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以现象学之名 精装未来哲学丛书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87121 
  •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本印时间:2025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6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406-0
  • 读者对象: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知识爱好者
  • 主题词:现象学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以现象学之名,探寻经典哲学表达的无限可能

1.提供当代汉语学界现象学哲学研究的诸多新思路和新话题
本书集结王俊教授多年研究成果,旨在激活新时代语境下的现象学哲学研究,推动现象学中国化进程。借由本书,我们可以一窥当代中国现象学研究的基本面向。
2.对哲学经典做非经典研究,使其更具当代性和问题意识
现象学不仅有胡塞尔、海德格尔,有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还有沙普、罗姆巴赫,更有施泰纳和博伊斯。在本书中,作者从不同视角入手,梳理了现象学运动的脉络,呈现了现象学运动的当代发展。
3.贯通经典现象学研究与当代生活艺术哲学
作为一种方法的现象学,已经不单纯局限于纯哲学领域,而且已经渗透到了艺术和广义上的文化领域。在作者看来,甚至喝酒中也存在现象学方法和现象学意识。现象学并不是一门故步自封的纯学术的学问,它本身就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4.将现象学发展为一种跨文化哲学和全球哲学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作者从现象学基本原理出发,构想一种跨文化的现象学,由此将研究目光转向非洲哲学等处于世界哲学地图边缘域的研究对象。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欧陆哲学、现象学、跨文化哲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现象学并非固定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场思想运动、一种哲学姿态。“回到实事本身”关注的是意识的发生、生存的经验、意义的建构。现象学家乐于凝视那些被传统哲学和日常认知忽视的范畴,比如身体、情感、潜意识、遗忘、缺席、边缘领域、日常生活等等。
以现象学之名,当代哲学打开了丰富的研究论域,本书尝试呈现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以现象学的姿态解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经典,将其带入当代语境;基于生活世界的构想,现象学地描述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尝试建构一门生活艺术哲学;在跨文化现象学的框架下,一方面积极探索汉语现象学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关注诸如非洲等哲学地图的边缘领域,以更为整全的当代眼光审视哲学这一全人类的思想事业。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哲学应回归生活世界
对于经典现象学的非经典研究
现象学中的偶然性问题及其思想效应
现象学与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之争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哲学面向
厌倦与拯救:重读胡塞尔《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
意义从何而来:从胡塞尔现象学驳自然主义意义观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实践维度
世界现象学中的存在问题——晚年胡塞尔论存在
汉语现象学如何可能?——循“现象学之道”而入
陷于历史之中——简论威廉•沙普的历史现象学
现象学与人智学:一个曲折的思想关联
Über Heidegger?——浅析京特•安德斯的海德格尔批判
从海德格尔的宗教现象学到哲学密释学——兼论信仰经验的密释学性质
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
从“现象学”到“现象行”——对当代现象学实践化转向的一个新解读
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译后记
现象学视野下的事与物
艺术重归生活:从尼采、施泰纳到博伊斯
精神生活、日常经验与未来哲学
醉酒现象学
元宇宙、生活世界与身体
加速时代如何“说理”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
从现象学到跨文化哲学
从生活世界到跨文化对话
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基于空间经验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空间现象学视野下的考察
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的“多极对话”概念浅析
以跨文化的视野扩大哲学研究的范围
追寻非洲哲学
《非洲哲学:跨文化视域的研究》译后记
作为去殖民化概念的“非洲”:尼雷尔“非洲统一”思想初探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非洲哲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方法的宗教现象学
文章列表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沙普通常使用复数的“历史”(Geschichten),这一概念类似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它是世界和生活成就的总和。人和物陷于历史之中的状态是普遍的。第一,人的整个主体精神生活——包括激情、欲望、性格、爱、恨、理性、理智、认知等——是陷于历史之中的;第二,他人或旁人也共同陷于历史之中;第三,陷于历史之中的是超自然的存在,比如神;第四,动物总是被看作与人相似的,因此它们摆脱不了历史;第五是外部世界,从大地到星辰。沙普认为,无生命的外部世界在一些时代也是作为人或生命之物被表象的,因此也陷于历史之中。生活世界之历史的这种普遍有效性被视为先天的。
沙普肯定了历史的优先性,认为历史比他早年研究的感知更为原初。历史是由许多的历史组成的。而和外部世界相比,历史也是优先的。从人到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是历史的衍生物,实在物也是历史的衍生物。沙普认为,没有与历史无关的东西,一切都在历史中展开,历史就是预先被给予人和世界的最本源的基层,传统上习惯追问承担历史的本质,在历史现象学看来实际上没有意义。
陷于历史、渗透进历史的状况无法以对象的方式得到研究。历史是一个构造物(Gebilde)(人和物于其中产生),而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Gegenstand)。对于历史以及陷于历史之中的状态,人们无法将之区分开来,二者是搅和在一起的。因此,人(自我)和历史也法区分开来,人就是历史。如沙普所言:“每个自我都有历史。”(Kein Selbst ohne Geschichten)但是,这里的历史并非历史的文化(后者是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是生活世界中更基本的组成要素。
语言和理解也是陷于历史之中的。语言的使用,谁在使用,使用日常语言还是专业语言,都是言谈和理解的前提。这就是历史。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不考虑其前置的地基,只关注语言的表达内容或思想构造物,是无法实现言谈和理解的。沙普说,没有进入历史境域的理解活动是无法深入的,这就像与九头怪蛇西多拉的斗争,你砍了一个头,又出来两个头。历史还涉及讲述与倾听,讲述者和倾听者都是陷于历史中的,他们的讲述和倾听行为又使得历史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