美学】
论古代美学“象喻式命题”
先秦易学的“中”“正”观念及其美学意蕴
适性美学:从庄子到郭象的观念史考察
论“韵”概念从音乐到人物品评的嬗变——兼及对谢赫“气韵”的影响
“兴”义阐释史中的显隐维度
“一以贯之”——杨简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宋代“观物”观对工笔画中写真精神的影响研究
“观”与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的历史生成
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进路辨析
【中国当代美学】
论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
客观美与主观美之辨
感悟 判断 创造——朱志荣意象创构内在机制论
中国画审美认知的神经基础:一项ERP研究
实践美学对康德美学的四大突破
兼融中西与诗意栖居?——以留德雕塑家张德峰教授的艺术风格为线索
【西方美学】
从“处境文学”到“自由的艺术”——论让-保罗•萨特实践自由的存在主义文艺观
“言不尽意”辨——基于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考察
【生态美学】
现代新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论纲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美观
从“连续性”形而上学到“环境”审美——论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中“连续性”思想的逻辑演进
生态美学与美学的客体性转向——以罗尔斯顿为讨论中心
哥特式建筑复兴的自然契机与生态救赎
自然寂静之声走入音乐及其生态审美效应
建构与突破:生态美学与人的生存问题——论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建树与所谓 “无人美学”的争议
【书评与综述】
跨文化语境下蒋彝书法美学理论体系的构筑方式和审美特征考察
中华美学的多元建构与意义阐发——中华美学学会第九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美学
基本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中华美学精神由中华、美学、精神构成合成性概念或词组。以“中华”作为对象的主体身份及空间地域范围,亦即中华民族的主体身份及中国地域空间范围,由此基于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聚焦于表达中华民族特征及中国特色。“美学”作为学科范畴尽管来自西方引入而命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美学,那种至今还在纠缠“美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美学”的争执并无实质性意义。先秦以来历代都有关于美与审美的论述、学说、理论及思想,并非一定要冠以美学之名才能认定为美学,而不顾中国美学之实抑或中国美学特点实不可取。只不过相对于西方美学更为侧重从美的理念、理式出发致力于构建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理论体系有所不同,中国美学更为侧重从审美、审美主客体关系、审美现象、审美体验、审美经验出发致力于从文学艺术中讨论美与审美关系问题,形成中国美学的特征特色。“精神”来源于中国古代元范畴“精”与“神”结合的并列词,两者有所区别而又相应相通,源自于“神人以和”及“近取诸身”的人体机能结构及生命活力,其义因互训互文以构成“精神”。其内涵及功能一方面针对人而言,指人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精神信仰、精神指向、精神追求,多用于相对于身而言之心,相对于形而言之神,相对于形而下而言之形而上;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精神,如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产、精神活动、精神文明等;再一方面是基于现象及对象的内涵实质、本质特征、理想愿望、价值取向、功能作用、价值意义而概括提炼出一定的观念意识形态的精神指向,如审美精神、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尽管因语境、语用使其语义有所不同,但其所指含义及内涵实质是相关相通的。李修建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中国人特有的气化论的宇宙观,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以血亲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以及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我们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俗同样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中华美学精神呈现出精彩的内涵,形成了刚健有为、中正典雅、和谐朴茂、气韵生动、清旷简淡、乐天重生、热闹喜庆等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归纳与概括中华美学精神内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