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我国翻译实践历史久远,成果卓著,但对翻译实践的历史书写与研究却付之阙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翻译界才以《翻译通报》等期刊为阵地,展开有关翻译史编修的大讨论,翻译史的理论建构遂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翻译史的理论建构逐渐成熟,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格局,尤以文学翻译史成为主流,但多聚焦严肃文学,类型文学处于文学翻译史研究的边缘。
《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采取“史料爬梳—语境化阐释—理论建构”的研究进路,对逾百年的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实践进行了通史书写与研究,不仅开辟了科幻文学翻译专题通史书写的先河,而且对类型文学翻译史进行研究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所谓理论建构,是指既有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不能反映新事物、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和阐释框架,以便与时俱进地阐释事物发展的本质与机制。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史是类型文学翻译史的一种,应与中国翻译史、中国文学史等大类通史有所区分,对这些问题的重新界定与阐释自然形成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史理论建构的特色。
就史料收集而言,新著强调翻译考古的重要性,认为科幻文学翻译史料的收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纸媒与网络、史著与期刊、书面与口述结合起来,借助网络搜索引擎与电子数据库,多元化开拓各种可能路径,穷尽性挖掘各类原生态文本。还需注意史料的考辨与分析。新著本身在翻译考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发现,就是对翻译史研究中史料爬梳与阐释的具体示范。
就历史分期而言,新著根据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将其百年历程分为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5个时段,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译者、译事、策略方法、特点与影响等,总结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发展变迁的规律和特点,勾勒其百年发展全景。
就翻译策略而言,新著通过细致的原文和译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在策略选择上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因其一贯被赋予经世致用的目的,功能性意旨远远大于文学性观照;并指出随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壮大,其文学性观照将会日益凸显,翻译策略选择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就批评原则而言,新著紧扣科幻文学的类型文学属性,认为科幻文学翻译批评应在文学翻译批评原则框架下进行必要的拓展,凸显类型文学特色,兼顾科学性与审美性,坚持读者接受导向,倡导类型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性,并重视类型文学翻译的伦理批评。新著强调翻译批评的文体针对性,指出不同文类应秉持不同的翻译标准与批评原则,这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类型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就研究方法而言,新著现身说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历史文献法、史论结合法、文本细读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口述史方法以及语料库研究法等,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直接对象文本与间接副文本研究相结合,跨学科、多视角呈现中国科幻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实现从翻译史实践,到翻译史论,再到翻译史学理论的逐级建构,是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探索的有益尝试。
新著对科幻文学翻译史的理论建构,是中国翻译史理论建构的重要补益,既有翻译史研究框架下的共性特征,又彰显类型文类的个性。理论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随着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的思想观点和阐释逻辑也会不断涌现,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史的理论建构在描写新史实,解答新问题,阐释新现象的过程中,将会更趋科学、系统和完善。
(原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11月8日20版,
作者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