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 精装光启文库

分享到:

定价:¥88.00

  • 著者:3008 
  •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本印时间:2025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79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854-9
  • 读者对象: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研究者
  • 主题词: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跟随著名社会学家,了解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

1.本书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不同时期的随笔、回忆、评论与短文合集,分为“想象的锻造”“阅读的快乐”“学术的踪影”“理解的艰涩”“过往的浮标”这五个部分,收录了作者治学、阅读、旅行、评论的相关文章35篇,囊括内容广泛,文笔清新可读,时时闪耀着一个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的智慧之光和生活之趣。
2.本书作者周晓虹,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有《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理论的邂逅》、《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中国体验》、《重建中国社会学》(主编)、《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及《社会心理学系列》五种;译有《萨摩亚人的成年》、《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等;主编CSSCI辑刊《中国研究》杂志30辑(2005—2024)。
3.本书附有精美藏书票和辑封插图,精装32开,封面贴纸烫黑,装帧考究精致,使用80克纯质纸,耐磨耐翻,适合读者收藏阅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周晓虹,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有《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理论的邂逅》、《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中国体验》、《重建中国社会学》(主编)及《社会心理学系列》五种;译有《萨摩亚人的成年》《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等;主编CSSCI辑刊《中国研究》30余辑(2005—2024)。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部分书评、随笔、序与跋及讲演,以社会心理学为主线,力求在不同的主题中体察自身、洞悉人性、理解社会。虽不求精骛八极,但唯愿心游万仞,通过写作、阅读、翻译、讲演、讨论、访谈、田野、旅行怀念师长、感激友情、激励后学,以幽默、激扬之文字,饱沾坦诚、仁爱之深情。开篇(代序)托出个人生命史,随后遣上五辑35篇长文短篇,结语(跋)则以六六之年的感悟与思考,道出重启新的人生的大梦宏愿。

显示全部目 录

想象的锻造
智者如炬,仁者如山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
女裙长短:经济与社会文化的风向标
“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
上海社会学:进步与未来的可能方向
“脱单”,或融入社会
中国体验:大变迁时代的精神感悟
阅读的快乐
米德与她的《文化与承诺》
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边际人:概念、特点及其他
《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
东亚的审读与傅高义的人生
群氓:勒庞与大革命的余悸
解释犯罪:锻造社会学想象力的特殊之途
学术的踪影
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
谣言、恐慌与风险社会
“中国体验”两极化震荡国人心灵
中国人的精神漂泊何时终结
开放: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现代表征
焦虑:迅疾变迁背景下的时代症候
摒弃无聊,或意义感的再造
理解的艰涩
终看后浪推前浪
性格就是命运
韶华不为年少留
找回对土地的感觉
八月长江万里晴
向天再借五百年
薄暮时分留夕照
过往的浮标
大学、同侪群体与现代性的建构
汽车大潮与中产阶级的兴起
中国中产者:从浮现走向精神存在
在母校寻找逝去的青春
我的学生凯琳
我与商务印书馆的非商务性往来
校庆120周年贺
跋 六六之年,或重启新的人生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社会心理学进入中国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它是中国这个古老的社会朝向现代转型的诸多尝试之一,或者用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话说,是现代性的后果之一。 1919年,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陈大齐撰成《民族心理学之意义》一文,采纳冯特的观念,将社会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并置; 1924年,时任南京大学之前身东南大学心理学教授的陆志韦出版了第一部中国人自著的《社会心理学新论》; 1929年,时任南京大学之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的潘菽也写成了《社会的心理基础》一书; 1946年,时任南京大学之前身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的孙本文则出版了上下两卷本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一现代社会科学在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逐步现代的都市里开始了缓慢但顽强的生长。
1949年后,尽管在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人类学一道被视为“资产阶级伪学科”而遭取缔,但却依旧在海峡对岸获得了某种形式的接续和发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杨国枢、金耀基、李亦园和文崇一诸教授的引领下,在台港地区酝酿出轰轰烈烈的心理学、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运动。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为我们的民族带来伟大转机的同时,也赋予中国社会心理学以新生: 1979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王极盛的《建议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一文;紧接着,北京市心理学会于1981年夏召开了“社会心理学学术座谈会”; 1982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由陈元晖教授担任会长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同年9月改名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由此拉开帷幕。
最为重要的是,当年年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明确提出“……社会心理学等,也要加强研究”。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写下了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述所有历史节点,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尽管大多不再被人提及,有些濒于被遗忘,却镶嵌在这一学科后来重建的历史经纬之中。今天,我所以选择“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就职讲演的主题,是因为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说明社会心理学与一个急速变迁的时代的关联、社会心理学学科的独特之处,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变迁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其实,我最早写下“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学术格言,是在1993年《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的一次采访中。从1984年考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费孝通、孔令智两位教授攻读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起,到此时不过10年,那时的我刚刚36岁,正是好高骛远、激扬文字的年龄。在此前一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引来“东方风来满眼春”,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在邓公的激励下兴奋异常,而且这种兴奋第一次与政治无涉:市场经济催生了中国人“下海”经商的大潮,一时间几乎所有智商稍高一些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扑腾着入“海”,让我们这些还待在“岸”上的人在羡慕之余,确实第一次产生了深深的“认同”危机。借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语式,留下还是出走,这确实成了一个问题!
我所以留下了,在相当的程度上不仅源于我对大学校园里自由而富于挑战的生活深怀渴慕,而且也因为我对自己此时从事的专业——社会心理学——“情投意合”。虽然我在大学本科的时候最初学的是医学,但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对文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在改革开放前选择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决定。 1977年高考的时候,因为某种缘故我没有选择文科,而是去报考了南京医学院。不过,我在南京医学院的生活称得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对那所现在发展得相当不错的母校缺乏应有的认同。如此,这样一种学科背景和个人经历,在后来考上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并有机会以社会心理学为志业时,对这门本来就充满了人生奥秘和大众魅力的学科的倾心之情自然就会坚定不移。
我们说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学科之一,理由当然可以列举许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察者,同时又是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样一种双重角色,使得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一种现代职业或谋生手段,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动力及其规律有着清醒的了解和认识,他的行为及其结果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了解和认识的影响。换言之,对行为的领悟常常支配着他自己的行为,这不能不赋予社会心理学家自身的行为以独特性。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在其自传《绝非偶然》中所言,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个人的改变以及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巨大变迁”;其实,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