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等。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时间、技术、语言和真理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清华,北京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现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海德格尔学会会员,国际柏拉图协会会员。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多项。有多部著作、译著出版。
《存在与真理》是海德格尔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时期,在1933年夏季学期和1933—1934冬季学期的授课内容,收入海德格尔全集36/37卷。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夏季授课内容,题目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部分的目的是通过与黑格尔思想的对峙赢得德意志民族此在的基调。揭示出形而上学的两个决定性的基础:数学和基督教,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神学-逻辑学。第二部分是冬季授课内容,题目为“论真理的本质”,通过解读赫拉克利特箴言和柏拉图“洞穴之喻”以及《泰阿泰德》,海德格尔论述了真理的本质作为斗争和无蔽,并细致考察了非真理的本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1933年夏季学期)
导言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历史的根本事件
主体部分 基本问题和形而上学――为跟黑格尔的对峙作准备
第一章 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变化和基督教印记
第二章 近代形而上学的体系及在其首要决定性基础中处第一位的:数学
第三章 近代形而上学体系中的基督教规定性和数学性的-方法论的奠基思想
结论
论真理的本质(1933/1934年冬季学期)
导论 本质问题的棘手性和不可回避性
第一部分 真理和自由: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之喻的一个解释
第一章 真理发生的四个阶段
第二章 善的理念与无蔽状态
第三章 非真理的本质问题
第二部分 就非真理的本质的问题对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的一个解释
第一章 对希腊知识-概念的初步思考
第二章 泰阿泰德对知识的本质问题的回答以及对它们的拒绝
第三章 ψευδηζ δοξα的可能性问题
附录Ⅰ 1933年夏季课程笔记和草稿
附录Ⅱ 1933/1934年冬季学期大课的记录和计划
编者后记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