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梳理百年前目录编纂脉络,探寻俄国文学的传播概貌。
定价:¥98.00
梳理百年前目录编纂脉络,探寻俄国文学的传播概貌。
本书将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编纂的收录有俄国文学作品的目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学、史学、目录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梳理这批目录编纂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考述各目录的俄国文学作品著录情况。在汇总目录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俄国文学作品的传播特征,探寻目录在俄国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五四”时期是我国翻译俄国文学的第一次高潮,在当时出现了“极一时之盛”的译介局面,且呈现了系统化趋势。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德列耶夫等作家的许多重要且影响力较大的作品相继被译出。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为俄国文学的广泛译介创造了条件。瞿秋白写道:“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大家要追溯他的原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觉全世界的视线都集中于俄国,都集中于俄国的文学;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溃的声浪,真实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5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迎来了一次翻译高潮。茅盾先生曾回忆:“五四运动爆发了以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注意和兴趣。……俄罗斯文学的爱好,在一般的进步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一种风气,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和在青年的文艺工作者中间,成为一种运动。”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开端也是核心,1915年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任编辑。从其创刊伊始就刊载了俄国文学译作,前文已有叙述。1917年,陈独秀将杂志社迁到北京,1920年又迁回上海,1926年停刊。在1917—1926年间共发表俄国文学译作16篇:索洛古勃的《童子Lin之奇迹》(周作人译,1918年第4卷第3号);库普林的《皇帝之公园》(周作人译,1918年第4卷第4号);屠格涅夫的诗《狗一首》和《访员一首》(两首诗均由刘半农译,1918年第5卷第3号);托尔斯泰的《空大鼓》(周作人译,1918年第5卷第5号);索洛古勃的《铁圈》(周作人译,1919年第6卷第1号);契诃夫的《可爱的人》(周作人译,1919年第6卷第2号);安德列耶夫的《齿痛》(周作人译,1919年第7卷第1号);丹钦柯的《摩诃末的家族》(周作人译,1919年第7卷第2号);库普林的《晚间的来客》(周作人译,1920年第7卷第5号);科罗连珂的《玛加尔的梦—基督降生节的故事》(周作人译,1920年第8卷第2号);杜洛斯基的《我们要从那里做起》(震瀛译,1920年第8卷第3号);阿尔志跋绥夫的《幸福》(鲁迅译,1920年第8卷第4号);库普林的《快乐》(沈泽民译,1921年第9卷第1号);爱罗先珂的散文诗《狭的笼》(鲁迅译,1921年第9卷第4号);契诃夫的独幕剧《狗熊》(曹靖华译,1923年第2期)。
文学研究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实力最为雄厚的文学社团。由郑振铎、耿济之、沈雁冰、周作人等12人于1921年1月在北京发起并成立。会员一度发展到170余人,几乎囊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所有新文学作家。针对旧文人或借文学泄私愤、泼脏水,或以游戏、消遣的态度“玩”文学的做法,文学研究会确立了文学“为人生”的宗旨。鉴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重心由西欧向俄国的转移,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将目光投向了俄国,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时,将重点落在了俄罗斯文学和十月革命以后兴起的苏联文学上。7这一特点在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学研究会成立后,一方面,沈雁冰对《小说月报》进行了全面改革,“先后译介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安特列夫、阿尔志跋绥夫、陀思妥也夫斯基、果戈里、爱罗先珂、高尔基和马雅柯夫斯基等38位进步、革命作家,翻译了他们的作品或评介文章155篇”8。另一方面,文学研究会依托商务印书馆这一中国近现代最大的民间出版机构,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系统介绍了俄、法、德、日、英、印等国的作家作品近百种,及有关文学思潮和文学史专集。9其中已经出版的俄国文学作品有: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鲁迅译,1922年5月);《爱罗先珂童话集》(鲁迅译,1922年7月);安德列耶夫的《小人物的忏悔》(耿式之译,1922年11月)、《人之一生》(耿济之译,1923年11月)、《狗的跳舞》(张闻天译,1923年12月)和《红的笑》(梅川译,1930年10月);路卜洵的《灰色马》(郑振铎译,1924年1月);契诃夫的《三姊妹》(曹靖华译,1925年8月);托尔斯泰的《我的生涯(一个俄国农妇自述)》(李藻译,1925年11月);柯罗连科的《盲乐师》(张亚权译,耿济之校,1926年1月);屠格涅夫的《罗亭》(赵景深译,1928年9月)、《贵族之家》(高滔译,1929年4月)、《烟》(樊仲云译,1929年11月)。
《小说月报丛刊》和《文学周报社丛书》是文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另外两种重要的丛书。“《小说月报》自从十二卷改革以来,对于提倡创作,介绍西洋新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等等,努力从事,确有一部分成绩,很可算得国内最好的纯文艺刊物。每出版一期,差不多随即售尽,而因为是杂志,往往不再重版,以至读者方面,常有购买不齐的憾事。……为补此缺点起见,特选以前曾揭载过的作品,无论为论文,创作,翻译,诗歌,剧本,把他们另印一种汇刊本,……拟廉价发售,以副爱读者的雅望,这一种丛书的名称定为《小说月报丛刊》。”101924年11月至1925年4月,商务印书馆共出版了《小说月报丛刊》5集,每集12种,共60种,其中俄国文学作品5种,分别是:爱罗先珂童话集《世界的火灾》(鲁迅译,1924年12月);契诃夫小说集《犯罪》(耿济之等译,1924年12月);安德列耶夫的《邻人之爱》(沈泽民译,1925年1月);小说集《疯人日记》(内收果戈理的《疯人日记》和屠格涅夫的《尺素书》两篇短篇小说,耿济之译,1925年1月);短篇小说集《熊猎》(内收孙伏园译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熊猎》、邓演存译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祈祷》及陈大悲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贼》,1925年1月)。
《文学周报社丛书》由文学周报社出版,开明书店印行,1925—1930年共出版28种,其中俄国文学作品4种,包括阿志跋绥夫短篇小说集《血痕》(郑振铎、鲁迅、胡愈之、沈泽民译,1927年3月);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悒郁》(赵景深译,1927年6月);陀罗雪维支的《东方寓言集》(胡愈之译,1927年10月);屠格涅夫的《畸零人日记》(即《多余人日记》,樊仲云译,1928年6月)。
共学社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学术团体之一,成立于1920年4月,梁启超、蒋百里、蔡元培、张元济等是其发起人。共学社以系统介绍西方学说和宣传新文化为宗旨,以编译新书为主要任务,并在商务印书馆的帮助下出版了一套《共学社丛书》。该套丛书由17种小丛书构成,其中文学类的小丛书有3种,分别是:1921—1923年出版的《文学丛书》和《俄罗斯文学丛书》,以及1921年出版的《俄罗斯戏曲集》。《文学丛书》中的俄国文学作品有4种: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耿济之译)、《活尸》(文范村译)和《黑暗之光》(邓演存译),安德列耶夫的《比利时的悲哀》(沈琳译)。《俄罗斯文学丛书》有8种: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耿济之译)和《前夜》(沈颖译);普希金的《甲必丹之女》(即《上尉的女儿》,安寿颐译);托尔斯泰的《复活》(耿济之译)和《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瞿秋白、耿济之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贫非罪》(郑振铎译)和《罪与愁》(柯一岑译);契诃夫的《柴霍甫短篇小说集》(耿济之、耿勉之译)。《俄罗斯戏曲集》有9种11:果戈理的《巡按》(即《钦差大臣》,贺启明译);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耿济之译);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黑暗之势力》(耿济之译)和《教育之果》(沈颖译);契诃夫的《海鸥》(郑振铎译)、《伊凡诺夫》(耿式之译)、《万尼亚叔父》(耿式之译)和《樱桃园》(耿式之译)。
未名社相对于文学研究会和共学社来说是一个较小的学术团体,但“以介绍俄国文学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为使命,特别是在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文学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12。未名社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等。“未名社的译介工作是从出版鲁迅所译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李霁野所译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往星中》开始的。”13《未名丛刊》是鲁迅主编的一套专收未名社成员翻译的俄国文学和理论作品的丛书,其中1926—1929年出版的俄国文学作品有:安德列耶夫的《往星中》(李霁野译,1926年5月)和《黑假面人》(李霁野译,1928年3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韦丛芜译,1926年6月);勃洛克的《十二个》(胡敩译,1926年8月);果戈理的《外套》(韦素园译,1926年9月);高尔基等的合集《争自由的波浪及其他》(董秋芳译,1927年4月);独幕剧集《白茶》(曹靖华译,1927年4月);阿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鲁迅译,1927年6月)14;苏联短篇小说集《烟袋》(曹靖华译,1928年12月);北欧及俄国的诗歌小品集《黄花集》(韦素园译,1929年2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小说合集《不幸的一群》(李霁野译,1929年4月);拉甫列尼奥夫的《第四十一》(曹靖华译,1929年6月)。
“五四”期间,各大出版社都竞相出版俄国文学译作。1920年,北京新中国杂志社出版了《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第一集)。1921年,上海公民书局出版了叶劲风翻译的《俄罗斯短篇杰作》(上册)。1921—1922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了《托尔斯泰小说集》两册。除了前文所述的《文学研究会丛书》和《共学社丛书》外,商务印书馆在1923年出版了《近代俄国小说集》5集,内收普希金、屠格涅夫、索洛古勃、契诃夫、迦尔洵、高尔基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共32篇。1923年7月,出版了唐小圃译的《托尔斯泰儿童文学类编》5编。1924年5月,出版了《俄国童话集》六册。1924年12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赵诚之翻译的《普希金小说集》等。
除单行本外,如《东方杂志》《学生杂志》《语丝》《莽原》《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杂志与文学副刊大都翻译介绍了较多的俄国文学作品。因数量极多,故不一一列举。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