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外国哲学(第47辑) 外国哲学

分享到:

定价:¥12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本印时间:2024年06月
  • 开本:16页数:304页
  • ISBN:978-7-100-23938-7
  • 读者对象:外国哲学专业研究者
  • 主题词:哲学国外丛刊
  • 人气:17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韩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康德哲学暨德国唯心主义、政治哲学、韦伯与社会理论、当代中国思想、大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汉语哲学。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译著三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第四十七辑)》由韩水法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组稿,刊登外国哲学专业研究者的学术文章。《外国哲学(第四十七辑)》有康德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研究和青年之窗五个栏目,共收录14篇论文。康德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三篇探讨康德哲学的论题和概念的文章;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收录两篇论文,分别探讨维特根斯坦的“无”和“爱”;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研究收录一篇关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论文和两篇存在主义的论文;形而上学问题研究收录三篇论文,分别关注理由的逻辑空间和关系实在论以及“being”问题;青年之窗收录三篇年轻学子的论文。

显示全部目 录

康德哲学研究
韩林合  康德论“我在思维”与“我存在”之关系
孟德忠  论康德空间观念性论题中的几何学要素
张  杨  康德的“人的使命”概念内涵探微——兼评国内两种解读模式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徐  强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谈“无”
梅杰吉  在情绪与信念之间——维特根斯坦论爱
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研究
吴  娱  死亡意识与他人经验:梅洛—庞蒂视域下的黑格尔的存在主义
李  双  反驳认知现象学的载体代理论证——基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雷乐天  扬•帕托契卡《历史哲学的异端论考》中的存在主义
形而上学问题研究
黄家光  重勘“理由的逻辑空间”——论罗蒂与麦克道威尔之争
钱  朴  关系实在论的形而上学辩护论析
余  欢  再论“Being”问题:一种对弗雷格—罗素区分理论的修正方案
青年之窗
施笛闻  从伊斯兰教传统看刘智:宋儒性理学简析
张  愉  情绪的评价性判断理论及其弊端
黄博尧  韦伯视域下的中国大航海问题初探
《外国哲学》征稿启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按照康德的理解,感性是我们的心灵接受表象的能力,是我们的心灵的一种接受性。与此相反,知性则是我们的心灵自己产生表象的能力,是我们的心灵的一种自发性。一般说来,知性是一种非感性的认识能力。但是,人之直观只能是感性的,即必须通过感性的运用来进行,独立于感性,人不能享有直观。因此,人的知性不是一种直观能力。但是,除了直观就只有经由概念而进行的认识了。因此,人借助于知性而进行的认识是一种经由概念而进行的认识,不是直观的,而是推论式的。经由概念而进行的认识即思维。因此,人之知性是一种概念能力,进而是一种思维能力,其全部功用就在于经由概念来思维感觉能力的对象或感性直观的对象。经由诸概念来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就意味着使用它们做出判断。因此,知性的全部行动均可追溯至判断,所以知性也是判断能力或做出判断的能力。因此,知性的自发性直接意味着概念的自发性和思维的自发性,进而意味着认识的自发性。
那么,如何理解概念?康德认为,概念是间接的、一般的表象,需要借助于许多事物共同具有的特征而间接地关联到对象。概念或者是经验的,或者是纯粹的。经验概念包含着感觉成分,是从感觉经验中抽象而来的;而纯粹概念则没有掺杂任何感觉成分,仅仅包含着关于对象的思维形式,不是从感觉经验中抽象而来的,而是源自知性。只有纯粹概念(和纯粹直观)才是先天可能的,而经验概念(和经验直观)则仅仅是后天可能的。
纯粹的先天概念虽然并非源自感觉经验,不含有任何感觉成分,但是为了成为真正的概念,即人们借以思维了某个事物的概念,它们必须与可能的经验发生关联,或者说必须包含着 —甚至于就构成了 —可能的经验进而可能的经验的对象的先天条件(或者说先天根据)。康德将这样的纯粹的先天概念称作“纯粹知性概念”或“范畴”。
康德认为,人之知性的全部功用最终说来就在于经由纯粹知性概念或范畴来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也即在于这样的行动:将在感性直观中提供给它的杂多之综合带至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为了做出此行动,我们必须使用纯粹知性概念或范畴。至于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为何必须借助于范畴而进行,康德给出了如下论证:人们借以将给定的表象杂多(在此表象可以是直观,也可以是概念)置于一个统觉之下的知性行动是判断的逻辑功能,而范畴恰恰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判断的逻辑功能(如果它们规定了一个给定的直观的杂多)。康德有时甚至于断言,统觉的综合及其统一性完全先天地包含在范畴之中了。
在此提到的判断的逻辑功能是指联系着认识内容即联系着认识对象的判断的逻辑功能。相应意义上的判断的逻辑形式在于其所包含的诸概念的统觉的客观统一性。此种统一性是一种综合的统一性。如果我们不考虑认识内容,即不考虑与认识对象的关联,而只考虑认识形式,那么判断的逻辑功能仅仅在于提供诸概念之间的分析的统一性。相应意义上的判断的逻辑形式就在于这种意义上的统一性。康德断言,后一种意义上的判断的逻辑功能总共有四类,相应的判断总共也有四类:关于数量的判断、关于性质的判断、关于关系的判断和关于模态的判断。这四类判断又进一步分为十二种判断。相应地,联系着认识内容进而联系着认识对象的判断的逻辑功能,也即范畴也有四类十二种:数量范畴、性质范畴、关系范畴和模态范畴。


 

各期列表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发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