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涵芬书房 | 著名气象学家张德二谈中国历史上的极端气候研究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九讲举行
2023-10-29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177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极端气候?著名气象学家张德二先生访谈录”现场

 

  10月29日,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第九讲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国家气候中心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研究员张德二先生做客“涵芬书房”,结合个人科学研究经历和《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一书,与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交流座谈,围绕研究中国历史极端气候的必要性、《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的重要史料价值等话题展开精彩分享。来自多领域的研究者和气象气候爱好者等现场及线上参加。

 

对谈现场

 

  《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及后续多项研究成果写成。张德二研究员从浩繁的气象史料中遴选出典型的历史极端气候事件,陈述其复原之实况并精心绘成实况复原图显示,推演复原其天气过程、定量推算其气候特征值。书中陈述的4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干旱、雨涝、异寒、异暖各类,它们分别发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书中进行了历史气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断的新探索,又将复原的历史实况与现代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并用现代天气学、气候学理论酌予诠释,还述及这些事件之社会影响(饥、蝗、疫等)和自然条件背景(太阳活动、火山、海温)诸方面。该书旨在增进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将人们对极端气候事件的了解扩展到距今千百年的历史时期,是张德二研究员倾二十多年心血的一部力作,同时也为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谈中,张德二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一书的创作背景及过程。该书缘起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自基金项目立项至图书出版前后历时二十余年。该书是依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史料写成的第一本专题著述,陈述了利用历史文献对中国历史时期干旱、雨涝、异常寒冷、异常暖热等极端气候事件所作的实况复原。

 

国家气候中心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研究员张德二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

  

  两位嘉宾围绕书中谈到的极端气候事件,探讨气候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联系。张德二研究员表示,《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直观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段的气候特征。顾青对所列举气候事件发生的历史情境进行了补充,认为中国历史文献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张德二研究员由此入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可谓匠心独运,而历史极端气候事件与历史变局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但应避免做出简单的归因推断。

  张德二研究员还回顾了个人的科学研究经历。她提到,进行历史极端气候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面临科学研究的困境。在有气象观测以前的气候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吸引众多研究者从树木年轮、冰芯、考古资料等各种历史文献中中寻找答案。而自己追随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步伐,潜心收集、整理中国历史文献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记录,克服文献查证、校订等种种困难,先主编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并基于此写就《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一书。张德二研究员认为,她及团队的研究工作承袭并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的学术思想,即中国历史文献具有研究的优越性,有助于认识历史气候的变化情况并掌握其规律,亦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有所补益。

  围绕历史文献如何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这一话题,张德二研究员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三:一是基础文献资料具有系统性。她回忆了自己在研究初期遍历各地手书笔录古籍、档案资料,而如今可以借助图书馆便利地检索资料的经历,深感古籍数字化的助益,以及由此不断反思、更新、补充先前研究工作的可能。二是具备综合的学识修养。研究者不仅需要掌握天气学、气候学、农学、物候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有赖对系统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三是得益于与一大批优秀学者的切磋交流,使自己视野更加开阔,疑难问题亦可获得解答。

  对谈后,张德二研究员还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互动,解答读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为购书读者签名、合影留念。

 

读者互动

为购书读者签名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是在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开展的系列文化讲座,兼具知识性、文化性、普及性。通过邀请大家名家以线上线下讲座或对谈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介海外新知,开阔大众视野,启迪智慧,助力全民阅读。

 

 

《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涵芬书房”名家系列讲座

 

第一讲 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家族与国家

第三讲 为什么是江南: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长江三角洲

第四讲 声音的政治、文化及美学——演说之于现代中国

第五讲 谈谈《陈嘉映著译作品集》

第六讲“会须决起凌云志”——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第二辑)新书对谈会

第七讲 如何面向读者:写书人与出版人的对话

第八讲 谈谈对哲学“经典”的深度学术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