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法国革命史(全三册)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98.00

  • 著者:2983 译者:
  •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本印时间:2025年10月
  • 版次:1印次:1
  • 开本:32册数:3
  • ISBN:978-7-100-25115-0
  • 读者对象:专家学者,历史文化爱好者
  • 主题词:法国大革命历史
  • 人气: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久负盛名的史学经典,再现法国大革命的波澜壮阔!

灵魂深处激发的历史巨著,见证旧制度的陨落与新秩序的萌生! 


相关推荐:
“这本书在1837年首次出版时确立了托马斯·卡莱尔的声誉,这部引人入胜的历史杰作从此被接受为这一主题的标准作品。它结合了对人物的敏锐洞察力,对风景如画的生动认识,以及将过去带入炽热生活的非凡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与任何小说一样令人激动的阅读体验。《法国革命史》是‘卡莱尔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但它的诗歌却处处根植于历史事实。’”


——约翰・D.罗森伯格(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


“对过去历史记载最有诗意的表达是卡莱尔实现的,这在其《法国革命史》《过去和现在》中,在他有关‘鲍斯威尔的约翰生’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有关法国大革命的最为精彩的论说正是来自卡莱尔的作品。”


——乔治・麦考莱・屈威廉(剑桥大学历史学家)



在诸多历史经典著述中,历史事实与文学描写完美结合的典范,当属这部《法国革命史》;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者中,如此震撼人心、直击读者灵魂的史学家,唯卡莱尔而已。在看似对具体事件略显单薄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旧制度的无情鞭笞,对革命者的无限同情。因为这部书是“随作者心灵深处的硝烟而出”。法国大革命已过去两百多年,当年的风起云涌,激动时代的人物已消失不在。但这部史诗一般的巨著,让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长久保留下来,永不湮灭。
中译本选自约翰・霍兰・罗斯编辑的版本,编者精心撰写前言、注释与附录,辅以珍贵插图和平面图,为读者阅读提供了很大便利。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散文家与哲学家,以独特的 “英雄史观” 和激昂的文笔闻名于世。
他出生于苏格兰,早年攻读哲学与语言学,后转向历史与社会批判写作。其创作生涯中,《法国革命史》是奠定他史学地位的核心作品,也是历史书写的经典范式之一。此外,他还著有《旧衣新裁》《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等名作。卡莱尔的文风雄浑有力,充满激情,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感染力,为 19 世纪英国思想界注入了独特的批判视角,是一位跨越时代的思想启迪者。
夏海涛,1945年出生。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当过翻译,做过编辑,就读伦敦经济学院,担任驻外首席记者、报社总编辑、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随笔集《落花无言》,合译《太平洋战争》《希特勒的间谍》和《周恩来传略》等,独译《女人的身体 女人的健康》《乔治•马歇尔传》和《理查三世史》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浪漫主义史学家卡莱尔的代表作,论述了1774—1795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后二十余年的动荡历史。全书分三卷,第一卷 “巴士底狱” 聚焦革命开端,从路易十五之死切入,描绘 “纸张时代” 思想激荡、巴黎高等法院博弈与三级会议分歧,终以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场景,揭开旧制度崩塌序幕。第二卷“宪法”深入革命发展阶段,从制宪议会制定宪法、废除特权, “九月屠杀” ,写到贵族逃亡、民众运动升级,显露出革命从理想走向复杂的变化。第三卷“断头台”展示革命高潮和后续,详述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的斗争、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及热月政变,拿破仑崭露头角等,以及对法国社会与欧洲格局的深远影响。
作者赞扬革命、谴责旧制度,对革命前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和革命中人民的英勇斗争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并以惊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词汇、强劲的文风表现了大革命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使本书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出版后轰动一时,多年来已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一直畅销不衰。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卷 巴士底狱
导论
第一篇  路易十五之死
第二篇  纸张时代
第三篇  巴黎高等法院
第四篇  三级会议
第五篇  第三等级
第六篇  巩固成果
第七篇  妇女暴动
附录1  “社会契约”
附录2  《人权宣言》
  
第二卷 宪法
第一篇 长矛节
第二篇  南锡
第三篇  杜乐丽宫
第四篇  瓦雷纳
第五篇  第一个议会
第六篇  马赛曲
附录I  米拉波为路易十六制订的计划                                    
附录II  《皮尔尼茨宣言》
 
第三卷 断头台
第一篇  九月
第二篇  弑君
第三篇  吉伦特派
第四篇  大恐怖
第五篇  恐怖盛行
第六篇  热月
第七篇  葡月
法国大革命年表概要
附录I 英法战争起因
附录II:共和历  
索引
译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5 月 4 日,星期一,现在太阳终于照样升起,没有什么两样,仿佛这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然而,正如太阳的第一缕阳光可以让尼罗河岸边的门农(Memnon)石像发出美妙之音,那么这样的阳光又是如何在凡尔赛的每个人心中拨动着令人颤栗的蠢蠢欲动的不祥之音呢!巨大的巴黎,五花八门的车辆川流不息,每一个城镇和乡村也有小股的人流涌了进来,在凡尔赛汇集成茫茫人海。尤其是从圣路易教堂到圣母院,一路上俨然一股巨大的悬浮的生命波涛,—— 装饰甚至遍及烟囱顶!因为在烟囱顶上,就像在屋顶上,以及通往那儿的每根街灯杆、标杆和每处陡峭的有利位置上那样,一应饰品昭示着爱国主义的英勇气概,每扇窗户都绽放出爱国主义的美轮美奂:因为代表们将在圣路易教堂集合,列队游行到圣母院,听取布道。
是的,朋友,你可以坐下观看。整个法国,整个欧洲,都可以坐下来静观默察,因为这是不同凡响的一天。哦,人们或许像薛西斯(Xerxes)那样不禁哭泣起来:一排排密密麻麻的人群坐在那里,就像从天而降的神翼天使,他们,还有跟随他们的更多的人,将全部再次腾空而起,消失在邈远深邃的碧空。而这一天人们仍然记忆犹新。这是 “民主” 洗礼的日子;它在病态的时代经历数月的妊娠而诞生。这是为封建主义送终的日子!这是一个老弱无能的社会制度,因为劳累(它可没做什么,你所拥有和知道的都是你创造的!),因为盗窃和争吵,还被美其名曰光荣的胜利,因为挥霍浪费、荒淫无耻,总而言之,因为老迈昏聩,这个制度已经衰朽不堪,即将寿终正寝。所以,在临终痛苦和分娩痛苦中,一个新生儿即将诞生。多么伟大的杰作,哦,皇天后土,这是多么伟大的杰作!喋血沙场、九月大屠杀、洛迪桥(Bridge of Lodi)、莫斯科撤退、滑铁卢、彼得卢(Peterloo)、十镑选举权(Tenpound Franchises)、焦油桶、断头台。如果可以预言的话,那么从今天起,还需要奋斗两个世纪!两个世纪,不会更少,民主才能完成它必经的最凶险的招摇撞骗阶段,一个瘟疫肆虐的世界才会被烧毁,然后才开始再次泛绿返青,焕发青春。
尽管如此,你们凡尔赛的民众们,还是应当感到高兴;所有这一切都不让你们看见,但其光辉的结局是看得见的。这一天,谎言被判死刑;根据现实情况,复兴指日可待,尽管为期遥远。这一天,响亮的号角宣告了谎言的末日:谎言不可相信。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坚信这一点,捍卫这一点。任凭一切继往开来。“尔非他人,上帝保佑你们!” 一个比你们任何人都要伟大的人如此说道,开启了他的世界史的新篇章。
且慢,请看!圣路易教堂大门 “哐啷” 一声打开了。游行队伍开始向圣母院进发!呼喊声响彻云霄,差点把希腊鸟震落到地下摔死。这实在是一幕庄严肃穆的景象。法国当选代表,然后是法国王室成员,全都在指定地点,身着指定的服饰,按引领行进。我们的平民代表 “身着纯黑色斗篷,打着白色领结”;贵族穿着镶有金边的染色鲜艳的天鹅绒斗篷,光耀夺目,滚带饰带沙沙作响,帽顶羽饰飞舞飘动;神职人员身着白色法衣、白长袍或其他最好的法衣;最后是国王本人和王室家庭成员,也都身着最璀璨夺目的盛装,他们断后,最华丽耀眼。时代的风云从四面八方将 1400 人汇集到这里,履行最深重的使命。
——摘自第一卷第四编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