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里仁篇第三章》)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今译
夫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喜爱一个人,憎恶一个人。”
▎注释
1 好(hào):喜爱,喜欢。
2 恶(wù):厌恶,讨厌。
▎导读
这一章的关键词,是讲人之“好恶”。
仁者的好,是仁;仁者的恶,是义。
有仁义,方能好恶。无仁义,如何好恶?
仁者爱正义,必恨不正义。
不仁者未必恨不正义,也就未必爱正义。
仁者的爱憎是公正的。所以,只有仁者才有资格爱,尤其是有资格恨。被仁者所爱的人,必有可贵可爱之处(仁者以仁待天下,则天下之人皆有所可爱);被仁者所恨的人,亦必有可恨之处(仁者以义则天下,则不义之人皆为所恶)。
不仁者的爱憎是私爱与私仇。所以,不仁者未必有真爱,但却常常有刻骨的恨。为不仁者所爱者,未必真可爱;为不仁者所恨者,更未必真可恨——恰恰相反,倒有可能是一个正直的人。
仁者之于爱恨,有三个逻辑层次。
第一,仁者有爱有恨,是为仁者的道德。爱恨乃道德的两面,无爱无恨是道德的麻木。
第二,仁者能爱能恨,是为仁者的能力。仁者有能力区分善恶美丑并予以爱恨。
表达自己的爱恨,是为仁者的责任。仁者的爱恨是这个世界激浊扬清的能量,不可或缺。仁者的爱,是对善的鼓励;仁者的恨,是对恶的制约。在仁者的爱恨里,世间善恶此长彼消。
▎链接 4.4;15.28;17.18;17.24
9.8(《子罕篇第八章》)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1焉。”
▎今译
夫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我空空如也哪有现成答案。(我从他那些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追问,去叩问启发,把问题穷究不已,直到最后(终有所得)。”
▎注释
1 端:事物的两端,正反两方面。竭:穷究。
▎导读
空空如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这个鄙夫空空如也,一种是承接“无知”,孔子自称空空如也。今从后一种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此明确告知人们他是无知的,这与后来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比孔子晚八十多年)说的“我比别人多知道的一点点,就是我知道我是无知的”完全一致。
孔子也好,苏格拉底也罢,他们并不是在脑子里贮存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只是贮存了解答问题的方法,以及一个逻辑出发点或价值立足点。这样,面对无穷之疑问,而有无穷之回答。
其实,像《论语》这类文化元典,之所以被称为“超文本”或“全息文本”,蕴含着天地人的所有密码,并非它们提供了所有问题的完整答案,而是——它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以至于后世人们思考任何人生问题,都必须经由这个逻辑起点。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逻辑起点称为“逻辑元点”,“文化元典”之所以是“元典”,就是因为它们是逻辑“元点”。
空空如也,正是因为空,才空纳万境。
▎成语 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