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在德语的丝路游记中探察东方的桃源想象。
1.以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视野精心打磨而成,系统研究现代德语丝路游记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缕析趋于审美化和寓意性的自然风景意象,探讨潜匿其间的东方桃源想象。
3.关注“作为风景的人”,包括打破藩篱的中国人物形象,呈现鲜活的话语场域。
定价:¥68.00
在德语的丝路游记中探察东方的桃源想象。
1.以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视野精心打磨而成,系统研究现代德语丝路游记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缕析趋于审美化和寓意性的自然风景意象,探讨潜匿其间的东方桃源想象。
3.关注“作为风景的人”,包括打破藩篱的中国人物形象,呈现鲜活的话语场域。
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汇的传奇之地,始终激发着西方旅行者的书写热情。从马可·波罗的经典游记到近代探险家的异域记录,丝路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西方世界想象中国的重要符号。进入21世纪,丝路风貌焕然一新,而德语游记的书写既延续传统,又呈现独特视角。
本书聚焦新世纪德语游记对中国丝路地区的书写,从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到“作为风景的人”三重维度,解析其叙事模式、语言风格及隐喻策略,揭示风景意象背后的文化象征与情感投射。书中探讨了丝路作为“东方神话”的生成与延续,剖析了旅行者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怀旧情绪,并呈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何打破刻板叙事,构建更立体的中国图景。
在新世纪德语游记丝路自然风景书写中,尤其是在荒野部分,如画视角比比皆是。荒野(wilderness)被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定义为人类用来打造文明这一人工制品的原材料,是相较于“全然人造城市的另一极”,可被理解为人造的辩证对应物,具有“原始”“天然”等特征。换言之,荒野是旅行者想象中未经人工打磨和雕琢而尚未被“殖民”的自然原生态,包括但不限于如“自然声音、纯净水体、清洁空气”等风景。
布鲁诺·鲍曼历经跋涉,行至隐匿在大漠深处的麻扎塔格古堡,并于其上俯瞰荒野,以文字勾描了一幅色调充沛、疏密有致的诗意画卷:“在遥远的地平线处,饱满的沙丘浑如流动的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前方是宽约一公里的缓冲地带,它将沙漠与河景分隔开来,其间密布橘红色的柽柳,而在临山处,秋意盎然的胡杨林为画面再添一抹浓郁色彩。麻扎塔格投射在沙漠上的影子越来越长,色调愈发浓烈。倏忽之间,天地俱暗,仿佛灯熄了一般,唯有夜的寒影散落在沙漠和山峦间。”另一位德国旅行者埃里希·福拉特则将敦煌的鸣沙山筑构为行旅中的一抹画境:“从远处看,沙丘是一片虚幻的、贫瘠的山状,就像一条金龙沿着地平线延伸。但走到近处便会发现,这里既非一维,亦非单色。坦荡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和陡峭的山脉交替出现,除主色调黄色外,红色、棕色和白色竞相纷呈,还有湖泊和小绿洲附近的绿色点缀其间。”待他爬上百余米高的沙丘,放眼四顾,“一侧是广袤无垠的戈壁滩,沙丘此起彼伏,像是无边无界的海洋波涛,另一侧是藏于山谷中的宝塔和新月湖,极目望去,似是海市蜃楼”,仰起头来,“漫天星辰点亮了黑色夜空”。在这两位游记作者笔下,丝路地区的荒野化作了一幅幅美学化的图卷。自然风景或是被分割为结构鲜明的远景、中景和近景,或是遵循对称法则而被架构,对色彩、色调等细节的勾勒极尽铺陈,荒野被渲染为如画景致。与此同时,以特定角度观看风景并将之记录在册的人,也为自我赋予了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及理性思维的培养与所谓的“高级”文明的教化密不可分。在此意义上,如画美的话语模式实则是一种强化主体自我认知和文化优越性的叙事策略。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