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潮学集成•美术卷 精装潮学集成

分享到:

定价:¥16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8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316-1
  • 读者对象:美术史研究者、艺术爱好者、潮汕文化研究者
  • 主题词:潮汕文化
  • 人气: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汇集了百年来潮汕地区、潮籍艺术家和民间工艺美术的的研究成果

显示全部序言

“潮学集成”总序
陈平原
在中国,从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到清儒大规模辑存乡邦文献,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省蔚然成风的地方文献整理与刊行,具有学科意味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终于逐渐成型。在此过程中,“地方上的”学问、思想与情怀,日渐显示其内涵与意义。若兼及对象、方法与境界,这四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关键词——“地方”“民间”“乡土”“边缘”,对于一向高高在上的主流 / 中心 / 整体的论述策略,隐约构成某种强有力的挑战。
从事人文中国研究,除了纵向的学科划分,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等,还有横向的都市研究(比如“上海学”“北京学”)与地域研究。后者中,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学问、拥有一大批专业人士的,当属藏学、敦煌学、吐鲁番学,这三大显学起步早,视野宽,资料丰富,学术积累深厚。至于第二梯队,目前还在开疆辟土,有很大发展空间,我首先推选的是潮学、徽学、客家学。
有趣的是,这“三大潜力股”都发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前也有若干专门论述,但由浅入深、由小及大,逐步建设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这需要某个机缘。这里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 年 9 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1993 年 12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教授发表了著名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同年年底,饶先生及诸多专家商定,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同样是1993 年,安徽黄山市举办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暨黄山建设研讨会,第二年推出“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与敦煌学由外而内的发展路径不同,这“三大潜力股”的形成,明显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虽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但还是大陆学者起主导作用,且得到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所谓“潮学”,主要以潮汕本地民众以及全球潮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理、方言、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乃牵涉面甚广的综合性学科。若从 1993 年饶宗颐教授首举义旗算起,至今已过去三十二载。中国人喜欢说“三十而立”,因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襄盛举,加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的“潮学”已初具规模,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顺应此学术潮流,邀请二十位专家通力合作,编纂了十卷本的“潮学集成”。
从学术史立场,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方言、思想、民俗、文学、戏曲、美术、教育、文献、海外潮人等十个专题,各自单独成书,由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一次性推出,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此举的目的是正本清源、扬清激浊,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潮学研究的学风与方向。这项工作,起始于 2022 年 3 月 25 日——在当天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的会议上,我建议编纂“潮学集成”。获得初步响应后,我用半个月时间拟就“潮学集成”编纂计划,并广泛征求师友及出版方意见。6 月 8 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正式立项,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林伦伦、黄挺、程国赋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并陆续敲定了各卷的主编人选。筹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于是,6 月 21日,暨大潮州文化研究院召开各卷主编视频会议,详细介绍工作计划及编纂体例,得到积极的反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学术史总结,确立潮学研究的学术 / 精神标杆,为后来者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潮学集成”必须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独立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对各卷主编的资格、能力及志趣提出很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拒绝时下盛行的申请制,而是采用邀请制——敬请若干学有专长的朋友共同参与。
最初的设想其实很简单,只有以下这几条:第一,每卷 30 万字,包含一篇万字左右的导言,站在学术史角度,总结此领域的发展线索及现状;第二,特别注意钩沉早期文章,即便论述粗疏或表达不规范,只要真有见地,或曾推动学术发展,便值得收录;第三,兼及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业绩;第四,名家好文章很多,但考虑到代表性,每册中同一作者论文原则上不超过两篇;第五,重要论述牵涉不同领域,初选时各自为战,而后再统一协调,互相趋避;第六,选录标准是曾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除了完整论文,也可以是著作摘录,甚至残篇断简。
此后两年半时间里,我们不断完善编辑思路。除了个别沟通,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全体编委集中深入讨论的是以下这两次:2023 年 9月 7 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编纂讨论会,再次商讨“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工作目标与技术要点,各分卷主编介绍编纂进度及面临的困难,出版方则详细分解编辑要求。2024 年 9 月 29 日召开的“潮学集成”统稿会,就篇目确定、导言审读、体例统一,以及联系版权、交稿时间等,做了明确规定。
拿到陆续交来的文稿,阅读各卷选目及导言,说实话,我相当欣慰。这十卷“潮学集成”,包括陈春声、刘正刚主编的“历史卷”,林伦伦、陈晓锦主编的“方言卷”,陈少明、陈椰主编的“思想卷”,黄挺、陈贤武主编的“民俗卷”,吴承学、黄景忠主编的“文学卷”,吴国钦、梁卫群主编的“戏曲卷”,王璜生、李伟铭主编的“美术卷”,陈平原、林晓照主编的“教育卷”,周少川、陈广恩主编的“文献卷”,以及张应龙、李志贤主编的“海外潮人卷”。可以说一卷在手,百年潮学的规模、进路及境界,基本尽入眼中。
“潮学集成”共收录论文 346 篇,涉及作者近 300 人。受制于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各卷论文水平不太一致,有的比较成熟(比如历史、思想、方言、民俗、海外潮人这五卷),有的则相对稚嫩或松散。至于收文的时段以及评价的标准,取决于各卷主编的立场与眼光 —为什么如此划界,甄选标准何在,导言怎么撰写,我等虽参与讨论,最终还是由各卷主编自行定夺。有大体,而无定体,允许伸缩,不强求一律,我以为是主持大套丛书应遵循的原则。
最后说一句略带广告意味的自我评价:十篇导言,固然代表十卷主编的学术立场;合起来,何尝不是一部言简意赅的“潮学”学术史?
2025 年 1 月 28—29 日,除夕及大年初一,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显示全部导言

导  言
王璜生  李伟铭
潮汕美术源远流长,品类赅备。就绘画一项而言,年代最早、有迹可考者,是活动于乾嘉年间的黄璧、陈琼,其画风体现了“亲闽疏粤”的文化地理特色。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潮汕绘画呈现了多元发展态势,洋风大都市上海,成为潮籍画家接受教育和建功立业的重要舞台,源自扬州画派和海派的世俗趣味及传统的线条风格,取代闽派画风的影响,成为潮籍中国画家的兴趣中心;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则直接从新兴版画运动中体验到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感召力。在 30 年代中期勃兴的现代艺术运动中,潮籍艺术家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传统中国画进入现代转型期活跃的探索者。
从上海等地求学返回原籍的画家,或在公立学校担任教职,或以个人形式设帐授徒;“岭东美术会”等本土美术社团的出现,使潮汕美术更直接地介入了现代中国美术变革的进程。在抗战动荡时期,潮籍画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体验,拓展了新的艺术视野,木刻作为表现抗敌御侮激情的主要媒介,在潮籍画家那里焕发异彩。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一些潮籍画家到南洋寻亲访友、举办画展,有的人选择在那里定居从事教学和创作,对当地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 年代初期,中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美术教育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民国年间存续时间最长、接受潮籍学生最多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 1952 年迁出上海,在无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8 年,组建于 1953 年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从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是为华南地区美术教育重镇,潮籍美术学生大多就近选择在这里接受教育,不少优秀毕业生或留校担任教职,或分配各地从事相关美术工作。在新的教育体制中,这些潮籍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素描、色彩等写实主义技艺,对传统的笔墨线条风格,也体现了异乎寻常的敏感。也许,这就是潮汕绘画与扬州画派和海派存在传统的亲缘关系的原因吧。
“美术”是一个内涵很大的概念,除了我们熟知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还有建筑、木雕、泥塑、彩瓷、嵌瓷、剪纸、篾编、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按照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的定义,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兼备审美趣味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纳入“民艺”的范畴。在机械复制时代,由于交通、信息发达,特别是现代教育体制的统一规范化,当代中国美术的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淡化,能够从“造物”看出“匠心独运”的文化地理个性者,可能就是民艺。潮汕民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每一门类都有世代相传的能工巧匠,从他们的杰作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潮汕独特的衣、食、住、行方式以及民俗信仰和文化价值观。“民艺”正在成为“非遗研究”的核心主题,较之绘画 —尤其是那些由现代学院体制塑造、生产的创作主体及其精神产品,“民艺”涉及的话题可能更丰富、更复杂,也更引人入胜。
除了深耕于潮汕本土的艺术家,在广东省内其他地区、外省或域外开疆拓土的潮籍艺术家,以及那些从外地跋涉定居潮汕从事教学和创作实践的非潮籍艺术家,理所当然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固然是培养现代潮籍美术家的重镇,但并不排除有些潮籍学子选择到其他美术教育机构求学,甚至以“自学成才”的方式完成艺术家形象的自我塑造。确切来说,民国时期的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以及 20 世纪 50 年代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都有潮籍学子在那里获得深造。在高校院系调整的过程中被分配到上述著名学府任教的潮籍艺术家如罗铭、王流秋、谢海燕、陈大羽、黄独峰等,以及长期在安徽担任领导职务的赖少其和定居于新加坡的陈文希,早已成为享有盛誉的画坛一代宗师。
毫无疑问,潮汕美术是中国美术的组成部分。“潮汕”,是一个区域地理概念,“潮籍”,是一个宽泛的血缘系统符号,两者与“美术”这个概念连缀可能产生什么结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潮人”研究“潮学”的过程中,发掘地方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理智地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正像我们看到的,强烈的求知欲、虔诚的学习态度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是潮汕美术介入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性活力的内在依据!
美术卷分为“艺术现象”“艺术家与艺术创作”和“民间艺术”三部分,时间上限始于 20 世纪初叶,迄于新世纪初期,收入潮汕美术家在本土或外地从事创作实践的个人心得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健在的艺术家暂不入编。由于篇幅和体例限制,本卷未能收入呈现各种美术品类风格样式的图像资料,一些体量较大的文献,只能以“节选”或“存目”的方式入编。面对大量材料,如何做到取舍得当,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 —譬如曾经留学法国,后来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并一度担任代校长的王远勃,现在仍然没法找到可以入编的能够比较全面展现其艺术生涯的材料,真是令人无法释怀的遗憾!
参加本卷工作的有李伟铭、王璜生、庄程恒、陈嘉顺、王艾、郑可。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和艺术家的亲朋好友曾向我们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或文献线索,在此再次表达深切的谢意!
最后,要特别感谢本卷所收文章的作者或家属慷慨授权,玉成此书。虽经多方努力,但到本卷即将付梓之时,仍有若干文章未能联系到著作权人。因相关文章的学术价值,冀求周全、不忍割爱,仍收录入集。诚望著作权人鉴谅,如看到此书,请与编者或出版社联系,以便奉寄样书。
编者又及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璜生,1956年生,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曾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主要著作有《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新美术馆:观念、策略与实操》《20年•广东美术观察》。
李伟铭,1954年生,广东汕头人。广州美术学院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传统与变革:中国近代美术史事考论》《时势、人心与画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所谓“潮学”,主要以潮汕本地民众以及全球潮人的历史与现状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理、方言、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乃牵涉面甚广的综合性学科。从学术史立场,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方言、思想、民俗、文学、戏曲、美术、教育、文献、海外潮人等十卷,这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学术表彰,更是一种精神标杆。
《潮学集成·美术卷》除卷首导言外,共收录文章52篇,分为“艺术现象”“艺术家与艺术创作”“民间艺术”三辑,收入潮汕美术家从事创作实践的个人心得和相关的研究资料,展现潮汕美术介人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以为推动潮学研究的不断深化提供借鉴。卷末特附录部分相关研究篇目,以弥补篇幅所限之憾。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言 王璜生 李伟铭 / 1
艺术现象
岭东美术会《美术杂志》发刊序言  孙丹崖 / 7
岭东名画集作者小传  吴子寿 / 9
潮汕近来美术况  陈幼南 /11
国画教学法之商榷  李屏周 /13
写生与中国绘画  周勤豪 /17
批评者应有的态度和国画的创新  王显诏 /21
美的人生  王显诏 /28
中国山水画思想的渊源  谢海燕 /33
五十年绘画生活  陈文希 自述 钟梅音 撰 /40
我的木刻生涯  唐英伟 /53
历史的回顾与现状的检讨:潮人美术概观
——以绘画为中心  李伟铭 /70
潮汕木刻史话
——《潮汕黑白木刻集》第一集代序  蔡仰颜 /89
地缘文化与美术潮流
——粤东艺术家在上海、东南亚地区的现代主义实践  王 艾 /96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
百年岭海是先驱
——佃介眉诗书画印艺术成就及贡献  谢佳华 /119
疾学在于尊师
——孙裴谷与刘昌潮的师生关系  孙淑彦 /129
字如其人:曾习经书法解读  黄舜生 陈嘉顺 /134
写在《陈镇庭画集》面前  王兰若 /148
王显诏及其画学  李伟铭 /150
许广平与张望 1950 年代往来书信考释  葛 涛 /162
高贞白听雨文余  许习文 /184
范昌乾:丹青亘古,赤子情深  陶家璇 /187
刚劲倔强 恣意率性
——李开麟的大写意花鸟国画  刘三齐 /192
郭笃士先生早年事迹考述(节选)  陈 哲 /196
画家谢海若,革命者谢海若  郑燕涛 /217
刘昌潮的艺术道路  吴南生 /225
潮籍爱国归侨画家陈天啸  郑振强 /227
粤东情怀
——王兰若的绘画世界  李伟铭 王璜生 /235
转益多师 自成一格
——黄独峰绘画艺术分析  奚小军 王 平 /251
艺海耕耘六十秋
——论罗铭教授的艺术成就  令狐彪 /261
老在须眉壮在心
——归侨老画家许奇高访问记  姚北全 /272
三十年代版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纪念父亲陈普之  陈 畹 /276
“金石风”的现代转型
——以陈大羽的写意花鸟画为中心  郑阿湃 /280
长耘于空默
——著名艺术家吴藏石先生事略  郑振强 /290
王流秋的画  朱金楼 /299
勇攀黄山天梯的人
——谈赖少其及其艺术成就  唐 云 /303
论吴芳谷  吴维科 /307
融贯中西的艺术孤行者
——记画家庄华岳  郑振强 /313
陈望版画  张 望 /321
借鉴古洋寻我法
—杨之光的人物画实践及其相关问题  李伟铭 /325
一方水土一方情
—读林丰俗山水画  王璜生 /337
民间艺术
浮洋的泥塑  陈少丰 /341
潮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陈少丰 /347
潮州木雕与潮汕文化三论  萧洽龙 /355
潮汕的《豳风•七月》图  郭伟其 /370
清代民国时期向潮汕移动的德化瓷商  陈丽华 /383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潮汕民居建筑
——以陈慈黉故居研究为例  杜 延 /397
民国时期潮州枫溪窑调查  李炳炎 /403
潮汕刺绣与抽纱  郭马风 魏影秋 /422
妙手生花的嵌瓷艺术  谢奕锋 /435
美化人民生活的潮州民间剪纸  杨坚平 /456
潮州麦秆画的工艺创新与题材扩展  吴二持 /466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
——潮汕民居装饰及其启示  林凯龙 /473
附录:存目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