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 精装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分享到:

定价:¥136.00

  • 著者:186177 
  •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本印时间:2022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792-7
  • 读者对象: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
  • 主题词: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以历史主义精神对现代文学做出令人信服的历史还原

本书凭借作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从经典作家研究、五四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民国文学与抗战文学研究五个方面,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史态度,观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全书上启中国传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新旧之辨”,下至抗战文学,材料详实,观点新颖,为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尤其是为探求中国传统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继承发展关系中的“草蛇灰线”提供了诸多线索。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中良,曾用名秦弓,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留学日本,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负责人,文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抗战文化研究》主编(与李建平并列)。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交叉性。本书旨在以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对现代文学做出令人信服的历史还原:以丰富的史实与辩证逻辑重建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历史联系;在社会历史背景下与文学史脉络中剖析李劼人、丁玲、路翎、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揭示其历史内涵与审美特征;重返历史现场,发掘文学史实,证明抗战文学的实存与建树,阐释东北作家群、晋察冀诗群的个性及其文学史价值;通过翻译文学,尤其是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对芥川龙之介的接受之剖析,认识现代文学和异域文学的关系;通过学科的总结、民国史视角必要性的阐释、民族国家概念适用性的辨析,强调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品格。本书对文学经典现象及文学史脉络的历史还原式分析、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解读,学术个性鲜明,颇具穿透力,显示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性,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历史品格与学术方法的思考以及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我的学术历程   
第一章  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
第一节 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一、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复杂性     
二、整理国故问题     
三、新与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   
一、新旧体认的矛盾     
二、新诗人的旧诗缘     
三、旧体诗词的生命力   
第三节 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一、守旧派的挑战     
二、学衡派的挑战   
第二章  历史脉络上的现代小说
第一节 李劼人:为巴山蜀水作传   
一、“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二、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独创性   
第二节 丁玲:男权传统的勇敢挑战者   
一、挑战之一:性爱主角   
二、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三、挑战之三:归宿何在   
第三节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一、蒋氏三兄弟的歧路     
二、荒原上的心路历程   
三、心灵史诗的诗性表达   
第四节 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一、古代文学的“三农”传统   
二、现代文学的“三农”题材   
三、赵树理“三农”文学的特色及其意义   
第三章  历史还原视角下的抗战文学
第一节 抗战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阐释   
一、在历史还原中确认抗战文学经典   
二、以多元视角阐释抗战文学经典     
第二节 义勇军之歌   
一、燎原之势 
二、抒情表现   
三、叙事表现   
第三节 东北作家群创作意涵的深广空间     
一、控诉与反抗   
二、启蒙、左翼、救亡三条线索相交织   
三、文化场景的意义   
第四节 从晋察冀诗群看敌后战场文学风貌   
一、晋察冀诗群命名的必要性   
二、战士鲜血染红诗章   
三、敌后战场的深广视野   
四、“马兰草”似的文体特色   
第四章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复归伊甸园的困境——论有岛武郎《一个女人》里的叶子   
一、个性:觉醒与蒙昧   
二、心理:冲突与崩溃     
三、象征:月亮的明亮与晦暗   
第二节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一、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历程     
二、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选择的眼光   
三、儿童文学翻译与鲁迅创作的关联   
第三节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一、翻译与阐释   
二、借鉴与创造   
第五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重使命     
一、社会使命     
二、学术使命   
三、教育使命     
第二节 现代文学研究六十年   
一、“十七年”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收获   
三、现代文学学科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第三节 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一、民国文学的生态环境   
二、民国文学的生态群落   
三、现代文学中的民国风貌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问题   
一、缘起     
二、外来观念与中国国情之辨   
三、中国近代史上“国家”“民族”概念的使用     
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与民族之表现     
五、西方民族国家理论运用的误区与可行性     
张中良著作一览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思想文化的起点,以其重要性与复杂性曾经被无数次描述与阐释。但由于种种缘故,有些描述与阐释却同历史真相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且影响较大,有待澄清,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即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学术界对“反传统”的过分强调,掩盖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学观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逐步恢复,给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带来了契机。有的学者看到了五四“反传统”的态度与继承传统的实践之间的矛盾性;有的学者注意到发难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差异性;有的学者指出,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有的学者用“价值重估”来概括五四传统文学观。然而,这种几乎进入了文学史常识层面的“反传统”指认还有相当大的惯性,无论是正面阐扬五四精神,还是清算“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都少不了以此作为前提。直到世纪之交,在有的学者探究五四文学与传统的内在联系的著述中,仍能见出“反传统”指认的延续性。五四的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但问题在于:五四作为一个多元复合的历史时期,旭日初生,瞬息万变,新旧杂陈,犬牙交错,其传统文学观用“反传统”怎么能够予以准确的概括?本文拟从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差异和前后变化及其与整理国故的关系、多种派别对五四历史的共同参与等方面,力求对历史原生态的复杂性予以深入的复原与细致的辨析,并对“反传统”的本质观的形成及因袭的原因进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