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国家风险:外国投资者的困扰 平装国家金融安全与风险治理译丛

分享到:

定价:¥78.00

  • 著者:189819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本印时间:2025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46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409-0
  • 读者对象:经济学、金融学相关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对此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风险分析研究世界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从解决老问题出发,对国家风险进行了新的分析 

国家风险一直是经济学家、金融家和投资者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概念,然而长期以来,一直让学者们感到困惑。本书从概念出发,基于几十年的专业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在研究国家风险时,需要面对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家风险的定义取决于国家风险专家的具体职业特征,很难达成共识。第二个问题是国家风险的组成部分涵盖多个学术领域,研究难度很大。第三个问题是尽管国家风险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国家风险专家和评定者也已经公布了他们对国家风险评定的方法、报告和评级,然而投资者对这些指标的一致性或准确性仍然缺乏明确认知。
本书是第一部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学术著作,对国家风险进行了全新的分析和阐释。
诺伯特·盖拉德(Norbert Gaillard)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专注于主权信用评级、金融市场和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
肖忠意,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监察审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审计与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安全与风险治理、公司金融和审计学等。
杨蒙,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战略安全、国际法、国际教育等。
杨浩然,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效率、能源安全。
雷声,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处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民生与社会保障等。 

 

丛书简介:
本译丛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监管、金融生态和战略等角度,选取并翻译国外经典著作,通过对国外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各种模式、方法、问题的呈现,以期对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和金融新业态监管提供现实、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显示全部目 录

致 谢
缩略语
第 1 章 引言
1.1 商业活动和国家风险
1.2 国家风险的概念谱系和定义
1.2.1 国家风险概念谱系
1.2.2 国家风险的重要定义
1.3 本书大纲
参考文献
第 2 章 两个世纪的国家风险( 1816—2016)
2.1 英国治世时期的外国投资
2.1.1 整体风险
2.1.2 出口商的国际商业环境
2.1.3 外国直接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的国际商业环境
2.1.4 外国债权人的国际商业环境
2.2 去全球化和对外国投资的威胁: 1914—1945
2.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
2.2.2 民族主义、孤立主义和国际合作缺失
2.2.3 滑向保护主义
2.2.4 外资财产日益脆弱
2.2.5 困境中的外国债权人
2.2.6 第二次世界大战
2.3 两极世界中的国际商业: 1945—1991
2.3.1 重建世界经济
2.3.2 地缘政治背景
2.3.3 岌岌可危的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2.3.4 国际贸易的增长和新的出口风险
2.3.5 面临风险的外国直接投资
2.3.6 导致重大金融危机的长期债务周期
2.4 全球化时期: 1991—2016
2.4.1 新范式:自由市场资本主义
2.4.2 金融全球化:机遇与危险
2.4.3 中国经济的繁荣
2.4.4 新的主权债务格局
2.4.5 新世界经济格局:相互依存与竞争之间
参考文献
第 3 章 国家风险分类
3.1 国际政治风险
3.1.1 东道国和投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3.1.2 国际制裁和禁运
3.1.3 国际紧张局势与战争
3.2 国内政治和制度风险
3.2.1 制度和政治不稳定
3.2.2 国内暴力和战争
3.2.3 政治风险的两个悖论
3.3 管辖权风险
3.3.1 征收
3.3.2 与法律、监管和司法环境相关的风险
3.3.3 腐败行为
3.4 宏观经济风险
3.4.1 外汇和货币问题
3.4.2 金融和私人债务问题
3.4.3 财政和公共债务问题
3.4.4 贸易问题
3.5 微观经济风险
3.5.1 供给侧风险
3.5.2 需求侧风险
3.6 卫生、健康、工业和环境风险
3.6.1 卫生和健康风险
3.6.2 工业风险
3.6.3 环境风险
3.7 自然风险和气候风险
3.7.1 自然风险
3.7.2 气候风险
参考文献
第 4 章 主权风险指标
4.1 主权评级方法
4.1.1 穆迪和标准普尔发布的主权评级
4.1.2 《机构投资者》评级
4.1.3 《欧洲货币》国家风险评级
4.2 主权风险指标的表现
4.2.1 1982 年债务危机
4.2.2 2009—2013 年欧元区债务危机
4.2.3 主权债券时期( 1995—2013)
4.3 一般性评论
4.3.1 重构主权评级方法
4.3.2 全球化时期主权评级的演变
4.3.3 评级的趋同和分歧
参考文献
第 5 章 国家风险指标
5.1 国家风险评级方法
5.1.1 国际国家风险指南方法
5.1.2 克雷登多的国家风险评估方法
5.1.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风险分类
5.1.4 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指数
5.1.5 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指数
5.1.6 世界经济论坛的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
指数
5.2 国家风险冲击
5.2.1 方法
5.2.2 重大国际政治暴力事件
5.2.3 重大国内政治暴力事件
5.2.4 征收行为
5.2.5 高通货膨胀峰值
5.2.6 深度经济衰退
5.2.7 资本流动的重大限制
5.2.8 主权债务危机
5.2.9 异常自然灾害
5.2.10 对确定的国家风险危机的评论
5.3 国家风险指标的表现
5.3.1 方法
5.3.2 《欧洲货币》国家风险评级表现
5.3.3 国际国家风险指南国家风险评级表现
5.3.4 克雷登多国家风险评级的表现
5.3.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风险评级表现
5.3.6 经济自由指数国家风险评级表现
5.3.7 世界经济自由度国家风险评级表现
5.3.8 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表现
5.4 一般性评论
5.4.1 国家风险指标和风险类型
5.4.2 改进国家风险评级方法
5.4.3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风险评级演变
5.4.4 评级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很难确定国家风险的概念是何时出现的。早在 1967 年,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 “美联储”)监管检查部助理主任的弗雷德里克·达尔(Frederick Dahl)在一篇针对美国银行国际业务的研究论文中就使用了这一表达方式。达尔(Dahl 1967,116)指出,“对任何外国信贷所固有的所谓国家风险的评估是国内和国际贷款的主要区别。除了评估单个借款人的信誉外,银行还必须对借款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评估,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偿还贷款时的外汇可得性”。
直到1975至1977年,国家风险的概念才开始渗透到经济文献和媒体中。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1970年至1975年,中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外债飙升了144%,而西方银行融资的债务份额从7.5% 攀升至 25%。主权债务不断增加,这让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感到担忧,该机构试图确保长期贷款得到足够的长期存款的支持。到 1977 年,国家风险已成为银行家和投资者使用的流行词。同年3月,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亨利·沃利奇(Henry Wallich)在美国众议院银行、金融和城市事务委员会的一份声明中使用了该术语(Henry Wallich 1977)。几周后,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花旗银行副董事长科斯坦佐(G. A. Costanzo)保证只有一小部分授予欠发达国家(LDC)的贷款 “涉及重大的‘国家风险’”。国际清算银行(BIS 1977)在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中解释说 “国家风险‘确实’在许多方面为私人银行业务增加了新的维度”;该国际机构补充说,“我们有必要去评估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并将其外债数量和结构的数据与一些宏观经济数据联系起来,例如,当前和未来的外汇收入”。
然而,从1977年开始,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对国家风险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Friedman 1977 ;见下文)。概念混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蔓延开来,一直持续到今天。主要原因是国家风险专家并不都监控相同的风险;相反,他们关注那些影响他们自己的机构或客户的风险。此外,各种焦点风险与之前确定的六类国家风险(CR1—CR6)中的一种或多种在系统上并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