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孟学思想史论(卷三):东北亚域外孟子学诠释的流衍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98.00

  • 著者:189043 
  •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本印时间:2024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9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582-1
  • 读者对象:儒学研究者及大众读者
  • 主题词:孟轲(约前372-前289)哲学思想思想史研究中国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域外儒者的孟子诠释

本书继第二卷对中国思想史中的孟子学解释的分析之后,探讨朝鲜王朝(1392—1910)与德川时代(1603—1868)两国君臣、儒者的孟子学解释。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讲授、欧洲研究院外籍院士,曾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学术名家奖(2023)等奖项,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出版《孟学思想史论》《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儒家人文精神》《深叩孔孟》等著作,其中多种专著被译为英、德、法、日、韩、越、西班牙文出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孟学思想史论》卷三讨论的主题是孟子学东传日朝地区之后,朝鲜与日本儒者对孟学思想的新诠释。作者从孟子学内部的问题意识和朝鲜儒学史、日本儒学史的视野出发,考察了朝鲜王朝(1392—1910)与德川时代(1603—1868)两国内部有关孟子政治思想的论辩及其思想史意义。作者还论述了东亚视野在孟子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该地区孟子学的同调与异趣。日朝儒者释《孟子》于异域,出新解于陈编,他们的阐释构成了东亚孟子学的新篇章。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4
一、21 世纪重访东亚思想传统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5
二、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类别及其移动 13
三、作为经典的《孟子》及其在域外的“脉络性转换” 22
四、孟子学诠释与朝日儒者思想主体性的建立 37
五、本书结构与论述课题 38
第一部分  孟子学的视野
引  言 43
第二章  朝日儒者对孟子政治思想的论辩(上):以“王道”理念为中心 44
一、引言 44
二、朝鲜君臣互动中的孟子及其“王道”概念 49
三、孟子“王道”概念在日本的两阶段“脉络性转换” 64
四、作为“王道”对立面的“霸道”:兼论管仲的历史定位 79
五、结论 103
第三章  朝日儒者对孟子政治思想的论辩(下):以“孟子不尊周”问题为中心 106
一、引言 106
二、朝鲜儒者对“孟子不尊周”的辩论 108
三、日本儒者对“孟子不尊周”问题之论述 127
四、结论 147
第四章  朝日儒者对孟子心性论的思考:以“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150
一、引言 150
二、朝鲜儒者对孟子心性论的解释 151
三、日本儒者对孟子心性论的解释 179
四、结论 191
第二部分  朝日儒学史的视野
引  言 197
第五章  17 世纪朝鲜儒者的两种孟子学:李惟泰与郑齐斗 198
一、引言 198
二、17 世纪朝鲜孟子学的思想背景 199
三、李惟泰孟子学中的朱子学元素 213
四、郑齐斗孟子学中的阳明学元素 221
五、结论 225
第六章  17 世纪东亚比较视域中的伊藤仁斋孟子学 227
一、引言 227
二、仁斋方法学的思想史背景及其运用 228
三、仁斋孟子学的关键词及其对朱子学的批判 239
四、伊藤仁斋与黄宗羲的孟子学之比较 254
五、结论 263
第七章  18 世纪东亚比较视域中的丁茶山孟子学 264
一、引言 264
二、茶山对孟子性善论的解释 266
三、东亚儒学视野中的茶山孟子学 275
四、结论 297
第八章  18 世纪朝鲜国王正祖与儒臣对孟子学的解读 300
一、引言 300
二、东亚王权与孟子的互动:历史的回顾 301
三、正祖与儒臣关于孟子心性论的讨论 314
四、正祖与儒臣关于孟子政治论的讨论 330
五、结论 339
第三部分  结论
第九章  中国孟子学对照下的朝日孟子学 345
一、引言 345
二、孟子的魅力何在? 347
三、《孟子》文本的魅力何在? 350
四、孟子学与中朝日权力结构之关系 361
五、朱子学在中朝日孟子学中的角色 364
六、总结 365
附录
引言 369
附录一  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孟子学文献选编注释 371
1. 柳成龙(1542—1607):《读余隐之尊孟辨》 372
2. 李民宬(1570—1629):《孟子不尊周论》 376
3. 俞棨(1607—1664):《疑孟辨》 379
4. 鱼有凤(1672—1744):《孟子不尊周论》 382
5. 洪泰猷(1672—1715):《孟子不尊周论》 385
6. 郑宗鲁(1738—1816):《孟子不尊周论》 388
7. 宋时烈(1607—1689):《浩然章质疑》 392
8. 金昌协(1651—1708):《上尤斋孟子浩然章义问目》 404
9. 郑齐斗(1649—1736):《浩然章上解》诠释选文 4 则 408
10. 任圣周(1711—1788):《孟子不动心章说》 412
11. 丁茶山(1762—1836):《公孙丑问不动心章》诠释选文5则 416
12. 李恒老(1792—1868):《孟子浩然章疑义》 422
13. 许传(1797—1886):《孟子不动心章 己巳五月,以同经筵进参》 425
附录二  德川时代日本孟子学文献选编注释 427
1. 伊藤仁斋(1627—1705):《孟子劝诸侯行王道论》 428
2. 荻生徂徕(1666—1728):《孟子识》 432
3. 太宰春台(1680—1747):《孟子论》 459
4. 薮孤山(1735—1802):《崇孟》 469
5. 深谷公干:《辨非孟论》 491
6. 中山城山(1763—1837):《崇孟解》 500
7. 松村九山(1743—1822):《管仲孟子论》 508
8. 日尾瑜(1788—1858):《管仲非仁者辨》 530
9. 伊东蓝田(1734—1809):《蓝田先生汤武论》 537
10. 藤田东湖(1806—1855):《孟轲论》 543
志谢 548
引用书目 549
人名索引 579
名词索引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