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女性启蒙 平装

分享到:

定价:¥56.00

购买电子书:
  • 著者:120516 
  •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本印时间:2016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2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2049-4
  • 读者对象:对女性主义、传播学、文化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以及民国史研究者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女性期刊研究中国民国
  • 人气:19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国内仅见对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读解中国女性启蒙进程,返身民国历史现场。

 

  从“三寸金莲”到“高跟鞋”,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知识女性”,从“旧”到“新”, 从“家庭女性”到“职业女性”,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刊的《妇女杂志》,引领女性思想变革潮流,记录中国女性启蒙之路。《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女性启蒙》是重返历史现场之作,在这里,聆听商务印书馆发出的时代之声,百年代际,余音不绝。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鑫,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研究方向集中在媒介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媒介批评、影视艺术以及审美文化研究等方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妇女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的杂志,作为一本贯穿民国十七年历史的重要女性媒介,它清晰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的多重样态,提供了一个现代女性乃至两性关系重整的历史现场。本书将《妇女杂志》作为微观考察的对象,以其不同时期的显著特征为“经”,以每个时期女性话语为“纬”,再现了民国传媒视域中的女性身份的建构和女性形象的流变,意在管窥女性在日常生活启蒙、伦理道德重建以及个体生命感觉的苏醒中的一条女性启蒙之路,为纠缠在时代话语、民族叙事以及民族国家想象中女性话语提供了细节深描。

显示全部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商务印书馆与《妇女杂志》 9
第二章  《妇女杂志》传播的理论和现实语境 27
第三章 启蒙与改良:“微物新知”与“新贤妻良母” 42
第一节 改良时期《妇女杂志》的样貌 44
第二节  “微物新知”——女性日常生活的启蒙 51
第三节  “旧学女子”向“新贤妻良母”的过渡 67
第四节  “杂而不越”——稳健务实的主编策略 85
小 结 “开蒙启智”策略下的新家庭女性 93
第四章 颠覆与重建:“新性别伦理”与“新女性” 95
第一节 章锡琛主编时期的杂志转型 96
第二节  “新性道德”讨论与贞操观转换中的性别结构调整 105
第三节 新婚恋的悖论——时髦的表象与守旧的内核 124
第四节 家庭制度革新中的性别结构调整 144
第五节 层叠的“新女性”符号 158
小 结 新锐的“蛊惑”——女性思想的拓界 171
第五章 生活与都市化:“新感觉经验”与“准摩登女性” 172
第一节  “合时宜”的编辑特色 173
第二节 默化与细入——征文中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情感彰显 182
第三节 新感觉经验——广告和插图中的“准摩登女性” 200
第四节 思想与器物层面的对峙——一种矛盾的存在 216
小 结 “情感与新经验”——生活中的女性叙事 219
第六章  《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与话语空间构建 221
第一节 编读互动——“通讯”与“编辑余录”分析 222
第二节 杂志的议程设置——发刊词和征稿启事的分析 239
第三节 异域女性的想象——图像和翻译中的西方女性 247
第四节 女性身份的模铸——图书广告分析 253
小 结 “导师”与“学生”——男性编码的女性世界 263
结 语 264
参考文献 268
附 表 277
后 记 319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一章 商务印书馆与《妇女杂志》

 

  民国初年,言论的相对自由和印刷工业的日益进步,使得民族报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女性也在强国保种和女权的话语中进入了媒介制造的“公共空间”,成为国家、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被叙述的对象。晚清民初的女性从传统家园生活模式被强行带入一个现代性与国际化的语境之下,遭遇着从身体到身份,从个体到社会,从家到国的转变。女性话题成为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显性表现,社会舆论塑造的理想女性,也成为理解历史以及阐释文化结构的重要参照,正如孟悦和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中所认为的:“女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看法和所有解释,女性群体不是单纯的对人类经验的补充或充实,相反,它倒是一种颠覆和重构,它将重新说明人类曾以什么方式生存并正在如何生存。”自从陈撷芬创办第一份《女学报》(也称《女报》)之后,女性杂志和期刊也如雨后春笋b,进入到民众的视野,成为精英男性和早期知识女性介绍新知识、表达观点、抨击问题的空间。由于报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办报人以及经费等问题的影响,这些女性报刊寿命普遍很短,但是其对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唤醒,功不可没,成为研究者进入历史现场和找寻女性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发现和探寻女性解放之路的重要坐标。

  中国早期的女性大众媒介,担当着女性教育、女性生活指导、思想启蒙以及争取女权的重要责任,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生活、情感表达、问题彰显的重要载体,并且参与了女性身份建构和形象塑造。《妇女杂志》作为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其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同特点和风貌,呈现出女性乃至性别在社会语境变迁中的诸多样态和情状,其所涉及的女性话语也回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变迁,成为不可多得的女性话语的媒介现场。

  一 《妇女杂志》的基本情况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一份重要期刊,与《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学生杂志》《教育杂志》等著名期刊并列为商务印书馆八大刊。《妇女杂志》1915 年创刊,是一份面向女性发行的综合性杂志,至1932 年1 月28 日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而停刊,前后长达17 年(1915 年1 月至1931 年12 月),其发行地区除了上海,还包括国内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奉天、保定、吉林、龙江、济南、太原、开封、南京、西安、杭州、芜湖等地及海外的新加坡等地。在近现代中国,无论发行时间、发行区域、发行量,还是读者群、社会影响,都是其他女性刊物难以比拟的。从1915 年至1931 年的17 年中,《妇女杂志》每月一期,共计出版17卷204 期,被当时的读者称为女性报刊的“第一把椅子”。

  《妇女杂志》创刊之初意图推广女学和辅助家庭之实用,而后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成为女性解放和新性别伦理探讨的重镇,参与探讨女性解放、新女性塑造、两性伦理等诸多问题。1926 年后,《妇女杂志》的内容再次显得中规中矩,不过,在文本的罅隙中却可见女性在特定时代的新感觉经验,特别是杂志中的女性情感与广告中出现的张扬、现代、时尚的女性气质构成了反差,这是很多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些研究者对1930 年代后期和194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关注比较多,比如《现代》《生活》《良友》等文学和生活类的杂志,也有专门对女性杂志进行研究的,比如对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的研究b。本书把上承晚清女性解放和下启都市摩登消费女性这一中间时期的《妇女杂志》作为研究重点,意在通过对《妇女杂志》不同时期的考察来复现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女性话语,探究“过渡时期”媒介如何通过自身的内部细节和外部环境形塑女性身份、制造女性的想象,以及媒介如何参与建构了现代两性关系。

  《妇女杂志》在17 年的时间里历经民国初年的洪宪复古、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等重大社会事件。它与这些历史大事件之间既保持适当的距离,也有选择地参与。这本被定位为家庭生活类的杂志,兼具阅读趣味、科学普及、人文感悟、生计寻求和思想启蒙等方面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女性安身立命的意义以及女性的启蒙和解放。《妇女杂志》的“微物新知”帮助女性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小叙事呈现了女性日常生活的图景,女权和新性道德伦理着力唤醒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而刚刚兴起的都市消费体验召唤着女性个体的新生活感觉。《妇女杂志》在时代流转中呈现出不同的风度和气质:《妇女杂志》开始像是一个新贤妻良母,转而又是一个具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潮流女性,继而又是一个“ 准摩登女性”。《妇女杂志》的多样景貌,就像一个舞台上走出三个不同风度的女性,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不同的气质和风情,赢得时代的青睐和女性的认同。

  这种变化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话语环境,也与主编的更迭有关。

  王蕴章时期《妇女杂志》清晰地呈现了女性现实生活图景,诸如女学、女性家居生活、孕养子女、女性职业教育、科学常识、卫生与健康等,特别是《妇女杂志》中的家政、学艺等内容给女性提供一种走出“分利”的可能途径,即“皆可执一业以自养”(梁启超语),科普新知帮助女性祛除日常生活中的迷魅,帮助其建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也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新身份。王蕴章时期的《妇女杂志》是通过微观生活的角度进入女性生活,参与到女性的启蒙和新身份构建中来的。章锡琛时期,肇始于《新青年》的女性解放话语被《妇女杂志》承接过来,成为当时女性报刊讨论妇女问题的“ 第一把椅子”,“新性别伦理”在跌撞中“启蒙”着“新青年”,时髦的观念和潮流也成为新锐的“蛊惑”:女性解放、女权(恋爱、婚姻自由、独身主义、生育、职业等)等话语重构着女性传统的生命路径和精神图谱。杜就田时期的《妇女杂志》中刊登了大量的征文,这也成为杜就田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回归保守,缺乏新意,甚至有应付之嫌,个人能力值得怀疑等。不过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发现,大量的征文以更为亲近社会生活实际的方式,提供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女性的感觉经验,女性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女性在“过渡时期”的压力、焦虑、彷徨和苦闷,以及艰难生活中异常珍贵的小快乐。特别是广告图片和封面女性再次印证了,所谓“回归保守”的杜就田时期的《妇女杂志》实际上隐藏着女性在情感与新生活感觉之间的矛盾,“新消费经验”实际上对女性的个人感觉是一次极大的唤醒。通过对《妇女杂志》三个明显时期的主流取向和特征进行分析,可呈现《妇女杂志》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女性话语,并在矛盾中探寻女性解放自身的力量,以及在这样的一条启蒙之路上,女性是如何在生活的细节里找到了解放的可能和力量。

  从《妇女杂志》编辑立场和内容风格的变化来看,这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新旧生活方式之间的隔阂、家庭伦理和个体价值之间的分歧、保守和解放之间的犹疑等,诸多矛盾处于同一本杂志当中,正是社会多重矛盾的一种彰显。《妇女杂志》涉及多重内容:以科学启蒙的方式提供女性新生活的体验和实践;以艺术的方式提供女性新生活的精神支撑;以教育方式告知女性学习的目的是寻求独立和平等,以及有尊严的生活和社会对女性的认可;以新性别伦理重新确立两性关系等。社会过渡时期,当新思潮和新社会价值观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时,市民(女性)的生活才能凸显出在平缓渐进社会形态中所没有的意义。《妇女杂志》就像一个身着现代服装的温柔敦厚的传统文人,一方面倾向于文化保守主义,因为稳定的价值体系有助于延续和保证稳定的社会系统;一方面又不能对日益激进的新思想观念不闻不问,否则就会受到指摘,导致“失语”,不被读者认可的杂志,其思想、目标和宗旨就很难实现。所以,1920年后,面对营销和舆论压力,《妇女杂志》进行了改革,一向温和、保守、中庸的面貌也不断呈现激进的色彩,言论也颇近似《新青年》的风格,适应了五四新文化时期关于女性解放运动的舆论倾向。

  《妇女杂志》的气质仿佛是黏液质和多血质并存,时而体现出沉着、稳定、平和、内敛、冷静的特点,时而又表现出活跃、激进、灵活、新锐的特点,这和主编的趣味、价值观、办刊立场以及杂志的内容特色分不开,也和社会整体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但是贯穿始终的仍是开蒙启智的杂志精神与多元杂陈兼收并蓄的杂志风度。《妇女杂志》用生活叙事的方式一点一点将民族大义中的宏大叙事和崇高说辞用最切实的方式渗入到女性自身价值选择中。《妇女杂志》的内容和历史纵深性,使其成为时空流转中把握女性状貌和谱系的重要文本。“《妇女杂志》作为时代的见证,它不一定可以主导时代潮流,但一定可以看到它介绍西方新知的种种。本来期刊有期刊的个性、风格,有些想法、学理、主义,看似抽象单调,但涵义深远,影响可及于数载甚至数十载。杂志之‘杂’在此,研究意义也在此。”《妇女杂志》在17 年中,其或是隐晦或是显明的内容都在提示人们,一切都不应该简单地被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