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鑫,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宪法学、比较法学、法学教育与两岸关系。
社会福利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除“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卓有成效之“荒政”外,如“井田制”传递出的耕者有其田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公平分配理想,均属于古代中国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百姓基本生存条件而衍生出的社会福利思想。本书采用法律史学、比较法学与宪法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社会福利问题,对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历史溯本求源。作者在宪法与法律的框架下对社会福利权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明确,全面梳理和分析了社会福利保障的政策入法、规范保障等问题,深化了现代社会福利权利的中国印记。
引言
第一编 慈善事业与社会政策
绪论
第一章 传统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西方传统社会福利理念
第二章 慈善事业中的国家与社会
一、福利国家与公私协力的基本理论
二、古代中国的慈善事业主体:政府、宗教团体与宗族
三、明末以来的善会善堂与“官僚化”问题
四、近代中国的慈善组织与地方自治
第三章 传统中国土地制度与社会政策
一、兼具公私法双重属性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国有与“均贫富”
三、共同所有权与互助救济
四、小农利益保障与救济
第四章 盐铁专卖与社会政策
一、盐铁之辩及其内在矛盾
二、中国古代盐政制度的变迁
第二编 宪法社会权的探索
绪论
第五章 近代中国宪法史上的社会法治国建设
—从社会国与法治国的关系切入
一、法治国概念的自由主义底色
二、社会国概念的社会正义本质
三、社会法治国概念的形成及其正当性
四、社会法治国建设的方案选择
第六章 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
一、早熟的官僚国家与家长式的赈济传统
二、近代转型背景下传统福利思想的再生
三、近代中国社会福利立法的转型:以《社会救济法》为例
第七章 “刚柔相济”:近代中国制宪史上的社会权规定
一、宪法社会权:“强宪法”下的“弱权利”
二、魏玛宪法的新范式:宪法社会权与社会革命
三、民生主义与“大同”的理想
四、近代中国社会民生权利入宪及其争议
五、“基本国策”:刚性宪法与柔性权利的调和
第三编 “昂贵的权利”
绪论
第八章 宪法社会权的困境—以“庙产兴学”诉讼为例
一、“庙产兴学”运动引发的诉争案件
二、不同社会权利之间的冲突
三、近代宪法社会权的困境
第九章 交织的财产权与社会权—基本权利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一、民国时期的宪法财产权
二、近代宪法社会权的形成
三、财产权与社会权的“互化”趋向
四、财产权与社会权的耦合
第十章 财产权宪法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本位立法
一、欧美财产权的理论与实践演进
二、传统中国的财产权保障及其限制:以土地产权为例
三、近代中国制宪史上的财产权争议与财产权社会化
四、作为社会性权利的宪法财产权:以土地与房屋产权管制为例
五、财产权的“双重误解”
第四编 福利权利及其司法救济
绪论
第十一章 生存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一、救荒
二、养恤
三、小结: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第十二章 租房稳定性思考—以美国驱逐保护制度为例
一、住房市场化与租房稳定性
二、驱逐保护制度概要:以美国为例
三、疫情下的特殊驱逐安排与未来隐忧:兼与法国对比
四、小结:探索住房的多元供给
第十三章 比较法与法律史视角下的住房权
一、住房保障权在各国的宪法地位
二、国外住房保障权实现的途径及其问题
三、近代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四、小结:默示的住房权利
第十四章 司法救济的路径
一、福利国家、有为政府与宪法社会权
二、宪法社会权的正当性与(直接)司法救济的可行性争议
三、司法实践领域对待宪法社会权的不同态度
四、小结:“弱法院、强权利”
第十五章 结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