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时间与自由意志 平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享到:

定价:¥25.00

购买电子书:
  • 出版时间:1958年08月本印时间:2021年07月
  • 版次:1印次:16页数:180页
  • 开本:32
  • ISBN:978-7-100-00517-5
  • 主题词:时间自由意志
  • 人气:199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序言

作者序言
  我们必得用文字表达自己,通常并用有关空间的字眼进行思想。这就是说,语言要求我们在我们的观念之间,如同在物质对象之间一样,树立种种同样明晰而准确的区别,产生同样的无连续性。这样把思想同化为物体,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处的,而且在大多数科学里又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出来问:我们把不占空间的现象并排地列在空间,这是不是使得某些哲学问题有了种种无法解决的困难呢?又问:我们围绕一些拙笨象征进行争辩,是否把这些象征取消之后这场混战就可结束呢?把不占空间的东西非法地变为占空间的东西,把质量非法地变为数量,这使问题的核心里发生矛盾;既然这样,矛盾当然会在答案内重新出现。
  我所想研究的是自由意志这个问题,它是形而上学和心理学的共同问题。我企图证明的是:在主张决定论者和反对决定论者之间的一切讨论都表示他们曾事先把绵延跟广度,陆续出现跟同时发生,质量跟数量,混淆在一起。一旦把这番混淆去掉,则我们也许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自由意志所提出的反驳和所下的定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自由意志这个问题的自身,都会随着消失。使这一点得到证明,是本书第三章的目的;头两章讨论强度、绵延这些观念,是作为第三章的引论而写出的。
                         H.柏格森
                         1888年2月


英译者序言
  亨利•路易•柏格森于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 1878年他进师范学校,1881年得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得文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各省立中学和巴黎各公立中学主持各种讲座之后,于1897年担任高等师范学院的主任讲师;自1900年起一直在法兰西大学当教授。 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因而荣任法国科学院的院士。
  柏格森教授的全部著作列于附加的参考书目内。在翻译这本“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得到了他的合作;而且给了我很大的方便,殷勤不倦地帮助我。原书是1883—1887年计划和写出的,1889年初版。在法文版的注脚内列举了一些英文著作的法文译本。在此英译本中我改用原来英文书名和英文版本的页数。有些在1889年以后才问世的英文版本所以也被列入就是这个缘故。我为各节加了相当详细的小标题。
  原书在法国已出到第七版,关于柏格森教授的各种著作,最显著的一点在于它们不仅十分引起专业哲学家的兴趣,而且非常合乎一般文化程度人们的味口。他所采取的不是在哲学界一向占优势的那种概念法与抽象法。在他看来,实体不是通过脑子的复杂构思所能达到的;在直接的经验里,实体显得是不息的川流,是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只有直觉以及同情的内省才可掌握它。我们的种种概念把实体这不断的川流分裂为许多外于彼此的片段;这些概念在多方面促进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主要有利于种种实践目的。但是关于实体怎样变化与发展,这些概念对我们没有任何启示。相反地,它们以一种人为的复制品,以一堆无生气的碎片代替实体,从而产生理性派哲学所始终无法摆脱的,并根据这派哲学的前提就无法解决的种种困难。柏格森教授没有企图按照理性派的方式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相反地,他号召他的读者把实体的这些碎片丢在一边,而把他们自己浸沉到事物的不息川流里去,并让这川流的不可抵挡的波涛把他们的种种困难一起冲走。
  柏格森教授在这本书里首先讨论意识状态的强度。他指出数量上的差异只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就是说,在最后的分析里,只适用于空间;他又指出强度自身完全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它们所构成的众多体;他发现众多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对于空间有了直觉;一种是意识所构成的,而它完全是质量性的。这个在开展着的众多体就是绵延;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而这些因素是那样地各式各样,以致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他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其实,柏格森教授的整个哲学围绕着他对于真实的、具体的绵延的看法和对于有关绵延的特殊感觉之看法。我们的意识在摆脱习惯与传统后而回到它自己的天然态度时就可以得到这种感觉。人们把时间跟绵延混在一起,数学与物理学,甚至语言与常识都以抽象的时间代替这具体的绵延;而他认为这种混淆是哲学上大多数错误的根源。他把这些结果应用在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上,从而指出:这里所以遇到种种困难乃是由于人们把动作完成之后的情况作为研究的对象,又由于人们使用概念方法。他指出,从那发展着的、活生生的自我看来,这些困难是虚幻不实的。我们虽然不能用抽象的或概念式的字眼为自由下一个定义,他宣称在我们根据观察而建立的种种事实中,自由是最清楚的一种。
  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个哲学体系无疑会引起误解。但我得到柏格森教授的同意,把一句格言印在译本的书头。也许他的哲学的精神有一部分可通过这句格言表达出来:“如果有人问大自然,问它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又如果它愿意听并愿意回答的话,则它一定会说:‘不要问我;静观万象,体会一切,正如我现在不愿开口并一向不惯于开口一样。’”
                  1910年6月F.L.朴格生于牛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任高等师范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我们必得用文字表达自己,通常并用有关空间的字眼进行思想。这就是说,语言要求我们在我们的观念之间,如同在物质对象之间一样,树立种种同样明晰而准确的区别,产生同样的无连续性。这样把思想同化为物体,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处的,而且在大多数科学里又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出来问:我们把不占空间的现象并排地列在空间,这是不是使得某些哲学问题有了各种无法解决的困难呢?又问:我们围绕一些拙笨象征进行争辩,是否把这些象征取消之后这场混战就可结束呢?把不占空间的东西非法地变为战空间的东西,把质量非法地变为数量,这使问题的核心里发生矛盾;既然这样,矛盾当然会在答案内重新出现。

显示全部目 录

英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
 数量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1—3;企图用客观原因或原子运动以估计强度§4—5;各种不同强度§6;根深的心理状态:愿望、希望、欢乐、悲愁§7—8;审美感:优美,美,音乐,诗歌,艺术§9—11;道德的情感,怜悯§12;意识状态涉及物理朕兆§13;肌肉努力§14—17;注意力与肌肉紧张§18;强烈情绪:愤怒、恐惧§19—21;情感性感觉:快乐与痛苦,厌恶§22—27;表象性感觉:与外因,音觉,强度,音调,肌肉努力,冷觉热觉,压力感觉与重量感觉,光觉,测光实验,德尔波夫的实验§28—40;心理物理学:威伯尔与费赫涅,德尔波夫,把感觉当作大小的这个错误§41—48;表象性状态与情感性状态的强度,强度与众多性§49。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  关于绵延的观念
 数目及其单位,数目与相伴随的空间直觉§50—55;  两种众多体,物质东西与意识状态,物质的不可入性,纯一的时间与纯绵延§56—59;  空间及其内容,经验派的空间学说,对于空虚纯一媒介的直觉为人类所独有,时间作为可还原为空间的纯一媒介§60—63;  绵延、陆续出现、空间,纯绵延§64—66;  绵延可测量吗?§67—68;运动可测量吗?§69;  伊里亚派的僻论§70;  绵延与同时发生§71;速度与同时发生§72—73;  唯有空间是纯一的,绵延与陆续出现则属于有意识的心灵§74;两种众多性,性质式的与数量式的,表层心理状态具有其外因的无连续性,在这些状态被去掉后真正绵延被感觉为一种性质§75—78;自我的两方面,表层意识状态轮廓清楚,深层意识状态互相渗透并构成一整体,语言对于感觉的凝固化影响,分析歪曲情感,深层意识状态是我们自己的构成部分§79—83;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活生生的自我才能解决这些问题§84。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  自由意志
 动力论与机械论§85—86;两种决定论§87;物理决定论:物质分子论,能量守恒律,若守恒律普遍有效则生理的与神经的现象是必然受决定的,但意识状态也许不然,可是守恒律果真普遍有效吗?这律未必适用于生物与意识状态,普遍有效这观念来自对于具体绵延与抽象时间之混淆§88—94;心理决定论:它假定联想论派的心灵观,这又涉及对于自我的错误看法§95—103;自由动作:自由作为基本自我的表现§104—106;真正绵延与偶然性:已做好动作能是另外一样吗?做出决定过程的几何图形,这图形使决定论者与自由论者所陷入的错误§107—114;真正绵延与预知未来:保罗预知彼得动作的条件是(一)保罗即是彼得与(二)保罗已经知道彼得的最后动作,所涉及的三种错误,天文预测依靠运动的想象加速,绵延无法这样加速§115—123;真正绵延与因果关系:“前件同则后件同”的定律,因果关系作为陆续出现,因果关系作为预存而预存有两种,(一)数学式的预存,意味着没有绵延,可是我们持续下去,因而可能是自由的,(二)预先设想式的预存,设想一种经过努力而得以实现的未来动作,并不涉及决定论,决定论来自对于这两种意义之混淆,自由是实有的却是不可被界说的§124—138。

结论
 自我的种种状态是通过从外界借来的种种形式而被知觉的§139—140;强度作为性质§141—143;绵延作为性质式的众多性§143—144;外界没有绵延§145;必得把广度与绵延分开§146—149;唯有基本自我是自由的§150;康德错误认为时间为纯一的,所以他把自由的自我放在时空二者之外§151—153;绵延是多样性的,Jb理状态对于动作的关系是独特无二的,动作是自由的§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