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箫韶记胜:中国音乐的法、理、情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48.00

  • 著者:4382 
  •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本印时间:2025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246-1
  • 读者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音乐研究中国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龚鹏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之作。 

自文宣制礼作乐,礼与乐,便伴随了中国人三千余年,也由此衍生了中国传统文化诸支流。中国人讲究礼乐相成,修身明志。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形塑性情之重器。然近代经西方文明之“洗礼”,礼尚有存,乐已不显。何谓中国古典音乐?如果只知宫商角徵羽,恐怕仍是太浅。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龚鹏程教授,将中国之乐一一道来,细细捋清,喁喁相告。望读者诸君,知乐存乐,知古存古,知礼存礼,复耀传统之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龚鹏程,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报社主笔、书局总编。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百余种,主编图书数百种。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志。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武侠文学会会长、中华历史文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等。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中国文学史》《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中国诗歌史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论》《龚鹏程述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舜乐《箫韶》,孔圣知味,溯之古音,乃见雍和。经西学东渐,中国古典音乐已渐散佚。谱在音缺,器存韵亡。无怪乎作者要发问:堂堂自立于寰宇之间,我们还有什么路可走?中国文化大家龚鹏程,以中西比较之法、礼失求野之姿,搜绎、探寻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理论、手法、技艺、谱记、应用与文化,尤重音乐实践。琴、舞、器、文、剧、曲均所涉猎,以期还原古乐演奏,激发民族情感,挖掘、传播、复兴中国古典音乐。 

显示全部目 录

1 古琴因何由歌舞地转入寂寞乡?
24 古琴岂能与当代“古琴”同流合污?
34 古琴在书法身上打过几个主意?
52 古乐沦亡,是叹号还是问号?
65 舞一舞,周公之琴舞
77 琴学指掌录
104 梅边读易解
118 传统的假面与真容
126 现存我国最早的乐谱
141 中国音乐的法、理、情
152 儒家舞学
175 目前中国祭孔几乎都只有文舞,没有武舞
183 中国整个知识阶层基本不认识中国乐器
190 祭孔礼乐具有音乐理论无法解释的“法悦境”
197 近代孔门礼乐之传习
203 “少年中国”的两次浪潮
213 词,不是宋朝代表性文体
222 文学形式中的音乐
231 鲁迅知识结构的缺陷及其小说史
243 小石调•恼煞人•元杂剧赫然明人作
254 南北曲争霸记
289 中国戏剧史留下了《西游记》的水印
303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发微
323 男旦触发冷恋意识
333 台北与上海的蝴蝶绕着蜡烛飞
350 子见南子及其他
360 明湖顾曲未成集:白妞黑妞还说书吗?
365 歌姬传统消亡于台湾
379 南戏及近代日本对中国戏曲之研究
386 中华乐教百年回首
405 乐器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仍待解决(对话加布里埃尔•罗格诺尼)
411 艺术将出现“人—人工智能”形式(对话尼克•布莱恩金斯)
419 音乐能深刻地动摇控制感(对话马克•欧菲尔德)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琴,在现代,提倡者无不强调它的幽人性格,遗世独立、高冷孤绝。这种性格,论者或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说,或说仙家高士,或比附枯禅。演奏时则以独奏为之。
这可说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古琴的基本认识,甚或是唯一认识,也是我们现代的古琴传统。
以《琴曲集成》等大型古琴谱集来看。其中,《理性元雅》《诚一堂》《德音堂》这些琴谱名,显示了儒家宗旨;《步虚仙》《太古遗音》《太音希声》《松风阁》之类,则有仙趣;《三教同声》这样的名称,更表明了它还常有佛教气味。而佛教的琴曲琴谱,如《枯木禅琴谱》中的《独鹤与飞》《云水吟》《那罗法曲》《枯木吟》《莲社引》之类,大家也是熟悉的。
这是琴谱名称及内容上就可以明白的。理论方面,近来大家最喜欢援引的是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以二十四品论琴,曰: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许多人把这二十四况当成琴的通则去阐释,大谈特谈。
殊不知它强调“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要让人从琴音中感到“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讲的其实是仙家之琴,因为它原本就收录在《大还阁琴谱》中。大还者,还丹也。
因是仙家论艺,故曰:“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之场;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之,斯之谓淡。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而淡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淡况)又说琴的古,可使“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
由此等言论及文献看,即可知我们现代继承的,其实是一种深受仙家与佛徒气味濡染的琴学。在此中,虽然也讲儒家琴德,但雅人深致,亦自以离俗为高,不觉与释道相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