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3卷) 亚洲概念史研究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本印时间:2025年06月
  • 开本:16页数:328页
  • ISBN:978-7-100-24430-5
  • 读者对象:历史学研究者
  • 主题词:亚洲历史研究丛刊
  • 人气:156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孙江,长江学者,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和历史学院特聘教授。1993年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法学部、驹泽大学文学部等教授东亚史;2000年赴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国际文化系工作。致力于从社会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纪中国和东亚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代表性的研究如下:(1)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政治史和思想史。(2)记忆研究。关注历史叙述、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等问题。(3)概念史(思想史)。从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识移入中国/东亚的过程及其变异。(4)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为与“京都学派”“近代超克”有关之问题。  
冯凯(Kai Vogelsang),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系教授。
王楠,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副教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亚洲概念史研究》是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孙江主持的于2013年开始出版的历史类书籍。该书系主要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区域内现代性的异同。“概念史”是指一种基于普遍观念来撰述历史的方式。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概念由词语表出,但比词语有更广泛的意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验和意义积淀于特定的词语并被表征出来后,该词语便成为概念。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作者们试图从东西比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译为汉字概念,以及使用汉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由此揭示东亚区域内现代性的异同。
分馆已编辑出版10卷(第4—13卷),并再版第1—3卷
《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3卷为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十周年纪念刊,共收录十余篇文章,内容包括概念史理论与实践、对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流下关键概念的接受与流变的专题研究、学衡派思想、书评文章等等。 

 

显示全部目 录

理论视野
“现代”(Moderne)的另一种概念方案:科泽勒克论“Neuzeit”概念……王基臣
情感的空间
主义还是问题——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新释……孙江
汪康年的观念世界——兼论实践家的思想史意义……李里峰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情感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刘超
情感的重塑——中国古今情感概念的交织与演进……范明蕙 邱伟云
“祖宗”的力量——梅光迪的文化救国思想……赵千迪
《学衡》译载的《柏拉图对话集》的底本问题研究……虞越
概念实践
“江湖”:一个前近代的“社会”近似概念……李恭忠
“脑质”与“气质”——晚清形塑国民思想的两个关键词……闵心蕙
“干部是什么”? ——基于先锋队理论的视角……谢任
“青年”概念的创出与发生——基于共产主义视角的考察(1921—1927)……葛银丽
1928—1931年《暂行反革命治罪法》在江苏的司法实践……张安康
重塑水域:1930年代太湖造园规划及其历史演进……黎心竹
东瀛新论
明治初期日本知识人的社会主义观……郑雪君
大正“德谟克拉西”的黄昏……王瀚浩
1941年德王第二次访日——以日方档案为中心的考察……景梦如
学术书评
“伟大民族”抑或“伟大的国家”? ——兼评科林•琼斯The Great Nation: France from Louis XV to Napoleon……宋逸炜
书写有情节的思想史——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后“梁启超系”再造新文明的努力》读后……潘恩源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开卷语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历经“语言学的转变”之后,由不同学科条分缕析而建构的既有的现代知识体系受到质疑,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与此同时,一项名为“概念史”的研究领域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概念史是反求诸己、推陈出新的必经之路。
“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conceptual history)一语最早见诸黑格尔《历史哲学》,是指一种基于普遍观念来撰述历史的方式。20世纪中叶以后,概念史逐渐发展为一门关涉语言、历史和思想的新学问。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概念由词语表出,但比词语含有更广泛的意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验和意义积淀于特定的词语并被表征出来后,该词语便成为概念。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
十年前,本刊部分同仁即已涉足概念史研究,试图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译为汉字概念,以及汉字圈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由此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当初的设想是,从“影响20世纪东亚历史的100个关键概念”入手,梳理概念的生成历史以及由此建构的知识体系,为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但是,阴差阳错,力小而任重,此一计划竟迟迟难以付诸实行。
十年后,缘起石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主办两次“东亚现代知识体系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国的学者围绕概念史的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刊编委会急切地认识到,要想推进概念史研究,必须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努力。
本刊是通向概念史研究的一条小径,举凡讨论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分科、制度以及现代性的论文及评论,皆在刊登之列。通过出版本刊,我们希望达到如下目标:首先梳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生成与演变,继而在东亚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全球史(global history)视野下,从中国和东亚的视角与欧美学界进行学术、理论对话。
本刊将本着追求学术、献身学术的宗旨,为推动撰写“影响20世纪东亚历史的100个关键概念”做知识和人力准备,诚恳欢迎学界内外的朋友给予关心和支持。我们不敢自诩所刊之文篇篇珠玑,但脚踏实地、力戒虚言,将是本刊一以贯之的态度。
Verba volant,scripta manent(言语飞逝,文字恒留)。
《亚洲概念