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美学史(第一卷):18世纪 精装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分享到:

定价:¥178.00

  • 著者:189450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65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134-2
  • 读者对象:美学、艺术观念史研究者和学生,对哲学、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美学史西方国家18世纪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跟随保罗·盖耶,一同踏上通向现代美学思想的深刻之旅。 


相关推荐:
“盖耶为内容纷繁的各历史时期、立场和思想家赋予了统一性与方向感……堪称最高水准的学术成就。”
——伊恩·格朗德(Ian Ground),《泰晤士文学增刊》


“在激发我们思考美的过程中,这部美学史本身亦成为一种美的成就。”
——莎拉·黑根巴特(Sarah Hegenbart),《艺术史》


“这部三卷本巨著,无疑可被称为‘权威之作’。”
——R.邦宗(R. Bonzon),《选择》


“保罗·盖耶的《现代美学史》气势恢宏、雄心勃勃、构思精妙,第三卷聚焦于二十世纪的美学发展。与前两卷一脉相承,该卷论证严谨,学识深厚,细节丰富,脉络清晰,既具阅读快感,又富有深刻的哲学洞见。”
——滨胁新(Arata Hamawaki),《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现代美学史》共分三卷,叙述了从18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哲学美学史。第一卷深入探讨了18世纪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重点分析了英、法、德三国的关键哲学家及其美学理论。作者细致阐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尤其是德国美学如何逐渐成为主导力量,同时也突出了英国和法国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贡献。通过对休谟、卢梭、康德等哲学家思维脉络的深度解读,本卷呈现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萌芽,并对艺术、审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试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保罗•盖耶(Paul Guyer),197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布朗大学教授,美国美学协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康德哲学、现代哲学和美学史。著有《康德与鉴赏的主张》《康德与知识的主张》《康德》《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知识、理性和鉴赏》等,并且是《剑桥康德研究指南》的主编。盖耶是当代康德研究、美学史研究专家,受到国外哲学界的广泛赞誉。
刘旭光,复旦大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著有《海德格尔与美学》《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链上的美学》《艺术与真理》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路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犹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美学理论、犹太文化与文学、比较诗学。译有《导读阿多诺》,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丛书简介:
“二十世纪人文译丛”由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主编,汇集了二十世纪前后人文领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述之精译,涵盖人文各学科、各领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既注重学术性与专业性,又强调普适性与可读性,意在使读者尽可能丰富地感受到人文研究的多彩魅力。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现代美学史(第一卷):18世纪》叙述18世纪现代美学思想在英、法、德三国的萌芽、发展与拓进历程。本卷探讨审美情感及自由游戏观念对现代美学的影响及其对古典美学认知主义视角的补充,重点呈现这些美学观念在18世纪美学理论中的分离与融合,并以更广阔的哲学、文化、历史、政治语境及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学说为参照,揭示现代美学思想的内在 
张力、思想定位及历史蜕变。 

显示全部目 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前言:现代美学的起源
第一节  真理的美学(一):夏夫兹博里
第二节  真理的美学(二):沃尔夫
第三节  “情感”与“游戏”的发轫:艾迪生、克鲁萨与杜博
第一部分  英国美学(1725—1800)
第二章  从哈奇森到休谟:美感
第一节  哈奇森
第二节  特恩布尔和哈里斯
第三节  休谟
第三章  荷加斯、伯克和杰拉德:情感的形式
第一节  荷加斯
第二节  伯克
第三节  杰拉德
第四章  从凯姆斯到艾利森和斯图尔特:最后的繁荣
第一节  凯姆斯
第二节  斯密
第三节  比蒂
第四节  雷诺兹
第五节  里德
第六节  艾利森
第七节  斯图尔特
第二部分  18世纪中期的法国美学
第五章  从安德烈到卢梭
第一节  安德烈
第二节  巴托
第三节  百科全书派
第四节  狄德罗
第五节  卢梭
第三部分  沃尔夫和康德之间的德国美学
第六章  沃尔夫美学的第一代传人
第一节  高特雪特和他的批评
第二节  鲍姆嘉通和迈耶
第七章  18世纪中期的德国美学
第一节  门德尔松
第二节  温克尔曼与莱辛
第八章  突破理性主义:从赫尔德到莫里茨
第一节  赫尔德(一)
第二节  苏尔策
第三节  赫茨
第四节  莫里茨
第四部分  康德及其后继者
第九章  康德
第一节  康德美学的任务
第二节  康德关于自由游戏的理论及其对情感的排斥
第三节  康德的艺术理论
第四节  审美的道德意义
第十章  康德之后
第一节  海登莱希
第二节  席勒
第三节  歌德与洪堡
第四节  赫尔德(二):赫尔德对康德的批判
第五节  赫尔巴特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当他转向“美”时,艾迪生假定了这样一个观念:我们都知道美是什么,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了一个大胆的论断——“没有什么比美能更直接地走进精神,美可以通过想象力迅速传播一种神秘的满足和自得”。他提出了几个影响整个世纪的观念,这几个观念后来几乎成了老生常谈。首先,他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美不是像“形态”或“尺寸”这样的无关乎我们感知反应的内在属性,而是有赖于我们感知反应的属性。这种属性在感知中的变化是可期的,或者它至少是知觉的类型:“一物中的真正的美或畸形,或许不比其他事物中的更多。因为对我们来说,任何现在令人讨厌的事物,或许曾经显得是令人满意的。”同时,在与我们天性的相互影响中,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通过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对一些事物的改变,我们的精神没有任何事先思考,就可以立即宣告是美的或者丑的”。艾迪生表达他关于美的相对属性的信念时没有使用哲学化的术语,也没有涉及个体对于美的各种任性的或者怪异的反应;对这种假定的辩护将成为后来具有哲学倾向的作家的主要任务。其次,艾迪生区分了两种美:一种美是在同一种属的生物中,特别是不同的性别中,存在的一些非常琐碎的事物,比如“羽毛的单纯的魅力或者气息”,然而却能激发性欲;“第二种美我们可以在艺术和自然物中发现”,它不是我们物种尺度的性欲对象。艾迪生对这种美的论述很重要:“这种美要么存在于色彩带给我们的欢快(Gaiety)中,要么存在于色彩的多样化中;在各部分的对称与比例关系中,在团体的安排与布置之中;或者在全部因素的混合与协调之中。”后两个说法没有超出夏夫兹博里的论述,但艾迪生始于“欢快与多样化”,终于“混合与协调”,这表明对他来说,重点是美带给我们的愉悦正如崇高和新奇给予我们的愉悦一样,源于想象力在一瞥之间,不受阻碍地与被给予的对象进行自由游戏,并为之提供有利条件。艾迪生强调,“在这么多种类的美之中,眼睛最以色彩为乐”,因为它为想象力的游戏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于是“我们无论在哪里遇到自然的辉煌而令人愉悦的景象,都比不过太阳升起或落下时的天空,它总体上由不同位置的云的五彩斑斓所构成”。在艾迪生看来,日出与日落并不为我们提供任何真理或者对创造之本质的洞见,仅仅是为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现在要用下面这句话补全我在这一段引的第一个句子,美“令任何伟大与不凡之事得以完成”,对壮美、新奇与美能给予我们愉悦的优先解释是一样的——精神与它的理念的自由游戏——“美”为由“伟大”与“新奇”所给予我们的东西之自由游戏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