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定价:¥128.00
《外国哲学(第四十九辑)》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组稿,刊登外国哲学专业研究者的学术文章。《外国哲学(第四十九辑)》由六个栏目组成,收录13篇文章。古希腊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了《阿尔基努斯承认理念是本原吗?》《运动内在推动者的欲求—认知二象性》两篇论文。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关于动物运动内在推动者问题有三种解读。中世纪哲学研究栏目包括《阿奎那论良知的错误判断》和《“超验”——形而上学统一性的建构》。近代哲学研究栏目收录的两篇论文分别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哲学为主题。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栏目录用的四篇论文主题分别涉及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哲学。现代哲学研究栏目录用的三篇论文分别有关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蒯因—卡尔纳普之争、《存在与时间》中的差异问题。科技与哲学栏目的三篇论文包括《意识—物理对象等同论的困境》《基因编辑与潜在的人的非同一性问题》和《论EPR实验中的因果性》。
对海德格尔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思考“差异之差异”,或者说是差异之所以为差异,我们之所以把差异作为差异来思的原因。而这“并不是一个遗留下来的、早已被提出来的问题,而是在这种思想史中普遍地未被追问的东西。暂时而且不可避免地,我们用传统语言来命名它。我们称之为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Differenz)。”这就是“存在论差异”(der ontologische Unterschied)的基本内涵,他在后来则直接简称之为“差异”(Differenz),可见对他来说,真正的差异以及这一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同时,这一问题更是贯穿了他的整个思想生涯,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而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存在论差异”这一命题,正是由于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受到了遮蔽,变成了思维着的主体如何去同一存在者客体的问题,而这一遮蔽的根源不但在于对存在本身的遗忘,还在于对“差异”意识的忽视。因此,海德格尔才试图以“存在论差异”来唤醒真正的“差异意识”,颠覆虚假的“同一”,进一步在根本上达到对主客二元模式及其流弊的破除。也因此,我们需要考察“同一与差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近代的主客体二元哲学究竟是如何将之遮蔽的,方能理解《存在与时间》的差异思想的划时代意义。
“同一与差异”作为形而上学中抽象程度最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几对概念范畴之一,在柏拉图乃至更早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时代就已经和“存在与非存在”“运动与静止”等范畴共同位列于哲学领域的核心。然而,与所有的基础概念一样,它必然经受着这样的命运: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中似乎已经十分熟悉它,但每当提起它时却又困惑不已,似乎又对其一无所知。
当谈到差异的时候,人们很容易从存在者的层面来谈及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一方面,不同存在者之间有着外在差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绝对地说,不同事物在根本上就是不可能同一的,构成事物的基本微粒的不同、事物所处的时空的不同等等方面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无言的事实。另一方面,存在者自身亦有着内在差异。存在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而运动变化造成差异,因而也就是始终处在差异中。当然,在辩证法看来这句话又可以倒过来说,正是因为事物本身就蕴含着内在差异,所以事物才能够不断地自我运动,运动本身即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的内在差异的展开。我们从事物内在差异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运动,也同样反过来从运动的角度来理解内在差异。如果说存在者之存在从根本上也就是在说存在者的运动,这运动造成了差异,而运动本身又由差异导致,如此的循环往复最终皆指向那句古老的哲语“一切皆流,无物常驻”;那么同样,存在者因运动而存在,也即意味着存在者因差异而存在,无时无刻的运动本身就是存在者之存在的内在差异的实现。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发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