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康德、黑格尔与从天堂到历史之路 平装社会思想丛书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89736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本印时间:202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3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345-1
  • 读者对象:德国古典哲学、宗教学、思想史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和大众读者
  • 主题词:康德(Kant-Immanuel1724-1804)伦理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教授重磅新作,首次揭示现代理性社会背后的神学思维。思想史类图书的典范之作,专业论证与清晰文笔的完美结合,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愉悦,不容错过的思想探险! 


相关推荐:
迈克尔·罗森凭借其渊博学识以及精度分析和批判性想象力的独特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场辩证法盛宴:他通过展示这些世俗主义思想家如何沉浸在现存的宗教思想形式中,使德国理想主义重获新生。这部杰作是阿多诺曾称之为“在形而上学衰落之际”与之团结的一个佳例。
——莱纳·福斯特,法兰克福大学教授


关于英语世界伦理思维的性质和有效性的讨论,[现有]案例范围太窄了。……迈克尔·罗森重新审视了康德的传统,并开辟了更广泛的关键问题。他的书写得清晰而引人入胜,可以活跃和改变眼前这场辩论。它需要被广泛阅读。
——查尔斯·泰勒,麦吉尔大学教授


迈克尔·罗森重新讲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故事,将其核心描述为“从天堂到历史之路”。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文笔优美,论证严密,充满见解和智慧。
——埃克卡特·福斯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视野广阔,欧洲思想史的壮阔画卷尽收眼底
本书是一本浓缩18—19世纪欧洲思想精华的读物。作者诠释康德、黑格尔哲学著作的同时,时时向哲学史溯源寻根,屡屡环顾左右求证,苏格拉底、柏拉图、赫尔德、席勒、谢林、费希特、斯宾诺莎、卢梭,也都参与这场思想史会饮中,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跨越千百年的思想长卷。
★新颖独到,揭示神学阴影下的现代性悖论
本书的视角挑战常识,极具思想冲击力,激发了我们对现代性自身前提的批判性思考。作者犀利指出塑造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当信仰不再是公共道德和政治秩序的绝对基石后,我们为何必须遵守道德规范?这不仅仅是历史洞见,更是深刻的现代性批判。
★洞见深邃,直击康德、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核心
读过本书,读者可以瞬间把握康德、黑格尔乃至当代许多哲学辩论的深层关注和问题核心。无论是对康德、黑格尔哲学,还是对一般伦理学思考感兴趣,本书作为一个很好的入门起点,定能深化读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现代社会规范性基础之脆弱性、保守性的认识。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迈克尔•罗森(Michael Rosen),哈佛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师从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罗森从事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思想史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尤以对19世纪和20世纪欧陆哲学和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的研究著称。
李仙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现任职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政治哲学、美学研究,以及马克思、黑格尔与尼采比较研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思想史上的暗影从未消散——经历里斯本地震和战火硝烟之后,人类如何坚守道德进步的信念?不朽的理念又将何去何从?
本书重溯从康德到黑格尔一段时期的思想过渡、转折与嬗变,揭示德国古典哲人如何在加速哲学世俗化进程的同时,又将信仰时代的遗产深植于自由、进步与道德等现代观念之中。“从天堂到历史之路”,起点是中世纪神学,转折是康德道德哲学,终点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人类在世界中锚定自身坐标的根本需求,对超越性归属(无论世俗抑或神圣)的永恒追寻,必将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投下悠长的阴影。 

显示全部目 录

参考文献和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一个不那么世俗的时代?
一个侦探故事
世俗化
信仰与理性
子孙后代
无形的教会
自由
黑格尔与宗教
哲学作为生活方式
虚无主义的威胁
支持和反对黑格尔
总结和几点备注
文本和译文
第二章 唯心主义者的历史理论
马克思与接受问题
利益-输入-合法化-输出,抑或合法化-输入-合法化-输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苏格拉底主义与宗教传统
迷失的宗教
恶的问题
游叙弗伦困境
意识形态史
第三章 康德的反决定论
应得与惩罚
宿命论
实践和理论自由
先验唯心主义
一系列表象的始因
第四章 免于任性的自由
积极自由
自律与任性
自由论述的两个阶段
神的自由
自由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的自由必然性
第五章 康德伦理学与康德的伦理学
康德伦理学的诉求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一个大纲
康德伦理学的四个问题
普遍法则
宽泛的义务
人性公式
康德主义需要一种限定的抉择程序吗?
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
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作为行动的指南?
作为一个系统的道德规范
结论
第六章 从天堂到历史
“世界历史就是最终审判”
康德与“至善”
康德的“法权”与“无形的教会”
席勒
赫尔德
费希特
《最古老的体系-纲领》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黑格尔与不朽
精神与个体
第七章 自律与异化
神正论
异化困境
上帝之善和魔鬼
存在的孤独
任性与异化
自律
作为同一性的道德
叔本华
黑格尔《基督教的精神》
爱与异化
在他物之中与自身同在
第八章 历史中的哲学
康德和黑格尔:一个简要的回顾
黑格尔与马克思论哲学与历史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悖论的路径
黑格尔之后
不朽、自由和道德分歧
潮流的转向
一些疑问
第九章 不朽之后
彗星
《最后一个人》
伯克与保守主义
穆勒
现代伊壁鸠鲁派
价值的消亡?
“我们这个时代的绝望”
纯然理性界限之外的宗教
这世界的王
作为一个欺骗系统的社会
里斯本和奥斯维辛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一章 引言:一个不那么世俗的时代?(节选)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个穿着廉价西装的男人火急火燎地穿过一片工业废弃地。他神经质地用手指梳理着头发。他的头发看起来像是他自己用指甲钳剪出来的。最后,他来到一堵墙前,伸手抽出一块松动的砖头。紧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东西(小笔记本?抑或是小胶卷?),把它塞进洞里,然后把砖头摆放到原来的位置。随后他走开了,同时扫视四周,确认一下自己是否被人盯梢。突然地,不知从何方冒出来一辆黑色的大轿车,两个壮汉从里面跳了出来。他被塞进车里运走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现在,场景发生了变化。两个戴着圆顶礼帽的时髦中年男子正在圣詹姆斯公园散步,一边假装喂鸭子,一边聊得津津有味。“所以,到了那儿你就会明白了,乔治,”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道,“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部长想让你看一看——当然,要不动声色、小心翼翼地查看。”
到此我们暂告一个段落。我们知道,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或不管是谁写的,在接下来的几百页的结尾,经过一些意想不到但似乎合理的曲折和转折,在圣詹姆斯公园所描述的事件和那个发型糟糕的可怜家伙将被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简而言之,此即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分离(以及最终的巧合),亦即你花钱买惊悚小说或犯罪小说之所获。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我对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对比有这样的见解要归功于他)评论道:“一位有说服力的哲学研究者写的侦探小说的开头是:‘在这部小说中,我将证明罪魁祸首是男管家。’余下的不饶费舌,只需填写细节。”然而,几人相信真实情况会是如此这般呢?我怀疑哲学家的侦探小说更有可能这样开头:“在这部小说中,我将挑战‘罪魁祸首是男管家’这一流俗的看法。我将质疑关于什么是管家的公认假设,以及什么可以作为证明管家(如果他确实是管家的话)‘做过’这件事的证据。”或者类似的事情。
即使哲学不是一种侦探小说,它仍然是某种神秘之旅:其目的是改变人们司空见惯的理解,那么我们如何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充分描述这一目的地呢?更糟糕的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确信自己真的在朝着那个目的地前进呢?正如休谟所担心的:“即使命运女神最终会指引我跟上它的步伐,我该用什么标准来辨清[真情实况]呢?”
大多数英美哲学家在处理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时,往往会对它们不予理会。然而,有一位哲学家肯定不会如此行事,他就是黑格尔,它们让他对哲学著作的序言或引言发表了一些贬损这类构思的言论。他在《精神现象学》的开头说,在序言中呈现上述种种思虑是不适宜的,是与哲学的目的相悖的,不啻南辕北辙:
因为在一篇序言里,无论对哲学进行怎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做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做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但是,这些做法都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
当然,如果读者不觉得这令人鼓舞,也情有可原。无论黑格尔有什么其他优点,他都很难成为读者友好型的典范。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接着给《精神现象学》写了一篇序言——长达50页的极其密集又非常令人费解的哲思散文。
然而,黑格尔指出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作者和读者——需要从对哲学论证如何发生的共同理解开始。但任何对哲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的任务。诚然,哲学也曾有过类似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常规科学”的短暂时期(这些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终结”的时期),但是,尽管专业机构尽了最大努力来强求规则性,事实却证明,这种正统观念并不持久。
在这方面,哈佛哲学家蒯因(W. V. Quine)的一种不屑之语(虽然稍显滑稽)需要被考虑在内。据说,蒯因曾说过,有两个类型的人对哲学研究感兴趣:对哲学史感兴趣的一类人和对哲学感兴趣的另一类人。然而,本书的出发点恰恰相反。它的目标既是哲学的又是历史的:不仅哲学史本身是哲学的,而且哲学式的历史亦是哲学的。我相信,哲学式的历史代表了理解我们(作为哲学家和公民)所面临的一些最深刻和最复杂的问题之最富有成效的方式。这意味着,本书的写作及其论证方式,将与那些更传统的说英语的哲学家所提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如此看来,本书应该有一个“引言”。作为第一步,我将简要介绍和讨论读者稍后将在本书中再次遇到的一系列引文。这个想法是为了让我们的旅程有一种使命感,它将带我们穿越时而晦涩深奥、时而纷繁复杂的旅程。
 

 

世俗化
让我们从这本书的书名《上帝的阴影》(译者注:本书英文版的主标题为The Shadow of God)所援据的一句话说起。它出自尼采的《快乐的科学》第108节:
自从佛陀寂灭后,他的影子仍然在某个洞穴中显现,达数世纪之久——一个巨大而可怕的影子。上帝死了;但考虑到世道人情,在未来的几千年里,可能仍会有各式各样的洞穴,让他的影子在其中显现。——我们仍然必须战胜他的影子。
尼采的格言足以证明这是一部涉及世俗化的著作。然而,我们所说的“世俗化”是什么意思呢?在某种理解的维度上——这种理解在说英语的社会最为普遍,但并不局限于此——世俗化只是传统宗教实践的退却。例如,它可以通过公众拜神行为的减少、教会成员人数的减少和政党政治中忏悔派的生活方式来衡量。
然而,在那些同意这种变化是随着现代世界的到来而发生的人当中,对于如何评价这种变化,却有着纷繁杂呈的观点。一端是那些自称“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人,他们认为宗教的退却是一场运动的一部分,通过这场运动,理性和科学逐渐清除迷信的蛛网,进而促进人类福祉。另一端的那些人认为,世俗化是某个进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进程中,技术能力提升的代价是失去真正重要的事物:某种对真正要紧的事物的稳定感知。一句来自芝加哥施特劳斯派学者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的评述,非常简洁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众所周知,布鲁姆曾说过,现代美国人被承诺拥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古人却有战争、奴隶制……和幸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人们发现了无数得失交织的故事——例如,席勒的神话世界(entgötterte Welt)、马克斯·韦伯的祛魅(Entzauberung)或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滩》(Dover Beach)中的潮水“悠长而退的咆哮”。这就是“世俗化”,即从一个社会环境到另一个社会环境的转变——无论这种转变是好是坏,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理解德语的人可能知道,还有另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世俗化”意义。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的《政治神学》第三章开始写道:“现代政治思想的所有重要概念都是世俗化的神学概念。”换句话说,按照这种解释,宗教远未消失,依然存续,尽管发生了转变。这种观点在英语国家不太常见,但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值得注意。卡尔·贝克尔(Carl Becker)的《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是对启蒙政治思想的一种论述,其目的在于表明,18世纪的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尽管他们自己公开表示对宗教怀有敌意,却在重复一种古老的神学传统,即从解脱和救赎的角度来看待政治过程。
尼采的比喻并不完全符合这两种理解中的任何一种,然而,它传达的信息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中的一种。是的,沧海已变桑田(“上帝死了”),但与此同时,宗教的残留部分仍然存在(上帝的“影子”),而且这并不是平白无故的。我们仍然“必须战胜”那个影子。当然,对尼采来说,上帝本身始终是一种影子——一种虚构或幻觉。那么,“上帝的影子”和“上帝”有何不同呢?
上帝的影子可能指的是思想和实践,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类似于传统宗教。然而,它们不被认为是宗教的,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不包含一些人们最熟悉的宗教特征——例如神迹故事、仰仗启示或拜神的实践。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扮演着宗教的角色,为短暂的生命和这样的生命中所包含的苦难而对我们进行抚慰。本书特别关注传统宗教的一个特征:对个人不朽的信仰,以及人类通过历史共同体实现自我超越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最初(在康德和费希特那里)与对个人不朽的信仰并存,但后来替代了后者。
我们已经注意到,尼采认为上帝的影子是我们现代人仍然需要“战胜”的事物。然而,为何如此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个就事论事的答案是,人类应该按照理性和真理的标准生活。一旦根据这些标准进行鉴别和检测,那种后宗教的思想和实践就应该因未能符合这些标准而被弃绝。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尼采提出了一个更加激进和令人不安的建议。如果“按理性生活”和只相信有坚实基础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相信自己已经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拥抱“现代的、科学的世界观”的人,本身就是“上帝的影子”之威力的完美例证。尼采在另一句格言中写道:
一位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如果他被逐出天堂,他就会在地狱中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将一种信仰与其宗教起源或动机联系起来的后果,就变得不那么一目了然了。当然,一种信仰的力量可能取决于它被认为没有这样的来源,一旦这种联系被发现,它就会失去它的权威。但事实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人们相信,人仅因为是人就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关于人权的观念起源于西方宗教——无论是直接的(人类被“造物主”“赋予”了这些权利),还是源于“人的尊严”,即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形成的。但是一旦这些宗教来源被揭露,权利的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当然,如果权利独立于宗教之外,许多问题就会突然变得困难重重——最显而易见的是,权利的承担者是谁(或什么)。如果没有共同的宗教基础来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如何就胎儿、动物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权利进行理性的探讨?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的观念会随着宗教信仰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世俗思想家来说,保持对人权的信仰,同时又充分意识到这种权利信仰起源的宗教背景,这是可能的——尽管很复杂。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本书没有将世俗化视为外部发展的影响(“科学世界观”的出现、需要新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诸如此类的外部状态),而是从思想本身的内部视角来构建其叙事框架。一神论宗教面临着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们把世界呈现给信徒,认为世界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神之造物。如果这不仅仅是盲目地相信上帝是善的(尽管人类还无法理解上帝如何是善的),信徒就必须对世界以及上帝在世界中的地位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这种努力——把信仰与理性结合起来——给一神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