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美学史(第二卷):19世纪 精装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分享到:

定价:¥158.00

  • 著者:189450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6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168-7
  • 读者对象:美学、艺术观念史研究者和学生,对哲学、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美学史西方国家19世纪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跟随保罗·盖耶,一同踏上通向现代美学思想的深刻之旅。 


相关推荐:
“盖耶为内容纷繁的各历史时期、立场和思想家赋予了统一性与方向感……堪称最高水准的学术成就。”
――伊恩·格朗德(Ian Ground),《泰晤士文学增刊》


“在激发我们思考美的过程中,这部美学史本身亦成为一种美的成就。”
――莎拉·黑根巴特(Sarah Hegenbart),《艺术史》


“这部三卷本巨著,无疑可被称为‘权威之作’。”
――R.邦宗(R. Bonzon),《选择》


“保罗·盖耶的《现代美学史》气势恢宏、雄心勃勃、构思精妙,第三卷聚焦于二十世纪的美学发展。与前两卷一脉相承,该卷论证严谨,学识深厚,细节丰富,脉络清晰,既具阅读快感,又富有深刻的哲学洞见。”
――滨胁新(Arata Hamawaki),《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现代美学史》共分三卷,叙述了从18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哲学美学史。第二卷以审美经验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探讨19世纪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脉络。在经历了18世纪关于艺术和自然经验的新思想的爆发之后,19世纪初的许多哲学家,首先是德国唯心论者,重新探讨了艺术作为形而上学的一种形式和审美经验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的概念。本卷贯穿整个19世纪,其核心问题在于讨论审美经验的认知价值、情感作用以及人类独特的自由游戏能力,讲述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们如果通过寻找艺术的情感和自由游戏方面的空间,努力回归到更广泛的美学体检的价值方法。 



试读: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保罗•盖耶(Paul Guyer),197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布朗大学教授,美国美学协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康德哲学、现代哲学和美学史。著有《康德与鉴赏的主张》《康德与知识的主张》《康德》《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知识、理性和鉴赏》等,并且是《剑桥康德研究指南》的主编。盖耶是当代康德研究、美学史研究专家,受到国外哲学界的广泛赞誉。
吴芷净,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犹太研究所博士后,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现代艺术史与美学理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以来原始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研究”。
阴志科,文学博士,现为温州大学副教授。近期主要从事中西美学与文论概念史研究。著有《回归古典:新世纪伊格尔顿文论研究》,译有《文学事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意象’概念的再造研究(1902-1948)”。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现代美学史(第二卷):19世纪》依旧从审美经验的认知价值、情感影响和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三个核心视角出发,梳理19世纪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本卷以19世纪德国传统为起点,探讨德国与英国的浪漫主义及德国唯心论,重点论述19世纪英国美学,最后延伸至19世纪后半叶的心理学美学,特别展示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批评与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交织中的美学思想。 


丛书简介: 

“二十世纪人文译丛”由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主编,汇集了二十世纪前后人文领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述之精译,涵盖人文各学科、各领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既注重学术性与专业性,又强调普适性与可读性,意在使读者尽可能丰富地感受到人文研究的多彩魅力。

显示全部目 录

致谢
导言
第一部分  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美学
第一章  早期浪漫主义与唯心论:施莱格尔与谢林
第一节  回到康德
第二节  荷尔德林、施莱格尔与浪漫派
第三节  谢林
第二章  谢林身后的盛期浪漫主义
第一节  让•保尔
第二节  柯勒律治、华兹华斯、雪莱
第三节  穆勒
第四节  爱默生
第三章  浪漫主义的高潮:叔本华、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
第一节  叔本华
第二节  黑格尔
第三节  施莱尔马赫
第四章  黑格尔之后
第一节  索尔格
第二节  费肖尔
第三节  罗森克兰茨
第四节  洛采
第二部分  19世纪下半叶的(主要)英国美学
第五章  罗斯金
第一节  罗斯金、透纳与真(truth)
第二节  作为真诚的真
第三节  结论及关于阿诺德的余论
第六章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运动
第一节  道德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从库赞到波德莱尔
第二节   “这强烈的、有如宝石的火焰”:佩特
第三节  王尔德
第七章  鲍桑葵与托尔斯泰
第一节  鲍桑葵
第二节  托尔斯泰
第三部分  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美学
第八章  叔本华身后
第一节  尼采:导言
第二节  尼采:《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观》
第三节  尼采:《悲剧的诞生》
第四节  《悲剧的诞生》之后的尼采
第五节  冯•哈特曼
第九章  新康德主义美学
第一节  费希纳
第二节  柯亨
第三节  柯恩
第四节  闵斯特堡
第五节  狄尔泰
第十章  心理学美学:游戏与移情
第一节  斯宾塞对游戏概念的复兴
第二节  移情美学:罗伯特•费肖尔、利普斯与福尔克特
第三节  谷鲁斯:人的游戏与动物的游戏
第四节  美国的心理学美学:帕非
第五节  英国的心理学美学:李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模仿是这样一种真正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独立来源吗?罗斯金将模仿的观念与从中所获得的愉快斥责为“从艺术中所能获得的最为劣等的东西”,并不胜于“从变戏法中所感受到的微小琐屑的惊奇”。这是因为他将模仿定义为“与不是自身的东西相似,其相似性达到近乎(nearly)欺骗的程度”,它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惊奇和使心灵感到快适的刺激,这在本质上与我们从欺骗中所获得的一模一样”。在此意义上,我们从模仿中得到的愉快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愉快,即它受到欺骗的威胁却又能够拒绝它,这种愉快(借用罗斯金在这一章中提到的埃德蒙·伯克的术语来说)是否定性而不是肯定性的。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愉快是转向我们自身的,转向了我们对自己可以拒绝欺骗的才智的赞赏,而不是转向那些应当成为我们关注对象的东西,即艺术作品与它的真正价值以及艺术作品所再现的东西,也就是自然本身的荣耀。对此,罗斯金论道,“模仿的思想是劣等的……这不仅是因为这种思想妨碍观众欣赏对象的内在美,而且它只能表现微小琐屑的对象,因为它不可能模仿任何真正伟大的东西。我们能够‘画一只猫或小提琴,让它们看起来逼真得仿佛触手可及’;但是我们不能够模仿大海或阿尔卑斯山”(这显然是崇高的经典例子而不是美的例子)。就这句话中的“题材”(subject)来看,罗斯金似乎并不是要指艺术作品,而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比如在一幅阿尔卑斯山绘画中,他所指的就是阿尔卑斯山本身。他在这里要指出的第一点就是,我们通过逃避实际的欺骗而获得引向自我的愉快,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无法真正欣赏实际描绘的东西;第二点则是,鉴于人们不可能被欺骗到以为阿尔卑斯山的绘画就是阿尔卑斯山本身,他所抨击的模仿不能成为我们在此般绘画中的愉快之源。最后,罗斯金反驳说这样的模仿性作品所要求的技巧不是真正的能力,“达到模仿成就的要求无非是真实之眼,稳定之手与适当的努力——模仿型艺术家的这些品质与钟表师、铸钉匠或其他任何灵巧的匠人无甚区别”,所以这种模仿阻碍了我们对艺术作品中真正能力的欣赏。尽管能力并非艺术中唯一的愉快之源,但确是艺术中一种真正的愉快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